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实践研究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3》UNIT 1为例

2021-08-15 00:44刘以梅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2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思政

刘以梅

(宿迁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宿迁)

一 引言

在新文科建设大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培养认识中国、热爱中国、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科学家。”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总称。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的思想、精神、情感和价值观。它的经典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和哲学。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新文科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思政元素和实际课堂教学的具体结合。课程思政就是要坚决贯彻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形成协同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大学英语是高校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在培养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深谙中国国情,实现外语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大学外语教学实践中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二 文献综述

国外以往对于“课程思政”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解释。Lipman(1995)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能力[2]。Ryan(1986)提出了道德教育设计“5E”原则:示例(example)、阐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情境(environment) 与体验(experience)[3]。基于该设计原则,Shaaban(2005) 首次建构了英语教学的道德教育综合框架,包括价值观内容、语言技能、教学理念、课堂活动、教学资源、教学成果与成果评估7个部分[4]。Buchori( 2007)认为品格或道德教育要使学生理解是非对错(认知),在情感上认同正面价值(情感),并自觉践行正面价值观(行为)[5]。

相较国外,国内学者就“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则展开了详细深入的争鸣。陈雪贞(2019)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以宏观视角探索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6]。蔡基刚(2021)认为,以人文和跨文化教育为主要核心的传统外语通识课程,既背离了通识教育的最初目的,也影响了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外语通识课程施行范式转移,实现从外向性跨文化教育转向结合内省的立德树人教育[7]。张敬源(2021)从价值塑造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理念、原则和实施路径[8]。徐锦芬(2021)则基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主张对已有教学素材思政元素的深度发掘和将思政内容与新教学素材有机融合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两大策略[9]。文秋芳(2021)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和对教育部文件的理解,设计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思政理论框架,纵向维度可分为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和关键策略;横向维度可细分为4条思政链,简称内容链、管理链、评价链和教师言行链。每条链均由三部分组成:范围—任务—策略。但她也认为“课程思政”从理论层面解释相对比较容易,但真正落实到课程实践层面就比较困难[10]。因此,本文以笔者所在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及《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三版)第一单元为例,聚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案,为外语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上提供具体操作建议。

三 教学实践

以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一单元为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的目标设置、词汇讲解、主题导入、课文学习、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中。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应该具有担当意识和时代使命感,应立足于“志存高远,学以报国”“做意志坚强的人”等思政教育目标。通过文章里的科学家、政治家、法学家等事例学习,同学们更加理解“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以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学习、多实践,奋斗新时代,爱国和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创新辉煌。

词汇讲解:本单元有核心词汇三十多个,举其中三个为例。1.patriotic- a.feeling a lot of love, respect, and duty toward your country(爱国的,有爱国心的),首先让学生查看其在课文(第2节)里的用法“to address the patriotic boys (给满怀爱国热情的学生做演讲)”,再让学生讨论并列举自己最崇敬的爱国人士及其行为,最后给出一个例句:Qian Xuesen, widely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 and space programme, is forever respected by the world for his patriotism.(钱学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导弹及空间技术之父”,他伟大的爱国情怀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2.dedication(奉献;献身),首先让学生查看其在课文(第4节)里的用法“..., strengthening his optimism, ded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使他更加乐观、投入和意志坚定)”;再带领学生翻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ore Socialist Values)中的 “敬业”(dedication)不仅是指课文中的永不放弃、努力工作等,它还是我们中国人所提倡的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3.unprecedented(前所未有的;史无前例的;空前的),可以首先让学生查看其在课文(第6节)里的用法。通过该词句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七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学生的爱党之情和爱国之心。

每个单元词汇都比较多,很多单词都可以是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但讲解单词也容易陷于无聊,尤其是大量政治元素的输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要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同时又与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一些元素融入,既让学生掌握单词的用法,学习了语言知识,又达到了课程育人的目的。

课文导入:《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三版)第一单元主题是“the Way to Success(成功之路)”,A篇是“Never,ever give up(永不放弃)”。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无论家境如何,无论智力高低,都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唯一的办法只有坚持下去,不轻言放弃。根据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前让学生观看TED演讲视频“成功的要诀是什么?”。演讲者最后得出的结论与课文的主题是一致的,即一个人能否成功与其相貌美丑、残疾或健全,甚至智商高低等可以没有直接关系,成功的要诀是人的意志力(grit)。这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提出的观点,并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

课文讲解:课文第一段后半部分提到,英国首相丘吉尔“Abundant courage in his refusal to surrender during the miserable dark days of World War II.”,教师可以顺势而为,提及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引出“抗日战争”的正确翻译。

这是“应时育人”的良好体现。例如,“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国耻当铭记,我辈需更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无不铁证明示:落后挨打、麻痹挨打、无知挨打!同学们要多学知识、增强本领、报效祖国,最基本的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通常将“抗日战争”译成“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然而,有些在用英文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资料或者话语里,把“抗日战争”译成Anti-Japanese War,甚至有些学者也这样译、词典也能查到这样的译法。翻译基本原则是信、达、雅,译文首先需要忠实于“原文原义”。中文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对当时日本的aggression(侵略行为)所进行的 resistance(抵抗),内核是“抵抗侵略”,是正当的自我防卫。这个历史事件缩略称“抗日战争”,如果译成Anti-Japanese,就不准确,至少是含义不清,让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误以为是中国人“反日”“对日本的一概反对、抑制”,甚至可能被误解为“对日本主动发起攻击”。所以,Anti-Japanese的译法似乎“简洁”,但不严谨,不符史实,也不符合翻译原则。

附:(构词知识)英语anti- ,中文译为“反对,抵抗”,加在名词前“抗-”“防-”“反对-”,如anti-ageing抗衰老;anti-social反社会、厌恶社会;anti-abortion反对堕胎;anti-slavery反对奴隶制。

充分利用文章主旨“成功的秘诀是永不放弃”和文中具体材料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政治家Winston Churchill和Abraham Lincoln, 科学家 Thomas Edison和Albert Einstein, 美国首位联邦最高法院女法官Sandra Day O' Connor等事例教育学生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品质。文章结尾处“只要你足够努力、有决心、有毅力,且做好准备,你就能获得成功!”点睛点题:有志者事竟成!在课文讲解中融入思政元素一定要自然,不可强求,要有良好的衔接过渡,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容易接受,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目标。

课后练习:本册书课后练习一和二是“Understanding the text( 课 文 理 解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维)”,此处可以切入思政元素的点非常多。例如,2-2,Can you name several other important components for the secrets of success? (passion, gratitude, generosity, opportunity, optimism, good interpersonal skills,etc.)除了坚定的意志力,还有许多因素是成果秘诀,热爱、感恩、慷慨、机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四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作为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简单套用思政元素,更不是对学生外国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培养的减弱。每一位外语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深入贯彻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大学外语课程作为载体,切实做到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通过价值引领,培育时代新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