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与评价

2021-08-14 03:49张永凯孙雪梅
水资源保护 2021年4期
关键词:利用效率黄河流域规模

张永凯,孙雪梅

(1.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2.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经济地带,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该流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国家将在该地区部署一系列重大项目,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然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加之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给该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制约黄河流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水”,水资源合理利用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此,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水资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并根据区域人口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水资源对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关于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的研究较多,其研究尺度却不尽相同。高媛媛等[2-3]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均认为北京、天津、山西用水效率高,宁夏、广西用水效率低;张坤等[4]通过测算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认为技术发展是其主要制约因素;郑乐等[5]对宁夏5市工业用水进行测算后,对其所处现状分别做出解释;任玉芬等[6]通过对全国283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发现全国62.2%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趋势不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学者陆续开始关注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问题。刘善建[7]认为,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应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好规划;张晓涛等[8]利用基尼系数分析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关系,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量之间匹配较为合理,但水资源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状况具有显著差异;王猛飞等[9]利用同样方法,发现基尼系数有缓慢减少的趋势,说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起到良好效果;张慧等[10]利用熵权法测算黄河流域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发现利用效率低下;周帅等[11]运用Mann-Kendal与重标极差耦合的方法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的水资源时空变化;左其亭等[12]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3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对九省区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然而,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侧重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从微观尺度上考察整个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成果不足。鉴于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空间尺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和Malmquist指数,测算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旨在为该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约古宗列盆地,最后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 5 464 km,自西向东分别流经我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区,整个流域面积约为752 443 km2(图1)。本研究以黄河流域9省区中的68个地级行政单元(地级市、州、盟)为研究对象。

图1 黄河流域概况

一般而言,黄河以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口镇与河南洛阳孟津县为节点划分上、中、下游,由于本研究以地级市为空间尺度进行分析,所以按上述地级行政单元所属节点分别表述上、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济发展早期主要以农业为主,上游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其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工业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该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由于黄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黄河流域呈现“水少沙多、水沙异源”的特征,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13]。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加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水资源短缺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选取2009—2017年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单元(市、自治州、盟)的相关统计数据,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人口为投入指标;GDP、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指标。劳动力本应采用就业人数,但鉴于数据缺失,因此用人口数乘以0.64(该标准参照2019年国家统计局劳动力人口计算)的指标替代。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均来自各省、市、自治州和盟的统计年鉴与水资源公报。鉴于数据可得性,各省份的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数据通过间接测算和取中值的方式加以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DEA

(1)

2.2.2Malmquist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分析

采用DEAP2.1软件测算2017年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单元水资源配置效率(表1),可见2017年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综合效率平均值仅为0.834,各区域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依次为上游(0.808)、中游(0.851)、下游(0.856),上游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省海东的水资源综合效率值最低,为0.408。综合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地区有26个,即投入产出都达到了最优状态,主要集中于中部和沿海地区,流经内蒙古境内的地级行政单元均为DEA有效。综合效率的高低受技术因素和规模因素共同的影响,为便于了解不同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分别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角度进行分析。

从技术效率角度看,黄河流域平均值为0.867,高于综合效率,有13.3%的提升空间。其中,有35个地级行政单元实现技术有效,即水资源之间的组合达到了最优。除去综合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外,海南州、西安、铜川、晋城、运城、洛阳、济宁、泰安、菏泽也实现了技术有效,这些城市主要位于中、下游地区。通过对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进行比较发现,下游地区(0.894)技术效率最高,中游地区(0.888)和上游地区(0.833)次之。从规模效率角度看,除去综合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外,大同和晋中的规模效率也保持不变,处于最优状态。黄河流域的规模效率整体高于0.7,平均值为0.963,其中上游地区的规模效率最高,为0.968;其次为中游地区,为0.961;最后为下游地区,为0.959。在未实现规模有效的40个决策单元中,有18个决策单元规模效率递减,表示投入过多,有必要减少投入来提高规模效率;有22个决策单元规模效率递增,表示它们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来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率。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从表1看,上、中、下游的规模效率平均值均大于技术效率。通过纵向比较,上游地区规模效率高,技术效率低;下游地区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低;中游地区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处于中等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上、中游地区,技术设备相对先进,技术效率较高,但随着下游地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有效协调,从而降低了规模效率。

