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审美视角考察

2021-08-15 00:50满凤磊
南方论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特色群众时代

满凤磊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美学领域中的‘美’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即用美来表达某一主体对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愉悦感。”[1]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和孜孜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破土而出,宛若雨后的春笋,其植根新时代的中国土壤、放眼世界深刻变局、凸显巨大理论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无不闪耀着美的光辉、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视觉,让人体悟到一种独特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内容广博、意蕴深厚的壮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博大、意蕴深厚、谱系完备、视野开阔,着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时代课题。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交叉融合,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全方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整套系统完备、特征鲜明、意蕴深厚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它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2]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种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等方面针对性的策略分析和鞭辟入里的战略回答。概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意蕴深厚,并且贯通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中,从理论、实践这两个维度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时代课题,充盈着思想本身无比的壮美气魄!

如果说壮美是指客观对象的一种宏伟、宽广和高远,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表征出了这样一种壮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备洞察世事的深切体悟、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拥有预见未来的宽广视野,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系统性、整体性与逻辑性为一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与一身,无疑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史发生深刻性变革,在各方面取得了让世界得以瞩目的重大成就,更是构成了一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践行初心和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艰苦卓绝、奋勇向前的壮丽图景!人们以这样一种视角来审视它时,难道不能感到一种壮美?

二、合乎规律、力求真理的科学美

美学基本理论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其本质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主体的认识行为对客体规律的符合与顺应,因而包含了作为真理的‘真’”[3]144。也可以这样说,美在产生过程中,必然包含了客观规律的“真”,“真”和“美”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这就是指,认识问题本就是实践问题,离开实践而抽象讨论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是毫无意义的,从形而上学层面思考认识问题是站不住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如何正确地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性问题,阐明了一系列科学思维方法。这样的一种理论,无疑具有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真”,即科学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蕴含着一系列有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战略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以及法治思维方法和历史思维方法等。战略思维,即“胸藏战略眼光,精准把控全局,着眼长远,能够预见事物发展总体方向和趋势”;底线思维,即“强化忧患意识,坚持未雨绸缪,设定最低目标,力争最大可能,及时化解风险来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创新思维,即“不拘泥于陈规旧矩,摒弃陈词滥调,要敢于涉险滩、另辟蹊径,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继续前行”;辩证思维,即“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思维,要求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5];法治思维,即是努力“增强尊法守法意识,营造学法用法氛围,善于把法治思想融入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历史思维,即“知史而鉴今,要擅长运用历史规律得出的经验教训来对现实生活作出反映,指引未来方向,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间域”。

这些科学思维方法立足实践发展、指向现实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具体化的延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坚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理论伟大效力、明确实践指向、精准预测未来的必然要求。这样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全具备了统揽全局、未雨绸缪、破立并举、辩证思考以及知史鉴今的特性,这无疑使我们感觉到它具有了合乎规律、思维全面的科学美!

三、人民至上、向往美好的崇高美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力量的主体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所以,中国共产党要想干大事、成大业,须臾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始终放在心中首要位置,时时刻刻为人民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着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和灵魂。第一,为了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国家发展得好不好、人民生活幸福不幸福,最根本上是要看人民群众过得好不好!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这就决定它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把人民幸福与否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向标与定盘星,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切实可见的实惠!第二,依靠人民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民群众是政党稳固之基、社会发展之源,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人民群众具有最长久、最强大、最智慧的伟大创造作用,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依靠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动员、团结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众多智慧与无竭力量,来创造和发展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好日子!第三,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的最终归宿。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办成了过去没办成的许多大事、取得了诸多以往无法取得的成绩,使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其中可以看见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努力,矢志不渝,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这一艰辛历程中最高的追求。总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逻辑整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辩证统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辩证统一”[10]。

如果“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不仅表现在对自我需要的满足,而且表现在对他人的需要的满足上;不仅表现在个体或某一群体的需要的满足上,而且表现在社会多数成员或全人类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上;那么,这种合目的性,符合的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崇高的目的”[1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鲜明地具有了这种崇高。“崇高,就是人面临险境,从恐惧中唤取人性中伟大的精神的力量,以一个挺立的形象站在天地之间,敢于迎接挑战,在虽死犹生的行动中所具有的性质”[12]的话,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具有了这种“崇高”才有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才能历经艰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征途。以这样的视角来审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体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喜悦和幸福时,能够深切体会到这一理论以及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彰显的人民至上、向往美好的崇高美特色。

四、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智慧美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作出的精准凝练。中国共产党的兴旺发达在于成立之初就把实事求是当作行为准则,也在于始终依靠实事求是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一方面,要看到“实事”这个“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习近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并把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作为客观对象,在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了重要论断。具体表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国际地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变”中当然也有“变”存在,这表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把“求是”作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求是”的真正意义在于表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13]。新时代,要基于国情,并且联系世情、党情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发展,“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14]。

如果说智慧美是能够鞭辟入里地总结过去、善于审时度势地分析现在、高屋建瓴地展望未来,展现非凡的智慧,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难道不正好契合这种美吗?智慧美更是表现在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啃硬骨头”、及时纠正思想和行动上的错误和偏差,以大无畏、“刀刃向内”的果敢和气魄勇于探索,以“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智慧的改革方法不断解决发展中突出的问题症结上。当以这样一种视角来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真切地能够感受到一种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智慧美体验。

五、语言精纯、通俗易懂的朴实美

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6]语言是思想表达的窗口,思想越深刻,越需要通俗易懂、精炼透彻的语言来描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靠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发表了一系列蕴含中国智慧的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及独特个人魅力的“习式”语言风格。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以及著作中,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其中展现出来的浓郁的哲学色彩、悠久的传统文化、美妙的修辞手法、贴近民心的表达等,这些充分显露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个人魅力,引人入胜的语言美。一是浓郁的哲学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喜欢哲学、热爱哲学,许多讲话中都包含着对哲学智慧巧妙的运用。例如在如何看待市场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他尤其推崇讲辩证法,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关系协调地处理好;另外还借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来说明治理国家必须要有大局意识、系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以期能够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二是精巧的典故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17]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熟悉运用古语典故、俗文俚语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这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长期积淀。“治大国若烹小鲜”“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等。习近平用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诗句来阐述治国理政、为官之道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颇有新意并且使人意味深长、回味良久。三是美妙的修辞手法。习近平总书记爱好“比喻”,晦涩难懂的词语加上独特的“习式表达”,瞬间让人赞不绝口。例如在对待反腐倡廉的问题上,不仅要“打虎”还要“拍蝇”“猎鹰”,对惩治腐败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在描述中国经济时,习近平把中国经济比喻成是一片汪洋大海,不是一个居于一隅的小池塘,当外界狂风骤雨来袭时,小池塘岌岌可危,但却丝毫不能撼动大海。四是亲民的语言风格。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沉的为民情怀,他的语言总是给人一种亲和力、感染力,能够让人听得懂、记得住,感觉就像老朋友之间的嘘寒问暖。“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18]。习近平总书记就是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语句把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美好奋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如椽大笔描绘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构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老百姓听到这些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朴实话语,一个亲民务实、踏实肯干的国家领导人形象也就油然而生了!

美是指的某一种或者几种具体存在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和现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审美思考,感悟它所具备的壮美、科学美、崇高美、智慧美以及朴实美,能够使广大人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做到“两个维护”,指引中国人民为实现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特色群众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