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家中“懂事长”

2021-08-14 10:45徐彩萍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贝契机大宝

徐彩萍

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我常常随手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先生说我在记录小孩子慢慢地懂事、慢慢地成长,于是“家有懂事长”就成了我5年来育儿笔记的主题。有时我也会停下来想,究竟谁是我家的“懂事长”呢?

有天一早打开门,大风从正门吹进来,前一晚大宝小贝在桌上玩儿的小纸片顿时随风飘散一地。我刷完牙正要去扫,却看见小贝拿着一个小小的塑料袋,蹲在客厅的地板上捡着小纸片。“妈妈不要扫了,我来带纸片回家。”“带小纸片回家?小纸片的家在哪儿呢?”“在我手里呀,这个小袋子就是它们的家。袋子里面吹不到风,它们就不会被风吹走了。回不到家,小纸片会哭的。”

瞬间,我就被小纸片简易的家感动了。

“不被风吹,不会找不到家。”大人用许多语言都解释不清楚“家”的概念,对小贝来说就那么简单。这个早晨的瞬间,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她心中家的含义,表达她对家的爱。我庆幸没有错过这个细节。

我家大宝和小贝相差15岁。大宝大学毕业刚开始实习时,可能遇到了困难,也可能犯了一些错误,有时回家带着些小情绪,脸色不好,嘴里嘟囔……尽管我能感觉到她心里有事,但我不问。我认为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难题,都需要自己去接受和承担,想讲的时候她自然会讲。

过了一两天,她情绪有些好转,终于开口问了:“妈妈,一个人走上社会必须经历的是什么?”“是犯错。”“为什么?”“因为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总归会有些未知要你探索,也一定会遇到从来没有经过的事,谁都没有把握一定不出错。”

“哦,妈妈,你犯过错吗?”“妈妈犯过不少错,不过都不太记得了。“为什么?”“刚开始工作,犯了错心里也不舒服。后来我就把犯错当成一个养正的契机、成长的机会,总琢磨能从犯错中得到什么收获,避免再次犯错的秘诀是啥,这次犯的错怎么纠正,以后怎么做更好。犯错后有很多需要做的事,就来不及难过了。慢慢地,犯的错就越来越少了……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会犯错,犯错可能很难为情,也可能很棘手,或许还是一个小小的危机。既然犯错难免,就不妨用最积极的态度让犯错变为成长的契机。如此一来,改错越多,懂事成长的契机就越多。反思孩子们“懂事长”的点点滴滴,忽然发现我也在“懂事长”。小贝上幼儿园小班时,周末我带两个孩子出去踏青。谁知,只是因为我拉着谁的手这点儿小事,大的不让小的,小的不让大的,我心里也不舒服,还发了火,结果没走多远我们仨便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回到家我独自在书房发呆,越想心里越委屈:我努力把爱平均分给你们,你们还要这样争妈妈的关注,老这样摩擦,问题出在哪儿?我想了好几天,直到偶然看到两个算式,我才明白了自己应该改变的方向。

我原来是坚持“爱的平均分”:1÷2=0.5。总想对两个孩子不偏不倚,携左顾右,唯恐闪失,又紧张又容易出错。后来我变成“爱的乘法”:1×2=2。有两个孩子,妈妈就应该有两份深沉的爱,每份都应该是100分的爱。当我思考到这个层面,真诚地发自内心去爱孩子时,我逐渐可以淡定地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的需要,及时给予关心和理解。

两孩家庭,父母对每个孩子都应该是满满的爱,而不是平均分的爱。自从我有了对这两个算式的认识,再带两个孩子就很少担心她俩吵架,即使遇到状况也能淡定化解。我把我的感觉告诉先生,先生很认可用心爱她们中的每一个,他自己也有“突击”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的体验。先生后来改变状态后,才懂得这个道理,他说自己也是“懂事长”。

孩子的奶奶從小贝还没有出生就看着电视教程学习小儿推拿,孩子的姥姥姥爷也在不断学习。老人学新知,岂不也是“懂事长”?我和张家港“心树林”家庭教育志愿团队的“林老师”们一起,在学习、指导、服务于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在慢慢地“懂家中事”,也是“懂事长”。由此看来,孩子、父母、长辈……家中的每个人都在育儿过程中,经历着一件件事,慢慢地成为“懂事长”。

这一件件事集合起来,就是《谁是家中“懂事长”》这本书。盼望每一位读它的人,都能享受和孩子一起“懂事长”的幸福时刻。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主任,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

编辑 东篱

猜你喜欢
小贝契机大宝
以上率下 强化担当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 助力盐改取得新成效
说实话
小贝螺的大世界
抓住契机全面推进医改
中医院的契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