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动态美学

2021-08-13 11:22赖媛田晓冬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

赖媛 田晓冬

摘要: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设计师在公共空间对空间进行二次艺术创作,对环境进行系统优化设计的成果。公共艺术能够帮助城市展现出良好的面貌,同时又能够培育民众的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塑造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城市的面貌与形象向外界传递各个地域的文化与特色,那些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功能载体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还承担了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对公共艺术中的动态美学进行分析,探索这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对城市和艺术发展的意义,探索其对当代艺术大师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创造更多可能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动态艺术;艺术科学;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具有互动性的公共艺术

人们一听到动态美学,首先想到的一般是舞蹈、体育等与运动相关的一系列艺术。其实不然,动态的专业名词解释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根据其解释可以理解为事物本身首先要满足有发展的状态,再者要有运动变化的趋势[1]。人们理解的大多是运动变化的趋势这一部分,而这一运动变化趋势本身是多样的,比如不同物体或是情感都会使人们具有不一样的体验[2]。有动态就必定会有静态,动与静是相对的。大多数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思考其内部原因,其实一个事物表面上是运动的,其内部因子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表象的静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能从事物表面看待一个物体的性质,而应该对一个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再作分析判断[3]。

在人们所处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内,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动态艺术形式大多以壁画、浮雕、圆雕和立体雕塑等设施展现在大众眼前,例如广场、商场、公园和城市废弃街角等都有公共艺术的影子。其充分利用了城市公共空间内的空余场地,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社会环境、面貌和文化,是人们运用设计的形式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纽带,这也体现出设计师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4]。雕塑的场地是置于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的。雕塑是一个城市的标杆,是人们深入了解一个地域城市的门槛,所以其在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公共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具有大众性、趣味性、可亲性和互动性。公共艺术作为人们交流的媒介和审美对象之一,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5]。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们处在高楼大厦中,感到压抑,開始对生活的环境产生厌恶,对其他人的态度变得冷淡,这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冷清、没有人情味。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渴望通过与人交流获得更多的乐趣,而设计正是从人们的生活环境入手,着力打造具有互动性的公共艺术[6]。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铁公共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设计师在地铁空间中加入壁画元素,使用彩绘艺术表现手法,能够增强建筑物、环境与人的亲密感,让人在换乘地铁的时候感受舒适的艺术气氛,并产生丰富的视觉和精神感受[7]。

现当代动态雕塑艺术源于工业革命后,设计师运用动态雕塑的展示方式和强烈的视觉表现吸引观者的眼球,达到设计效果。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设计的黄色大鸭子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公共艺术中的动态美学的成功案例[8]。设计师设计的作品能够很清晰地表达出其意图,使人产生亲密感。设计师从简单的玩具入手,唤起人们的童年回忆,让人们产生共鸣。这只水上漂浮的鸭子具有空间上的动态效果,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运动,它是带着作者的使命和理想而运动着的[9]。鸭子的外形采用柔美的曲线和鲜艳的颜色设计,当它出现在空旷的水面上,就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与人们更进一步产生互动,使得设计作品具有显著的效果。

设计可以与人生老病死的过程紧密联系。就像黄色大鸭子是基于小孩的童年玩具设计的,小黄鸭本是人们小时候玩耍的玩具,当人们一看到这个黄色大鸭子就能够想到自己的童年,在内心产生共鸣。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一些思想文化差异,需要设计打破这种差异,让人与人联系得更紧密,公共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设计方式,它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一些设计师让具有年代感的设计重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具有古典文化韵味的地方放置老式的照片墙。以前的老物件配合灯光和设计展示方式,再加以环境烘托,就会让人感觉自己回到了以前的时代。共鸣是大多数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手法,它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成为设计作品成功的表现[10]。

2 具有创新性的动态艺术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需要改善欣赏艺术的方式,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这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文化潮流,是一个城市普遍的人文景观[10]。艺术欣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文化景观。雕塑也是如此,雕塑在形体上就占据很大的空间,一个城市的雕塑不能是外形小巧、形态丑陋的,这要求根据环境设计雕塑尺寸,让雕塑外形具有美感[11]。设计师在雕塑创作中更应该关注人在欣赏作品时的状态及感受,从新的理念中汲取养分,拓宽创作视野和思路,从而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得到大众的青睐。大多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就是采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具有空间体感的艺术形式,并且反映出对生活、对社会不同的感受和情感[12]。

