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建筑特征和文化意象的照明表达

2021-08-15 02:48
照明工程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红旗

杨 韬

(南京市路灯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13)

引言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城市北部,横跨长江,连接鼓楼下关和浦口桥北,是中国人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图1)。大桥桥体由长1 576 m的正桥(铁路、公路上下两层)、长1 766 m的公路南引桥和长1 247 m的公路北引桥组成(正桥外的铁路桥不在本次项目范围)。正桥为10孔曲弦钢桁梁,公路引桥为混凝土简支梁,接近地面部分为双曲拱桥。矗立两岸的桥头堡建筑将正桥和引桥有机地联成整体,公路面上装有299根玉兰花灯[1,2]。2016年10月28日,建成通车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南京长江大桥进入27个月的封闭维修期,维修对象包含公路桥所有组成部分,大桥的夜景照提升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图1 南京长江大桥Fig.1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1 建筑特征和文化意象

1.1 建筑特征分析

南京长江大桥具有独特的建筑品位和艺术美感。其建筑形式齐整、结构匀称、比例精良、尺度优美,建筑给人雄壮宏伟之感,令人肃然起敬。它犹如长虹卧波,气势磅礴,其建筑艺术形式包含着现代主义理念与社会主义表达二者的一次特殊融合,它是一种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3]。

南京长江大桥最大的特点是它更像是建筑而非桥梁。这是因为桥头堡的形象独立为一个巨大的建筑物来设计,并且利用了抽象的立面配合宗教仪式感的平面,呈现出建筑视觉比例,形成了典型的建筑形体。桥头堡采用了大堡小堡两两成对呼应的形式,由四个点连接而成,以此自然拉开大桥作为建筑物的体积,从而将平面带动为空间,通过比例空间的控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建筑感。这种形式美的设计符合当时中国所追求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理想”的政治审美,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之下,作为建筑处理的桥梁成为设计的优先因素,因为建筑关注的是仪式感、空间性,特别是政治性的表达,在当时,这远比桥梁的结构和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3-5]。

1.2 文化意象分析

南京长江大桥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形象,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心理和政治情感。作为南京重要城市象征和地标,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代表了当时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洗礼,大桥转化成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符号,见证了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它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是中国人民的“骨气桥”和“争气桥”。它体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所倡导的社会群体价值取向和公共精神。其所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和生动的时代记忆,为世人提供了一段当时的社会剪影和历史实证。大桥将革命历史、科技发展、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等元素汇聚和贮存起来,成为南京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记忆形象。其形象被完全象征化,成为一个政治符号和一座政治纪念碑[6-8]。

如何更好地表现桥梁建筑的时代特征、传达文化意蕴成为本次夜景照明提升最为重要的目的所在。

2 设计解析

大桥夜景的设计,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原则,选择黄、白、红三种颜色作为主色调,通过创新的艺术表现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打造大桥文化、展示城市名片、再现大桥雄姿。从大桥的建筑特征和文化意象分析,大桥夜景效果的呈现、意境的传达成败的关键在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最核心部分“桥头堡”的照明表达。

2.1 整体形象的塑造

南京长江大桥夜景形象的塑造遵循“形象完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有节适度”的策略进行设计(图2)。从整体形象塑造考量,设计通过区分主次、亮度分级、光色变化、虚实对比来展现桥梁的视觉层次。将照明的视觉重点放在桥梁最具特色的“桥头堡”上,在设置高一等级亮度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照明手法表达形体,形成视觉核心,突出重点。选用黄色光对浅黄色的建筑实体墙面进行强调,使其具有清晰厚重的建筑体积感,呈现出“实”的视觉感,充分传达建筑浓浓的历史沧桑感;利用红光强调“红旗”,突出特色,强调深嵌在桥梁之内的红色基因;正桥主体和公路引桥部分则适度弱化,设置较低亮度等级,并且通过钢桁架、曲拱桥结构的照明处理,用白光强调建筑的骨架结构,重点刻画其形体构成,形成“虚”的视觉效果。最终,利用形体刻画、亮度分级和虚实对比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呈现出理想的夜景画面,实现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历史意蕴的设计表达。

图2 南京长江大桥夜景照明Fig.2 Lighting of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2.2 桥头堡建筑的照明解析