表1 2017年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单元水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上述DEA有效性分析,对42个非DEA有效地区采取生产前沿面投影分析方法,从投入角度剖析非DEA有效地区未能达到DEA有效的原因。从投入角度看(表2),西宁、海东、阿坝、天水、定西、临夏、吴忠、安康、大同、晋中、忻州、临汾、安阳、新乡、濮阳、晋中存在投入冗余,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地区。要素的投入冗余率反映资源利用程度,投入冗余率为0,表示资源配置有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投入冗余率越大,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越低,浪费越多。

表2 非DEA有效地区投入角度的投影分析

在农业用水方面,共有14个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其中吴忠的投入冗余率为443.48%,说明这个地区在农业用水的过程中存在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需要加强对资源的整合来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工业用水方面,共有15个地区的利用效率低,濮阳的投入冗余率最高,为113.39%;在生活用水方面,共有15个地区的生活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其中阿坝(198.32%)、吴忠(97.80%)、安阳(244.76%)、新乡(157.61%)的冗余率均超过了90%。由此可见,要素投入冗余大都集中在上述地区,提高水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42个非DEA有效地区中有27个地区投入冗余率为0,说明决策单元未达到DEA有效的原因是规模效率小于1,因此,提高规模效率是实现DEA有效的关键。

3.2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分析

为了从更长时间序列考察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在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DEAP2.1软件,对2009—2017年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测算出68个地级行政单元分年和分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指数,从而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年际变化情况。由表3可知,在2009—201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平均水平为0.957,整个过程呈波动式变化,仅在2011—2013年出现上升,2012—2013年利用效率达到最高,TFP为1.146。从技术进步率的角度看,2009—2017年平均每年进步2.225%,波动趋势与TFP相似。其中,2009—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TFP为0.831,只有技术进步率是负增长,小于1;2012—2013年技术进步率最高,为1.133,同期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达到最高。由此可知,技术进步率的高低对TFP的影响较大。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看,总体呈下降趋势:先是在2010—2012年呈现递减趋势后呈小幅上升趋势,又在2014—2016年呈现递减趋势,最后在2016—2017年达到1.011,较低于2009—2010年。由于技术效率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所以其增减情况与技术效率类似。技术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各生产要素能否被充分利用,技术效率的提高并未明显带动TFP的增长,其对TFP的影响较小,可见TFP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

表3 2009—2017年黄河流域TFP指数及分解

表4为2009—2017年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单元水资源TFP指数及分解结果,可见,在2009—2017年,我国黄河流域流经的68个地级行政单元中有50个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为负增长率。因此,受大部分地区的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的TFP为0.957,增长率为负。黄河流域水资源在上、中、下游的TFP均小于1,呈衰退趋势,主要是因为我国水资源本身存在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通过对比上、中、下游TFP可知,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上、中游地区,也高于黄河流域的平均水平,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上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平均每年降低0.47%,上游地区地处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进步率较低,再加之规模效率为负增长,水资源利用与配置之间的协调度还需进一步提高[16]。中游地区地处汾渭平原,水土流失严重,汾河、渭河、涑水河、清涧河存在持续重度污染,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水质是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关键。其中,阿拉善地域广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虽有较多湖泊河流流经阿拉善,但用水浪费严重,且用水结构不合理,对水资源未能实现优质优用[17-18],所以阿拉善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下游地区的技术进步率在黄河流域最高,为0.969,技术效率为1.008,水资源利用效率平均每年降低0.26%,技术水平对其影响较大。然而,下游地区人口数量大体上是上游地区的两倍,其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和使用量远小于上游地区,人多水少的矛盾相对突出,仅通过增强技术水平并不能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需同时提高节水意识,促进水资源的重复利用。虽然西宁、海东、海西、临夏、石嘴山、安康、临汾、安阳、聊城、菏泽等地区技术进步率低,技术效率较高,致使TFP大于1,但是整体而言,黄河流域TFP为负增长,主要受技术进步率影响,因此提高技术水平是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

表4 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单元水资源TFP指数及分解

4 结 论

a.201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DEA有效的地级行政单元有26个、非DEA有效的地级行政单元有42个;通过对42个非DEA有效行政单元的投入冗余测算,发现由于规模效率不高造成的有27个、技术效率低下造成的有15个。

b.通过对黄河流域进行分年份与分地区的TFP分解,发现在2009—2017年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且波动大”的特点,且受技术进步率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有所提升。

c.从流域来看,2009—201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TFP指数的综合平均值为0.957,其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TFP指数为0.977;上游和中游地区次之,TFP指数分别为0.958和0.948。

猜你喜欢
利用效率黄河流域规模
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分析与节水改造研究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规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