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在中国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2021-08-15 05:55王丹陈强
艺术品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动画

王丹 陈强

皮影戏本身就是以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的一个戏曲,其地域性强,根据不同的地方语言和故事以及制作手法对他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同时,皮影戏作为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记载所述,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入西亚欧洲,其代表着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韵喻,动画本身就是艺术探索中的一个类别,他同样需要一个故事蓝本去进行创作,中国动画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至1922 年由万氏兄弟1922 年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短片《舒振东打字机》的问世,揭开了中国动画的序幕。因而,通过皮影戏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动画进行二次革新,在保留本身特色的同时加入更深内涵更加展现了皮影戏的独特艺术魅力,展现当前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好地描绘和展现独属于中国特色的动画道路。

一、从皮影艺术的颜色构成元素入手

皮影艺术以白、黑、红、黄、绿为主进行设色,一方面制作的上色材料以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制作,更是擅长大胆补色,五色鲜艳饱和,具有强烈的视觉观感。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绘画中以谢赫的《画品》中谈及的“六法”中就有说及到“随类附彩”的设色方式,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色彩体系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皮影艺术及其他艺术文化中都有着相当明显的反映。同时皮影在上色过程中为表现人物的突出特点会参考一些古典戏剧的脸谱及服饰用色。其常以纯色之间的对比为主,因而,民间也流传着与之相关的色彩口诀“红间绿,花簇簇;红靠黄,亮晃晃;粉笼黄,盛曾光……”在这样高强度的对比中同样也追求和谐的特点,注重色彩在整体氛围中的装饰性,更真切展示了其浓而不艳,艳而不俗的艺术效果。同时色彩的象征性也在皮影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皮影戏中白色一般用于皮影的面部,一般象征狡诈、阴险;黑色在面部中一般表达刚正无私的特征;红色在皮影艺术中一般象征着忠勇正义;黄色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高贵的色彩,一般用于皇亲国戚的服装设计中,而绿色常与红色搭配出现,展现具有生命力的特征,有着中庸的特质。这些纯色色彩鲜艳且使得画面浓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同时内涵意蕴深厚,在展现其独特魅力时更是增添了世俗情怀,与中国的传统艺术和现代的科技结合,在颜色中展现浓烈的民族情怀。

在1958 年制作的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皮影艺术的特点,人物采用红黄色调,整体色彩造型富有装饰性,鲜艳明快的色调也尽显活泼。每个角色的颜色伴随其性格显得分外鲜明,橙黄搭配展现孙悟空的活泼无畏,唐僧的红黄色尽显对于佛门的虔诚,沙僧的黑黄搭配更是展现其忠厚个性,猪八戒整体以黄紫色调描绘,区别于其他角色展现其好吃懒做。1980 年摄制的动画《张飞审瓜》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到皮影艺术的色彩特征,背景以大片的白色作为基底衬托动画形象,张飞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象征其正义威严的形象,整体色调鲜明,俨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动画特征,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智慧精炼。皮影艺术的色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传统的艺术审美和思想意识,其展现了中国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独特性、地方性和符号性,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和应用中,更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样式的表达和理解,也更彰显中国艺术的深厚沉淀。

二、从皮影艺术的人物形象设计入手

皮影艺术中的人物形象的制作上也是别出心裁,其制作需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等八道工序,整体造型是根据戏曲的生、旦、净、丑的角色特质和模式进行设计的,雕刻时,女性发饰及衣饰以花、草、云、凤为装饰图案,男性更多选取龙、虎、水、云进行纹样装饰,具有脸谱化的风格。同时为了适应于皮影戏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展现方式。通过写实和抽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彰显人物特性,其面容具有特殊性而又生动形象,面容一般忠良角色呈五分面,奸恶形象则以七分面形象展现,这一形象与古埃及壁画对于人物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大地展现了人物的面容特色。同时各个关节为适应舞台表演均可活动,通过头、四肢、身体以及手用线连缀组成,通过皮影艺人在后台使用五根竹棍操纵做出动作,适应故事的发展,也让皮影艺术更加活灵活现。其整体形象具有平面化、戏剧化以及夸张化的特点,对于早期的电影和动画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在早期的中国动画制作中,人物形象多受皮影人物影响,形象夸张而又极具特色,个性鲜明,人物的动作起伏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化气息。