桥头堡是整座桥梁建筑设计的精华所在,也是展现桥梁浓郁时代特征和红色文化记忆最为核心的景观。桥头堡高耸在大桥正桥两端,形式为复式桥台,两岸各有一座大、小堡,将正桥与引桥融为一体。大堡由两座塔楼和大厅等空间组成,顶上为红旗平台,小堡顶部各设置一组工农兵群像雕塑。大、小堡之间设有三等跨梁桥和实腹栏杆,作为引桥向正桥的过渡,并与之协调。

桥头堡作为全桥重点部位进行照明强化(图3)。公路桥面以下建筑采用黄色大功率LED泛光灯从底部向上投光打亮。光线在建筑墙面自然附着,形成亮度向上的渐变,塔楼在正桥、引桥的反衬下,具有向上的飞跃感。桥头堡色彩处理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光线重点刻画的墙面黄色水刷石肌理的细节,上承旗面红色,左右接灰色钢梁、引桥,在统一的色调中又有变化,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载体的古朴质感。光线被梁柱遮挡、被窗户吸收,与建筑线条、体块融合呈现出清晰有致的光影关系,表现了建筑的精妙的结构和厚重的体积感,黄色光的选用很好契合了建筑极富历史沧桑感的属性。塔楼楼体上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革命标语,经过光线强化,色彩更加突出,阴影的变化更富立体感,强化了桥头堡的时代特征。

图3 桥头堡照明效果Fig.3 Lighting of bridge tower

2.2.1 大堡照明

大堡公路桥桥面以上部分为瞭望平台和红旗塔楼,这个部分也是桥头堡的精华所在。瞭望平台较为敦厚,通过中性色温白光洗墙灯处理挑台上下檐口的横向线条,强调舒展的水平线;柱廊位置设置壁灯强调廊架结构,内部设置灯光处理空间,与墙体形成虚实对比和色温变化,丰富立面层次;红旗塔楼跃出瞭望平台突起在前方,设置投光灯强化立面的体块感;洗墙灯、小射灯搭配塑造退台、窗户的轮廓,在强调整体体块的基础上刻画细节,让整个红旗塔楼有着无阻向上的磅礴气势;塔尖红旗的处理顺势而为,利用光线强化在向上收分拔尖中保持的平衡感,选用红色光强化红旗的视觉形象,使整个塔楼既挺拔又不单薄,既有飞跃感又稳固持重。通过照明,顶部的三面红旗、高低两个建筑体块和底部前高后低向后延伸的台座,组成了重点突出的有机整体,有力地烘托了正桥钢梁(图4)。

图4 大堡照明Fig.4 Lighting of big bridge tower

大堡塔楼顶部的三面红旗照明是整个桥头堡建筑照明的精髓。三面红旗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红旗的照明既保持了大桥主题思想的连贯性,又达到了高潮。红旗高5 m,长8 m,分为旗面、旗尖、飘带、旗杆四个部分,三面红旗一高两低,两侧下方呈双曲面壁,向外突出,红旗旗面上方是金黄色旗穗飘带和旗尖。旗面照明通过现场多次试验模拟,最终确定照明方案。设计创新性的采用成组团设置的小角度、高精度可精准控制的红色投光灯进行投光,并通过控制技术模拟红旗飘动时旗面产生明暗变化,模拟红旗迎着江风飘扬的姿态。经过严格精确的试验,确定旗面飘动时明暗比例、变化速率,形成逼真的光影流动效果。旗尖和飘带采用投光灯赋予极高的亮度,在金粉材质的反射下形成金光闪闪的效果;飘带顶端设置动态LED点光源,通过控制形成明暗的流动,让旗面柔软舒展的线条更具动感,既反映了红旗迎风招展中的动势,又相对增加了红旗的长度感;旗杆则根据外形选择投光灯塑造层次,形成刚劲挺拔向上的姿态,与旗面、旗尖、飘带巧妙地融为一体。

红旗作为那个特定年代的中国的象征,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也是南京长江大桥最为重要且独一无二的标志和符号。夜晚的红旗临空飘拂,线条柔软舒展,姿态轻盈饱满,飞跃前进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极富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张力的动态画面。照明把红旗之前的静态照明提升为动态照明,将其在江风中飘动的姿态栩栩如生的表达出来,起到强化大桥的标志形象、突出红色主题、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这也成为夜景照明完美呈现最为重要的关键所在。

