临清贡砖生产技艺的调查分析与保护研究

2021-08-13 11:24孙继国姜立杰梁琪候梅雪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文化价值

孙继国 姜立杰 梁琪 候梅雪

摘要: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代以来,现代化建设和科技飞速发展,而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在逐渐消失,尚存的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进行充分调查和挖掘,阐释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的发展历史、烧制工艺、应用以及价值,提出关于临清贡砖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临清贡砖;烧制技艺;文化价值;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TU52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砖是以黏土为主材高温烧制成的建筑材料。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用泥土烧制器皿;奴隶社会末期能够烧制出较为粗糙的砖;秦朝时期砖的生产技艺达到较高水准,有“秦砖汉瓦”的美誉;宋代的《营造法式》较为完备地记载了砖的制作工艺、使用方法和制度,意味着砖的生产和使用已进入成熟阶段;明清时期,磚种类丰富,质量上乘,而临清贡砖为砖中上品。临清贡砖得以发展源于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独特的烧造工艺。

1 临清贡砖的历史条件

1.1 适宜的烧砖材料

临清在秦汉时期位于黄河河道上,后来黄河多次改道,虽不再流经临清区域,但临清区域仍长时间处于黄河决堤淹没的范围内。黄河夏汛河水充沛,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其中大部分是细沙土和胶土,夏汛过后,两岸淤积沉淀大量优质胶土。初秋时会覆盖一层黄色粉沙土,以沙粒和粉粒为主,黏性颗粒含量较少,深秋时会再覆盖一层白色沙土。黏土为红褐色,沙土为浅黄色,细沙土为白色,长此以往,形成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土质层,人们将这种土称为“莲花土”。这种土黏性适中,容易塑形,做出的土坯方正且容易脱模。

1.2 可供使用的土地

明朝以前,临清所在的区域多发战争,经济衰败,地广人稀,为建造砖窑提供了土地条件。

1.3 可利用的薪柴

烧一窑砖需用薪柴八九万斛,当时临清区域农作物以棉花、大豆为主,这些农作物的秸秆为烧造贡砖提供了充足的薪柴。

1.4 充足的水源和适宜的气候

用来烧制贡砖的泥须用晒过的水浸泡,降低砖的碱性。运河、卫河呈人字形流经临清,为制泥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且临清光照足、干旱、少降水,方便暖水和阴干砖坯。

1.5 水运方便

运河从临清穿过,通航便利,舟楫如云,南方商船北上航运,均要在临清停泊,商船可为皇室携带大量的贡砖。

2 临清贡砖的传统制作工艺程序

明初,临清贡砖种类丰富,《明会典》记载有城砖、方砖、副砖、券砖、线砖、斧刃砖、平身砖、望板砖八种砖,而后种类逐渐减少,到明末只生产城砖与斧刃砖两种砖,至清代时,只生产城砖。

2.1 制泥

窑区多建在产莲花土的地区,垂直取土且不取地表土,并将其堆成土堆,风吹雨淋三年,谓之熟土。熟化的土要打碎过筛,一般至少要过三遍筛子,网眼越来越小,土质也越来越细。用这样的土烧制的砖质量坚韧、棱角分明、密度均匀、颜色相同、不易开裂。将河水引入深浅适宜的水池中,阳光暴晒池水三天,谓之暖水。暖水可减弱水中的酸碱性及盐分,使砖更结实耐用,不易返碱,然后将土倒入水池中冲洗沉淀杂质。

2.2 制坯

冲洗浸泡一年后,取中层细泥,由人或牲畜踩踏以去除泥中气泡,增加泥的黏性。《天工开物》中记载“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踩踏后的细泥搁置数小时,谓之醒泥。在地面铺上薄薄的一层细沙土,用工具在泥块上割下适量的泥,城砖的湿泥坯重量在80斤左右,需将稍过量的泥准确砸入模具中,用泥弓割去多余的泥后,倒扣于地上,视天气、温度而定,晾晒数小时,再以拍打、压平的方式平整砖面。砖在去除部分水分,砖坯有了一定的硬度后,进行码放,加盖印章,进行阴干,时间视天气而定,大约半个月。

