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籍中内关临床应用

2021-08-14 02:08贺煜竣覃思敏邢博文展立芬杨凌毓宋伯骐刘未艾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内关单穴公孙

贺煜竣,覃思敏,邢博文,展立芬,杨凌毓,宋伯骐,刘未艾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籍中内关临床应用

贺煜竣,覃思敏,邢博文,展立芬,杨凌毓,宋伯骐,刘未艾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代医籍中内关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使用内关提供参考。检索《中华医典》有关内关的记载,选取内关的主治病证、腧穴配伍、操作方法等条文,提取相应指标,使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统计相关指标频次并进行数据分析。内关单穴主治病证有42种,包含优势病证14种;配伍主治病证有70种,包含优势病证17种。主治病证多为心系和脾胃疾病。内关最常配伍的腧穴为公孙和足三里;除针刺外,多应用灸法和推拿手法;最常使用的外用药物为蒜;补泻手法均可,以泻法偏多;针刺深度为2~8分,艾灸壮数一般为2~7壮,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至21壮。本研究较为全面展示了古籍中内关的临床应用,可为临床使用内关提供参考。

内关;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黄帝内经太素•十五络脉》言“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与手少阳之脉相沟通,且近于候脉之关位,关脉命名定位之意”[1]。内关的特定穴身份决定其在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特异性。从经络来看,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与心、胸及三焦有密切联系。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善治表里经疾病。内关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在躯干部循行于腹第三侧线,为人体多个内脏的体表投影区,故对多系统疾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内关在古代医籍中的记载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应用内关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中华医典》收录了千余部中国古代医籍,是目前规模最宏大的中医类电子丛书[2]。根据《中国针灸穴位辞典》[3]、《中医大辞典》[4]、《针灸大辞典》[5]对内关的记载,确认内关无异名,故以“内关”为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中内关的相关条文。

1.2 纳入标准

①包含内关单穴主治病证的条文;②包含内关配伍主治病证的条文;③通过针刺、灸法、推拿、穴位敷贴等操作使用内关治疗疾病的条文;④包含内关补泻的条文;⑤包含内关针刺深度或艾灸壮数的条文。

1.3 排除标准

①内关定位的条文;②内关穴名由来的条文;③含有“内关”二字但其意不为腧穴的条文;④使用内关治疗无效的条文;⑤内关为使用禁忌的条文。

1.4 数据规范

参照《经络腧穴学》[6]对穴位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绝骨”规范为悬钟。参照《中医内科学》[7]、《中医外科学》[8]、《中医妇科学》[9]、《中医儿科学》[10]和《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11]对病证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饮食不化”规范为“积滞”,若无标准病名则记录原文病证名。

1.5 数据提取与分析

①包含内关单穴主治病证的条文,析出其主治病证。如《针灸神书•胸》“手足主之病,实则心痛,取内关”,析出胸痹;《针灸大全•标幽赋》“胸满腹痛,刺内关”,析出胸满和腹痛。②包含内关配伍主治病证的条文,析出其主治病证和配伍腧穴。如《针灸神书•八法歌病源呼吸补泻六十五法》“胁肋痛时频声唤,列缺内关用金针”,析出胁痛,腧穴为内关、列缺;《针灸大全•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此处肚疼具体部位不清,故析出胃痛腹痛,腧穴为内关、公孙。③通过针刺、灸法、推拿、穴位敷贴等操作使用内关治疗疾病的条文,析出除针刺外的操作方法、病证、配伍腧穴和外用药物。如《本草纲目•葫》“疟疾……用桃仁半片,放内关穴上,将独蒜捣烂罨之,缚住(男左女右),即止”,析出穴位敷贴疗法,病证为疟疾,外用药物为桃仁、蒜。④包含内关补泻的条文,记录补泻及其频数。如《针灸神书•治腹中痛二百四十法》“腹中疼痛泻内关”,记录内关使用泻法。⑤对包含内关针刺深度或艾灸壮数的条文进行记录。如《医学指要•十六络脉》“内关……灸三壮,针五分”,析出使用灸法壮数为3壮,针刺深度为5分。⑥引用其他古籍的原文纳入统计,同一书籍中重复出现的条文不纳入统计。如《针灸大成•玉龙赋》《针灸聚英•玉龙赋》等均记载“取照海于内关,医腹疾之块”,分别统计。