2.2.2 小堡照明

小堡顶部维修一新的群雕由之前的青灰色恢复为原本的粉红色[9]。群像雕塑每组都有五个人像,分别为工、农、商、学、兵,身高4.5~5 m不等,最高点是7 m。群雕设计遵循了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的原则,主题先行,突出政治,具有浓浓的时代气息和红色标记,体现出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

照明利用雕塑四角原有的立杆和旁边的玉兰灯杆设置不同功率和角度的投光灯多角度投射,将雕塑的表现重点设置在面向江面一侧,与大堡配合形成视觉聚焦的效果(图5)。雕塑照明除了增加载体的亮度,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表现其形体和轮廓。在表达形体的同时,提升面部的照明质量,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通过适当的光影关系和明暗变化呈现出丰富的视觉层次,使雕塑更具动感和力量。光色的选用充分考虑了雕塑本身的色彩,采用高显色性低色温光源表现出雕塑的材质肌理和强烈的时代感。

图5 小堡照明Fig.5 Lighting of small bridge tower

2.3 正桥照明

正桥连接南北,是桥梁功能的主要载体,也是江面桥梁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照明的提升将重点放在上半部分的公路桥上(图6)。上层护栏处设置条形洗墙灯,线性灯光形成缓慢动态变化,贯穿南北两岸。为了保证柔和舒适的视觉感受,动态流动效果仅在较长时间周期内短暂呈现,其他大部分时间设置为静态照明。中层钢梁结构选用琥珀色窄光束投光灯进行塑造,梁体在灯光的投射下呈现出结构“铁骨铮铮”的力量之美,光线掠过密布的铆钉形成独特的光影关系,呈现出桥梁独有的工业美感。下层桥墩附近设置多彩点光源矩阵,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让桥梁形体在夜间形象更加完整和丰满,夜景画面日臻完美。

图6 正桥照明Fig.6 Lighting of main bridge

2.4 引桥照明

大桥的引桥采用双曲拱桥形式,其设计理念是将中国古代单向曲拱修改为双向曲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感,也是长江大桥因地制宜建造手法的重要创新。为了凸显其建筑特征,引桥双曲拱梁照明采用了拱顶弧线灯光勾勒的形式,护栏下的线性灯光辅以动态效果,让大桥更具活力。大曲拱之上的小拱内设置了投光灯,准确的表达了双桥拱桥的结构特征,传递出浓浓的民族意蕴(图7)。

图7 双曲拱引桥照明Fig.7 Lighting of double-arched bridge

2.5 工字堡照明

工字堡在南北上桥口各有两座,用来分隔地面道路和引桥,作为大桥的入口标志,并兼具警卫岗亭功能。工字堡上部四面各有一个“工”字,体现了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工人的伟大创造,既朴实又美观。工字堡的内外侧立面各有一个红旗齿轮图案,代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工字堡的照明采用高显色性灯具,重点表现红色“工”字造型和“红旗齿轮”浮雕,凸显建筑的时代特征(图8)。

图8 工字堡照明Fig.8 Lighting of 工-shaped tower

2.6 玉兰灯

玉兰灯是长江大桥最具标志性的部分之一(图9)。玉兰灯造型典雅古朴,尺度比例和谐,形式庄重大方,样式仿人民大会堂门前的玉兰花灯,形式由周总理亲自确定[4]。在“修旧如故”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灯具重新设计、对灯体创新性修复,在不改变玉兰灯混凝土灯杆的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提高了其表面结构强度和结构耐久性,并有效提升道路照明质量的效果[9,10]。

图9 玉兰灯Fig.9 Yulan lamps

3 结语

景观照明重新塑造了南京长江大桥夜间庄严雄伟的形象,通过对桥头堡、正桥、引桥、工字堡、玉兰灯等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新的照明打造,让它在夜色中熠熠生辉,焕发出青春的风采。特别是LED创新技术和光影控制造景技术恰如其分地运用,凸显了桥头堡建筑和“三面红旗”的标志性形象,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大桥的夜景照明凸显了其作为南京城市标志性建筑鲜明的时代特征,强化了大桥浓浓的时代印记,为人们保留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

猜你喜欢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红旗
刘沛:深中牵手!东西岸融合桥头堡——马鞍岛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打造转型升级“桥头堡” 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南京长江大桥新妆亮相
南京长江大桥志愿者14年救334人:尽力做盏油灯
LEAP OF FAITH
“桥头堡”的新机遇与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