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材料、形式和状态等创作作品,但创新是事物持续发展的源泉。创新就是要求设计师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拥有全新的思维,应用新型的设计表现技法[13]。动态雕塑不只有雕塑这种表现形式,还可以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些大型或是小型的立体艺术品,这是改变形态大小一种设计手法[14]。古代园林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动态雕塑作品,它由各个动态的或是静态的雕塑构成一幅完整的园林景观画卷,是中国古代文人把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相结合的产物[15]。

中国绘画是一种“静态之动”的艺术[16]。美术作品中的线条是构图产生运动感的主要因素。中国绘画的静态之美是表现力和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形式、颜色和用笔上表现了设计本身的运动语言,最终构成具有张力的完整画面。色彩的张力并不像形式那样可以呈现在画布上,而是一种运用、一种精心的安排。对光影的描绘可以提升色彩的冷暖搭配比值,配合那些或稀疏或稠密的用笔对松散的外轮廓进行设计创作,可以使形式、色彩、用笔保持和谐统一,最终形成画面内在的张力[17]。

3 公共艺术塑造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作为与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城市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城市环境,设计出融合城市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特色建筑,并符合当地建筑文化。设计能够展现城市面貌,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18]。

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的产生源自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无法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当人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往哪个地方前行的时候,就会希望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找当地著名或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标志,以明白自己所处的方位,这时一个典型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就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使人们认识一个城市并对其产生第一印象的重要事物。如游客游览某个地方时,一定会先了解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或景区标志,然后产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想法。把具有公共性和互动性的公共艺术置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不仅能为人们带来美的视觉感受,还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如今,动态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更新、超前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动态艺术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方面表现艺术,赋予艺术美的表现、价值和生命活力。动态艺术也是最实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和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延续性的特点,是再现现实社会的重要表达,能够带给人们视听盛宴,使作品更具激情,得到大众的喜欢与追捧[19]。设计本身是具有创造性和美感的,好的设计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设计都会对城市形象造成影响。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形象的外在表现,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在文化和经济上对城市形象有重要的影响[20]。

4 结语

动态公共艺术是包含高科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目前的动态公共艺术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发挥科技的作用,增加公众与城市的互动,形成特有的城市魅力,提升城市文化的内涵。这需要设计师从更多的设计作品中学习优秀的部分,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及手法。只有被大众接受且具有鲜明特征的艺术作品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动态公共艺术符合社会和人的需求,相信在未来,设计作品能带来更多的便利,实现艺术、人与科技的共同進步。

参考文献:

[1]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2]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3] 高睿彤,王夕倩.基于色彩景观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以东莞万科中天城市花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4-54.

[4] 张晓晶,吴冬蕾.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8-79.

[5] 吴丛杉,回钰. STEAM教育实践营地的生态景区规划设计——以福州赤壁森林生态风景区为例[J].艺术科技,2020(10):17-20.

[6] 姜佳贝,刘远远,朱润,等.公共空间体系下苏州明月湾村现状分析与历史溯源[J].艺术科技,2020(17):5-8.

[7] 龙雨亭,曹磊.旅游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探索[J].艺术科技,2020(17):111-114.

[8] 胡单静,蒋晖.包豪斯与中国传统造物技艺之间的碰撞与融合[J].艺术科技,2020(17):74-77.

[9] 刘雅荣,叶洁楠.基于地域特色营造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19):103-106.

[10] 戴子涵.论现代科技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20(20):161-162.

[11]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21):179-180.

[12] 娄阳.浅谈城市雕塑在中国建筑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1):111-112.

[13] 孔露.赤色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和发展[J].艺术科技,2020(21):165-166.

[14] 刘荺田.留白手法在城市建筑中的运用——以青果巷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59-160.

[15] 刘思源.新中式景观在公共区域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83-184.

[16] 周杨,湛磊.浅谈石雕艺术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以故宫建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99-100.

[17] 白云,回钰.枯山水在庭园徽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23):47-48.

[18] 胡其良,殷思婷.论公共艺术作品和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3):174-175.

[19] 周卫臣,孙献华.浅谈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9):22-23,27.

[20] 成明,熊瑶.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占川河改造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1-102.

作者简介:赖媛(1999—),女,江西赣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田晓冬(1959—),男,安徽阜阳人,博士,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临汾市城市形象塑造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