2.3 烧制

阴干好的砖坯进行装窑,根据窑的大小、摆放位置调整摆放间隔,前后对齐、上下垂直以防塌方,最后逐渐收拢拱顶。首先在砖坯上平铺几层砖,再依次铺上麦秸、草拌泥、黄土,最后在窑顶修土围,形成窨水池。接下来就是烧窑,古代烧窑以庄稼秸秆为主,薪柴火温和,便于控制,但用量很大。县志记载,一窑砖要烧二十多天,每窑约需八九万斤燃料。添柴要根据烧制阶段决定火候大小,一般先小火,两天后转大火,再两天后以慢火持续烧制。

2.4 窨水

烧制完成后封住观察口、灶口等,以草拌黄泥封死所有缝隙,以隔绝氧气,因窑内温度极高,黄泥会迅速开裂,通常要封好几遍。接下来要进行窨水,这是形成青砖颜色的关键。往窨水池中注水,以钎子在窑顶扎几个孔洞,让水顺着钎子下渗,水遇高温,形成水汽,充满窑内,以隔绝氧气,这个过程中砖逐渐成为青灰色。窨水时间大概要持续5天,待窑内降到合适温度就可以开窑了[1]。

3 临清贡砖的应用

清代文人袁旭曾以“官窑万垛青烟袅”来感叹临清砖窑的壮阔景象。明清两朝,临清“岁征城砖百万”终于建起了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一系列皇家建筑[2]。除了皇家建筑,临清贡砖也用以修建中华门城墙、山东曲阜孔庙、临清舍利宝塔等地方建筑物。

3.1 砖加工技术

砖处理工艺和砌筑手法是实现故宫墙壁工整、光滑、美观的直接原因。贡砖在使用前要根据用途预先进行多道工序的加工,主要是对砖的几个面进行砍、磨等多重工艺的处理。将砖根据要求进行尺寸和形状上的修改,这个工艺叫作“砍砖”。工艺最复杂的干摆墙所用的砖需要对砖的五个面进行处理,首先摆在墙面的砖面应光滑如镜,棱角分明,然后将除朝向内的其余四个面进行不同斜角处理,用来填充灰浆固定墙壁,这种砖也叫“五扒皮砖”[3]。

3.2 磨砖对缝的砌墙技术

磨砖对缝的墙体一般只用在重要建筑物的正立面,用磨砖对缝工艺垒砌城墙时,需先对砍好的“五扒皮砖”进行摆放尝试,如果砖与砖之间结合紧密,棱角分明,且表面平直,颜色和谐,则可使用,如果不符合标准,则要进行进一步处理或更换。摆放好一层砖后,要在砖缝灌注灰浆,不断震动敲击,使其能进入每一个砖缝中,灰浆需层层灌注,使其表面无灰,灰缝极细,宛如一块整体。

4 贡砖技艺的价值

4.1 使用价值

我国许多现存古建筑年久失修,青砖墙体严重损坏,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且安全性较低,须及时对我国残旧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并采用与之匹配的建筑材料,而临清青砖则在这方面表现出巨大优势。临清贡砖平整光滑、硬度高、耐盐碱[4]、抗腐蚀、耐低温、不易泛霜[5],无疑成为古建筑修复绝佳的选择。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传承人景永祥在1996年重新恢复临清青砖生产后,为一批古建筑提供了青砖,如故宫、聊城古城、鳌头矶等。

4.2 文脉价值

砖在我国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西周晚期就出现了以砖铺地的现象。砖作为历史悠久的建筑材料,凝聚着厚重的文脉价值。青砖不仅是古老的建筑材料,还是传统文化的載体、历史的缩影。在材质、规格、色彩等方面均表现出沧桑感[6],传统技艺和手工制作带有浓烈的工匠精神,在古建筑修缮方面的应用与现代工业材料相比,传统材料更能引发人的共鸣和思考,对讲好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大意义[7]。

4.3 发展价值

古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许多古建未受重视和保护,破坏严重。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重发展旅游业[8],应及时对古建筑进行维护和修葺,以保证其经济价值和安全性。但不合理的选材,不仅极大地破坏古建筑,而且不利于其长期发展,因此必须采用正确的材料进行合理修缮,而临清贡砖则表现出良好的使用价值[9]。