检索人员通过认真阅读、审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检索结果中提取相应条文。使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记录书籍及章节名、条文、内关单穴和配伍主治病证、应用方法、外用药物、补泻、针刺深度和艾灸壮数。使用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各指标出现频次,计算总频次和平均频次,将出现频次大于平均频次者作为优势病证和高频配穴进行分析[12]。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情况

检索到641条条文,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得到432条,涉及69部著作,条文数前10位著作见表1。

表1 古籍中内关临床应用纳入文献信息(前10位)

书名条文数 《针灸逢源》57 《针灸集成》40 《勉学堂针灸集成》39 《针灸大成》38 《针灸神书》19 《针灸聚英》16 《普济方》16 《神灸经纶》14 《类经图翼》13 《医学纲目》12

2.2 单穴主治病证

内关单穴主治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和传染病,共42种病证,总频次为348次,见表2。以出现频次≥9的病证为优势病证,包括胸痹、胸闷胸满、心烦悲伤、失智、胃痛腹痛、痞满、积聚、疟疾、中风、胁痛、热症、手臂活动障碍、头项强、目疾,共14种。可以看出,内关擅长治疗心系疾病、脾胃疾病及肢体经络疾病。

2.3 配伍主治病证

内关配伍其他腧穴主治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病,共70种病证,总频次为365次,见表3。以出现频次≥6的病证为优势病证,包括内科病证中的胸痹、心悸、痞满,妇科病中的胞衣不下,以及传染病中的伤寒等,共17种。将内关单穴主治病证与配伍主治病证进行比较,配伍主治可视为单穴主治范围的扩大,见表4。

表2 内关单穴主治病证

类别病证属系病证数总频次病证(频次) 内科心系疾病10123胸痹(54)、胸闷胸满(30)、心烦悲伤(18)、失智(10)、惊恐(3)、心悸(2)、痫病(2)、癫狂(2)、 健忘(1)、痴呆(1) 肺系疾病27结胸(6)、咳嗽哮喘(1) 脾胃疾病755胃痛腹痛(19)、痞满(9)、积滞(7)、噎膈(7)、呕吐(6)、泄泻(6)、痢疾(1) 肝胆疾病656积聚(17)、疟疾(16)、中风(11)、胁痛(9)、眩晕(2)、黄疸(1) 肾系疾病22癃闭(1)、淋证(1) 气血津液疾病427热症(20)、便血(4)、汗不出(2)、舌裂出血(1) 肢体经络疾病239手臂活动障碍(22)、头项强(17) 头面五官疾病321目疾(13)、面赤面热(7)、喉中闭塞(1) 外科 39脱肛(6)、痔(2)、疽(1) 妇科 22子满(1)、癥瘕(1) 传染病 17伤寒(7)

