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优质课堂的构建

2021-08-16 01:55黄卫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优质课堂教学案例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为例,论述“以教学立意为引领、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贯穿清晰的教学线索、铺陈故事情节、挖掘史料细节、指导学习方法”六个构建优质历史课堂的做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优质课堂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138-02

近几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就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关注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的形成,是发展学科素养的关键点,也是教学的重要落脚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合理地构建初中历史优质课堂,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必做的功课。本文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为例,指导一线教师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围绕“怎样合理构建初中历史优质课堂”问题,从“教学立意、教学目标、教学线索、故事情节、史料细节、学习方法”六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一、以教学立意为引领

广西师范大学陈志刚教授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于萍教师在《也谈教学立意的理解与实施》一文中对“教学立意”有过比较恰当的解释:“所谓教学立意,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在分析教科书文本的基础上,所确定的一节课的主题思想,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内容结构构思等。”

一个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教材内容教学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品质和关键能力的教学立意或教学主题,往往能给学生带来顿悟、智慧和收获,也有利于历史课堂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如笔者在设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侧重从本课的教学价值和学生的实际考虑,抓住本课的核心概念,并由核心概念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立意:变化中孕育出的发展生机。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此立意引导学生重点思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江南地区初步开发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有何具体表现?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为其后续发展孕育出哪些机遇?江南地区从一个“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民)无积聚而多贫”的贫穷落后、不发达之地,变成一个“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富饶之地,其“变之道”给我们建设家乡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通过思考和探究,解决以上若干问题后,即可明确本课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厘清江南地区的“变”——变之端、变之因、变之道。可见,在此教学立意引领下铺开教学环节,既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认识江南“变”的表象和“变”的内涵,又能让学生从江南之变中得到历史借鉴和感悟,还能让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两大素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和渗透。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历史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笔者在制订《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着重考虑了以下三点:第一,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彰显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使命。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需分析和研究透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第二,重难点的突破。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详细分析教材内容,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把教学目标具体化,这样教学实践的方向与思路会更为清晰。第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虽已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读图能力和获取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文字材料大部分是古文文献,学生阅读和分析存在一定难度,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异常频繁的时期,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政权关系和历史整体发展脉络较难把握。加之这段历史距离现在久遠,学生往往习惯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认识、解释历史上的事件和现象,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加以耐心引导。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避免教学目标过多、过难、过泛,而是提出类似如下的简洁而凝练的教学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情况;(2)知道江南地区开发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重点);(3)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条件和原因,认识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以及和平安定的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难点);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既考虑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也兼顾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三、贯穿清晰的教学线索

课堂中善于抓住教学线索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把一地的“珍珠”串起来,装饰成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线),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循着这根“线”把握整节课的结构和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笔者在备课时,围绕“变化中孕育出的发展生机”这一教学立意,沿着“江南之变”的线索,将本课教学内容整合为“探江南变之端”“析江南变之因”“悟江南变之道”三个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探江南变之端”侧重从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方面分析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开始发生变化的表现。这一环节,不仅能引导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更能润物细无声般地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自然地在学习中分析和归纳出“江南变之因”,再从“江南变之因”中的环境、人才、政策、技术、劳动力等诸多方面联系家乡实际,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教学线索的充分利用,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学习内容生硬地割裂和勉强堆砌,不仅能给学生讲清历史发展的逻辑,也能培养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四、铺陈故事情节

任何一段历史都不会只有冷冰冰的历史知识,它应该包含着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由这些历史人物演绎而成的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恰当的故事情节,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便能将单调、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和生动。笔者在备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从经济看江南之变”这一环节,以选自六朝博物馆的一张“东晋南朝食单”为引子,试图通过展示东晋南朝人吃喝玩乐的故事,呈现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状况。从现场授课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通俗易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在我们目前使用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许多课文均可利用人物故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精彩迭起、生动波折的故事情节中产生共鸣,进而更深一步理解历史。如讲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可插入张骞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人扣押时,始终手持象征使节身份和凭证的“节棒”或“旌节”的故事,以表现张骞忠贞不屈、不辱使命的高贵品格;又如讲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可给学生讲述鉴真大师以千金一诺的信义和百折不回的执着,将佛教、雕塑、医药、建筑、文学、饮食等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浇灌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友谊之花的故事;再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第9课《辛亥革命》,教师在讲授时可将这两课内容合并成一课,将课题定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把孙中山的个人经历穿插于整个课堂,分为“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循史而思”四个环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做到眼中“有人、有事、有情”,那呈现的历史课堂一定是有温度的,学生的情感也会在有温度的历史课堂中得到正确感发。

五、挖掘史料细节

近年来,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逐渐被重视并引发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为了与高中历史教学接轨,初中历史教师也应尝试在历史课堂中相应地引入史料,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满。如笔者在设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引用唐朝史学家姚思廉《陈书·文帝纪》中《种麦诏》所述的“天嘉(陈世祖陈蒨年号)元年八月诏称:菽粟之贵,重于珠玉。麦之为用,要切斯甚”以体现南朝时期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还引用了罗宗真《探索历史的真相:江苏地区考古、历史研究文集》中的一段文献,“以建康为代表的商业城市的兴起,其周围有许多市场,贸易来往,舟船车辆云集,人口集中,最盛时达一百四十万左右”,以解读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商业贸易得到怎样的发展。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探究,既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拓宽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范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六、指导学习方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学习也是如此。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合格公民。可见,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切实将学生培育成才。结合历史思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学任务难以通过说教式、填鸭式的方法完成,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此掌握相应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課时,为了讲透东晋南朝时期商业贸易交流繁荣的表现,笔者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个出土于南京象山现藏于六朝博物馆的东晋时期的玻璃杯,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玻璃杯。同时笔者出示“据考古专家检测,这件玻璃杯上的椭圆纹饰系采用磨花工艺制成,玻璃成分也与中国古代玻璃杯有明显不同,应是典型的罗马玻璃”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学习从文字材料以及自己对玻璃杯的结构、纹饰、工艺行等的观察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根据自己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推断,得到不同向度的推断结果。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法,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同时学生还能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或许,对“构建优质历史课堂”的做法,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归根结底,“优质的课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效。它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述和引导有效,也包括课堂中的各种互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生本互动等)有效,更包括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正确培养。能否实现以上所述,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教师个人素养和能力的高低,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亟须广阅读、深研究、善耕耘、多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和实践,合理构建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优质历史课堂,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驱动下为国家培养未来接班人。

【作者简介】黄卫华(1973—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玉林市玉州区教育局教育研究室历史教研员,研究方向为初中历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优质课堂教学案例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初中阶段历史优质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语文优质课堂的构建策略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