5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的现状

5.1 继往开来

20世纪中叶,青砖因价格较贵被红砖取而代之,丧失发展空间。90年代,古建筑修缮和建造仿古建筑的需求日益强烈,景永祥收集祖辈遗留下来的技艺,结合多年烧造经验,开始了长期实验。1996年,景永祥正式开始贡砖生产,同时开始一系列对贡砖生产的创新尝试。2009年景永祥被认定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唯一的传承人[10]。

5.2 推陈出新

景永祥的窑厂位于临清市西陶屯村运河支流旁的田地里,共有砖窑四座,砖窑外表以青砖覆盖,美观且不易损坏,笔者于2020年农历十二月初到此考察时砖窑正在出窑,其砖坯皆为秋季阴干码放以备冬季烧制,根据前人的文章参考,景永祥的砖厂规模有所减小,在生产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笔者对把式师傅进行采访,了解到现在的砖大多数是定制,常见的型号主要有24 cm、28 cm、30 cm、32 cm、40 cm、48 cm、50 cm,均是以长边为长度代表的长方形块砖,方砖主要有30 cm、40 cm、45 cm、50 cm、

60 cm等规格。砖厂对砖进行深加工,添加手工装饰,如荷花、牡丹、喜上眉梢、龙凤、福寿、祥云等纹样。景永祥砖厂不仅生产贡砖,同时也生产装饰性缸、山花、屋脊兽、佛龛、漏窗等建筑部件。并且采用新型机器进行制泥,使泥更细腻,更有黏性,在烟排放方面也引进新设备,对烟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同时利用新型设备进行窨水。

6 贡砖烧制技艺应采取及时的保护措施

6.1 技术人员应加强技术创新

保护传承贡砖的传统技艺,同时利用新型技术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处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青砖烧制技术的改进,提高效率,保护好生态环境。目前景氏窑厂的砖窑经过重修,引进了新型设备和技术。技术人员不应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应不断做好传承工作,同时开拓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6.2 政府应加强对贡砖技艺的领导工作

在不违背发展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对贡砖技艺加大扶持力度。青砖制造时间长,且费时费力,因此缺少价格方面的优势。政府应鼓励窑厂做好传统技艺的传承,对其进行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加强舆论宣传,使人们对青砖有正确的认识。

6.3 鼓励人才继承贡砖技艺

临清贡砖的技术传承仍是父传子、师传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11],而随着老一辈技术工匠的年迈和离世,掌握贡砖烧制工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新一代年轻人却很少愿意投身到此行业中。为了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鼓励青年改变固有思想,培育新一批技术传承人。老一辈技术工匠也应放弃原来传承固化的模式,积极进行教学,使青砖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7 结语

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正在失去珍贵的文化遗产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许多文化遗产传承中断,许多技艺面临失传,而许多古建被翻新甚至拆除后重建的现象不断上演。文化遗产需要被合理对待,在修葺古建时应注意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材料,而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使用原来的工艺和材料,不仅能够保留原始风貌,也可以增强文物的耐久性。科学严谨地保护文物古迹,避免再次发生“保护性破坏”的情况。传统技艺充分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存在很强的应用价值。本文对临清贡砖的制作技艺、现状以及价值进行研究,为临清贡砖在今后古建筑的修葺应用上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昆.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保护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38-49.

[2] 刘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以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为例[J].长江丛刊,2016(15):49.

[3] 史庆微.北京天坛回音壁澄浆砖制作技艺保护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28-29.

[4] 赵鹏.荷载与环境作用下青砖及其砌体结构的损伤劣化规律与机理[D].南京:东南大学,2015:62-65.

[5] 刘大可.传统青砖青瓦质量检验参考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6(04):56-62.

[6] 黄冠南.砖砌建筑表皮的地域性表达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7-18.

[7] 王睿.当代砖砌建筑表皮及其品质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8:26-27.

[8] 徐彤.中国民族古城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09):126.

[9] 罗卿平,钱涛.寻求传统建筑材料的再生之路——对青砖魅力的挖掘和发展[J].华中建筑,2006,24(03):70-73.

[10] 刘昆.解密国家级“非遗”临清贡砖烧制技艺[J].文化月刊,2017(05):40-43.

[11] 葛巧玲.浅谈传统材料——青砖青瓦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13):272.

作者简介:孙继国(1968—),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姜立杰(1996—),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梁琪(1996—),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候梅雪(1999—),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文化价值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