表3 内关配伍主治病证

类别病证属系病证数总频次病证(频次) 内科心系疾病1165胸痹(22)、胸闷胸满(18)、心悸(6)、惊恐(5)、失智(3)、癫狂(3)、痫病(2)、健忘(2)、奔豚(2)、心痒(1)、痴呆(1) 肺系疾病39结胸(5)、肺痈(2)、气短(2) 脾胃疾病10101胃痛腹痛(41)、噎膈(14)、痞满(13)、呕吐(11)、积滞(6)、脾痛(4)、泄泻(4)、痢疾(3)、胃痈(3)、食癖(2) 肝胆疾病647积聚(15)、疟疾(15)、胁痛(10)、中风(5)、臌胀(1)、头项痛(1) 肾系疾病36大小便不通(3)、肾厥(2)、遗尿(1) 气血津液疾病626热症(13)、胸中瘀血(4)、消渴(2)、虚劳(3)、汗症(2)、便血(2) 肢体经络疾病317手臂活动障碍(12)、痹症(4)、小指次指废用(1) 头面五官疾病825目疾(9)、咽喉不利(5)、耳后痛(3)、鼻疾(3)、唇肿(2)、面瘫(1)、牙车急(1)、耳聋(1) 外科 1025脱肛(7)、疔疮(4)、痔(3)、瘾疹(2)、风癞(2)、乳痈(2)、疝气(2)、背痈(1)、阴茎痛(1)、痧(1) 妇科妇科杂病23癥瘕(2)、妇人经络不调(1) 月经病11崩漏(1) 妊娠病215胞衣不下(13)、死胎(2) 产后病25儿枕痛(3)、产后血迷(2) 儿科心肝疾病12痫病(2) 传染病 218伤寒(14)、霍乱(4)

表4 内关单穴与配伍主治病证比较(种)

项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病 单穴36 3201 配伍5010712

2.4 配伍主治优势病证腧穴

对内关配伍主治优势病证中某一病证的腧穴处方进行穴位频次统计,高频配穴见表5。可以看出,内关配伍主治优势病证中配伍较多的腧穴有公孙、足三里。

2.5 除常规针刺外的用法

内关除常规针刺外的使用方法有6种,见表6。可以看出,内关在灸法中运用较多,其次为推拿手法。

2.6 外用药物

内关外用药物相关条文较少,以蒜(6次)、桃仁(4次)居多,牯牛阴毛和黄荆叶均为1次。

2.7 补泻手法

明确提出内关使用补法或泻法的条文较少,分别为补法4次、泻法7次。

2.8 针刺深度和艾灸壮数

对提及内关的针刺深度和艾灸壮数的条文进行统计,共有5种针刺深度和6种艾灸壮数,见表7。内关针刺深度为2~8分不等,其中以5分最多。艾灸壮数以2~7壮为多,其中3壮最多,也有少量条文记载使用21壮。

表5 内关配伍主治优势病证高频配穴(频次≥平均频次)

类别病证属系病证名平均频次高频配穴(频次) 内科心系疾病胸痹3.15大陵(17)、曲泽(8)、中脘(7)、公孙(7)、神门(6)、足三里(6)、上脘(6)、太冲(6)、 独阴(5)、间使(5)、太溪(4)、少冲(4) 胸闷胸满3.11建里(11) 心悸1.40心俞(3)、百会(2)、神门(2) 脾胃疾病胃痛腹痛3.36公孙(13)、脾俞(9)、足三里(8)、膈俞(8)、中脘(7)、胃俞(7)、气海(5)、商丘(5)、 支沟(4)、太白(4) 痞满1.79公孙(6)、中脘(4)、足三里(3)、商丘(2)、水分(2)、大陵(2)、三阴交(2)、膻中(2) 噎膈2.00足三里(7)、公孙(5)、膻中(3)、中脘(3)、外关(2)、膏肓(2)、鱼际(2)、食仓(2) 呕吐1.91公孙(4)、中脘(3)、三阴交(2)、气海(2)、独阴(2)、太冲(2)、尾穷骨(2) 积滞1.33公孙(4) 肝胆疾病积聚1.65照海(12) 胁痛1.56章门(3)、支沟(3)、阳陵泉(2)、鱼际(2)、外关(2)、公孙(2)、肝俞(2)、悬钟(2) 疟疾1.65大陵(4)、公孙(3)、合谷(3)、曲池(3)、上脘(2)、间使(2)、后溪(2)、百劳(2) 气血津液疾病热症1.78列缺(5)、曲池(4)、劳宫(3)、经渠(3)、神门(2)、曲泽(2)、肾俞(2)、通里(2)、少冲(2)、中冲(2)、足三里(2)、后溪(2)、太渊(2)、合谷(2) 肢体经络疾病手臂活动障碍1.86外关(5)、支正(2)、阳溪(2) 头面五官疾病目疾2.58肾俞(3)、复溜(3)、心俞(3)、后顶(3)、攒竹(3)、腕骨(3)、百会(3)、天柱(3)、丝竹空(3)、本神(3)、颔厌(3)、昆仑(3)、曲泉(3)、胃俞(3)、中渚(3)、委中(3)、大杼(3)、睛明(3) 外科 脱肛1.67公孙(4)、承山(2)、长强(2)、百会(2) 妇科病妊娠病胞衣不下2.30照海(5)、三阴交(3) 传染病 伤寒3.67公孙(10)、照海(8)