在1941 年的动画《铁扇公主》中,我们很明显看到其五官特色以柳叶眉、吊稍眼、樱桃口的特征,具有非常典型的皮影艺术风格。在山水画中融入皮影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1963年根据童话诗改变的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其人物形象更是具有典型的皮影形象,海螺姑娘的温柔秀丽以及渔家青年的勇敢无畏都得到了淋漓的展现,同时,整体动作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并带有明显的皮影夸张表现,在银幕上生动诙谐的表现着。2006 年制作的动画短片《桃花源记》更是能感受到这样的艺术特征,在动画短片中运用了多种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人物的面容和关节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皮影痕迹,人物均为正侧脸出现,具有特征性的面部刻画以及在肢干关节处均有着明显的连接处,动作更是以夸张的方式展现,好像和传统的皮影一样受皮影艺人的操控进行活动。在水墨画的背景下更映衬了皮影的别具一格,这样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再一次展现在短片中,更加深了对于中国特征的艺术风格。

三、从皮影艺术的场景氛围展现入手

皮影艺术的舞台是以一方银幕为主,其银幕通过宽架构筑而成,在宽架的上半部分置入灯光,皮影通过灯光的映衬在银幕中进行表演,因此,在皮影艺术这样的特殊表演中对于灯光的光源功能、光学性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需要选择适合的灯种搭配舞台完成皮影戏的表演。在适合的灯光投影下更好地完成皮影戏的表演,灯光对于皮影戏的故事推进和氛围展现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皮影戏的舞台灯光与其他艺术舞台的灯光表现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皮影戏的舞台在那一方屏幕中展现,具有丰富变化的灯光烘托着人物和故事的发展。在光与色的结合下,使观者更好地沉入其中,在不同的人物和场景的变化中,灯光给予相应的环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皮影戏的场景搭建由于在那一处银幕中表演,因此,整体的场景也会精炼表达,除了其鲜明的色彩外,大片的白色银幕中场景以高饱和的色彩映衬,场景架构简单而又夸张,鲜明而又直观,在很多动画影片中也都能看到这样的表现。同时,整个场景布局以大片白色为主,偶有一些树木、灯笼、石柱等物品去围绕故事背景让观众更好地随着故事的发生代入其中。这样的场景与中国传统绘画所阐述的“留白”思想有深刻关联,以空白来表现山水意境,使得整个画面构图更加协调,在空白处也留给众人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使得观众将视线更集中于人物主体的发展。

在1961 年的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中,场景以大片白色为主,通过寥寥几笔的水墨点出水草、荷叶、水泡等来表现在水中的情境,大片的白色也更好地留下了广阔水景的意向,也突出展现了作为故事主体的小蝌蚪和他们的探究经历。1981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作短片《三个和尚》整体以三个和尚的形象为主,随故事推移出现寺庙、柳树、河水以及水缸的场景,整体始终围绕着故事的发展叙述铺叠,这些场景和意象描绘简单,大面积依然是白色的背景去突出三个和尚之间的冲突和改变,通过这些简单的意象,我们也更好地分辨位置和场景的变化,为故事的高潮结束的描绘做出衬托作用。这既是对中国美学思想所阐述的“气韵生动”的展现,又是对“经营位置”的阐明。它展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对于空间和关系的恰到好处,又于细微处见广袤之思。这不仅仅是皮影戏所表现的,也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动画制作不仅是对于人物的刻画,同时场景的转换以及空间关系的处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单纯依靠人物和色彩的表现不足以支撑整个动画的制作,场景的渲染和变化也是故事发展的关键一环。

四、结语

皮影艺术承自于万千人的思想荟萃,融汇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唐代寺庙壁画的手法和风格,承袭古人对于美学的思考和探索表达。其精炼之造型,鲜丽之色彩以及通透之场景都展现着文明思想的深远,其艺术美学、艺术价值都有着无法移目的魅力。同时,皮影艺术与中国动画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动画制作对于场景氛围的设计、人物形象的描绘都有着丰富的要求。中国动画自开幕以来始终探索寻求一条独具中华民族风格的道理,在《渔童》 《聪明的鸭子》 《济公斗蟋蟀》等动画作品都能感受到皮影艺术的融汇其中。

皮影艺术以其高饱和的色彩和脸谱化的形象以及多样化的灯光效果的特点展现民族特色,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一份具有独特性、民族性的发展助力,既使得民间传统艺术在新形式中得到新的发展,又促进中国动画的发展。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我们来演皮影戏
做个动画给你看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的动画梦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