表6 内关除常规针刺外的用法

方法总频次具体方法(频次) 灸法21隔物灸(2)、未提及(19) 推拿手法12弹法(3)、掐法(3)、拍法(1)、未提及(5) 放血 1未提及 透刺 1未提及 穴位敷贴 5未提及 竹管按压 6未提及

表7 内关针刺深度和艾灸壮数

方法总频次针刺深度/壮数(频次) 针刺52分(2)、3分(6)、5分(19)、6分(1)、8分(2) 艾灸62壮(4)、3壮(24)、5壮(6)、7壮(6)、20壮(1)、21壮(1)

3 讨论

通过对古籍记载的有关内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内关主治病证主要集中在心系疾病、脾胃疾病。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厥阴心包经在人体躯干部循行与心、胸、三焦相联系,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善治胃、心、胸疾患。同时,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故内关可治疗多种心、脾胃疾病。目前,内关对多种心系疾病和脾胃疾病的疗效已得到证实,如冠心病[13]、心悸[14]、功能性消化不良[15]、胃溃疡[16]等。此外,亦有使用内关治疗痛症[17]、中风[18]等。内关位于上肢部,心包经在上肢部循行于手臂内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且心包经循行“入肘中”,深部为正中神经,支配前臂屈侧的大部分肌肉[19]。因此内关能治疗上肢部疾患,如颤症[20]、痉症[21]等针刺内关可改善手臂活动障碍。内关属腕踝针的上2区,主治五官、心胸及上肢2区内的病症[22]。《经络腧穴学》将内关主治概括为“①心悸、心痛、胸闷。②胃痛、呕吐、呃逆。③癫狂痫。④肘臂挛痛”[6],可见本研究得出的古籍中内关单穴主治病证与现今认识具有一致性。

在腧穴配伍方面,内关与其他腧穴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内关常用配穴为公孙、足三里。公孙为脾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与公孙配伍使用为八脉交会穴配穴法,可治疗胃、心、胸部的疾患。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对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23-24]。由于足三里与内关均主治消化系统疾病,两者相配可增强疗效。中医认为,心胃具有相关性,二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5],内关与公孙、足三里配伍使用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内关应用方法多样,除针刺外,还有灸法、推拿及穴位敷贴等。对内关施以不同方法能起到不同的作用。灸法具有温热效应,治疗虚寒性疾病或预防保健有很好的作用,能弥补针、药的不足,如《医学入门》所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通过分析得出的内关主治病证中多有虚寒证型,故多使用灸法治疗此类病证。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内关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26]。推拿具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对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27]。有研究发现,按压内关可对心率变异性产生影响[28],这为点按内关改善心悸症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可见,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内关的治疗作用。

内关在古籍中配合使用的外用药物较少,最多为蒜。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作用,而内关外用药物治疗的疾病多为热性皮肤病和疟疾,故多以蒜作为外用药物。

内关使用补法或泻法均可,但泻法多于补法,大抵内关主治优势病证中胃、心、胸部及上肢病证多为实证,如胸痹、胃痛等,故使用泻法居多。

内关针刺深度为2~8分,《经络腧穴学》对内关的针刺深度描述为“直刺0.5~1寸”[6],较古籍中的描述稍深。古籍对针刺深度的记载有“因时制宜”的特点,如《普济方•定八穴所在》“内关……秋冬八分、春夏五分”。艾灸壮数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当今临床对腧穴的艾灸壮数较为淡化,故充分挖掘古籍中的腧穴艾灸壮数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古代医籍中内关的临床应用研究,能充分挖掘腧穴的特性,并帮助医生更好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在针灸治疗疾病的循证研究中,古籍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充分挖掘古籍中对穴位的临床应用记载,能够进一步发挥穴位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更为优质的理论依据。

[1]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40.

[2] 巫皖平.中华医典:第四版[DB/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3] 王守东.中国针灸穴位辞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4] 高希言,朱平生,田力.中医大辞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5] 程宝书.针灸大辞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6]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8]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9] 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0] 徐荣谦.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1] 南月敏.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2] 王雅媛,梁凤霞,王华,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神阙穴在古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8):1129-1133.

[13] 梁睿智,刘运珠.近10年针灸治疗冠心病选穴规律探讨[J].中国针灸,2016,36(4):443-447.

[14] 叶丽芬.内关治疗心悸50例[J].中国针灸,2002,22(9):36.

[15] 洪枫.电针公孙、内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38-40.

[16] 徐小茹,刘畅,韩明娟,等.针灸治疗胃溃疡取穴及配伍规律分析[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6):32-36.

[17] 吴召敏,顾一煌.从调神止痛理论探讨内关穴治疗痛症[J].中医药信息,2020,37(1):36-41.

[18] 王伟,吕细华,金贤德,等.3D-ASL脑功能成像对比分析针刺百会穴-印堂穴-内关穴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脑灌注改变[J].智慧健康,2019, 5(32):90-92.

[19] 张跃明.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1.

[20] 治丁铭,刘明军.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针灸治疗颤症的临床取穴配伍规律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4):688-692.

[21] 杨海涛,庄礼兴,刘悦.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0):889-892.

[22] 东贵荣,马铁明.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4.

[23] 揭丽桦,谢煜,徐振华.《针灸大成》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规律探析[J].环球中医药,2018,11(9):1398-1401.

[24] 张晓英.足三里穴在消化系统中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32(23):33.

[25] 谢秀丽,许仕杰,于丰彦,等.心胃相关理论本质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4-25.

[26] 李娜.辨证艾灸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60-63.

[27] 王华兰.推拿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8] 罗超,王继红.不同压力点按内关穴对健康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2):223-226.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iguan Acupoint in Ancient Books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ology

HE Yujun, QIN Simin, XING Bowen, ZHAN Lifen, YANG Lingyu, SONG Boqi, LIU Weiai

To summarize the record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iguan acupoint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use of Neiguan acupoints to treat diseases.Records inabout Neiguan acupoints were retrieved, indications of disease syndromes, compatibility of acupoints, operation methods of Neiguan acupoint were chosen, and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 were extracted. Excel 2003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and SPSS Clementine 12.0 was used to count the frequency of relevant indicators and perform data analysis.There were 42 types of indications for Neiguan acupoint alone, including 14 types of dominant disease, and 70 types of compatible indications, including 17 types of dominant disease. Indications were mostly heart and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he most commonly compatible acupoints in Neiguan were Gongsun and Zusanli; besides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and massage were often used; garlic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xternal medicine; tonifying and reducing techniques could be used, but the reducing method was more; the depth of acupuncture was 0.2–0.8 inch, the number of moxibustion was generally 2–7, and it could be increased to 21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The study comprehensively show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iguan acupoint in ancient book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Neiguan acu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Neiguan acupoint; data mining; literature research

R245.2;R2-05

A

1005-5304(2021)08-0048-05

10.19879/j.cnki.1005-5304.20200606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J2018483200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8年);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培养项目(2019年);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201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JJ4472)

刘未艾,E-mail:55999630@qq.com

(收稿日期:2020-06-03)

(修回日期:2020-06-16;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内关单穴公孙
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公义与私交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单穴留苗数对晋谷21号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影响
重刺内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例
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单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
单穴治疗颞颌关节炎
内关配伍古代文献病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