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与诺兰的“气候变化观”

2021-08-16 05:18韩晓露
天涯 2021年3期
关键词:温特信条韦利

韩晓露

2021年3月8日的《哲学沙龙》网站上,刊载了本杰明·温特霍尔特针对克里斯托弗·诺兰2020年的电影《信条》的影评,题为《“信条”并非自相矛盾——克里斯托弗·诺兰讨论的是气候变化问题》。

诺兰的《信条》聚焦于一种未来技术、一种算法,它可以逆转时间。《信条》对于时间的理解,基于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2014年的著作《现实不似你所见》。根据罗韦利的看法,时间并非某种物理真实,因为宇宙是由量子场所构成,空间在其中也被量子化,而书写量子引力基本等式时,时间并非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则源自于普遍的增熵趋势。

那么这些物理学知识对于《信条》这部电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在评论《星际穿越》时,有人认为,它表明了诺兰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但温特霍尔特认为,与其说《星际穿越》描述的是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气候的逐步变化,不如说它是围绕空间政策的某种政治声明——而要说在讨论气候变化,那其实正是《信条》的主旨所在:电影中反派——全然不可见的未来人类群体,正是他们给了萨特反转物质——的动机,就是要抹除过去人类对地球所造成的损害。在资源贫瘠的未来世界,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回到过去,清除已经造成的损害,即使这意味着要灭绝过去的人类。在此语境中,《线条》假定了两种伦理回应:一种是无名的,即对抗自然的增熵趋势;一种是萨特的,即接受宿命,自私自利地迎接世界末日。

我们还需注意《信条》中的“意外因素”,即它所关注的伴侣之间的暴力与虐待:从情感层面来说,《信条》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备受丈夫(萨特)虐待的妻子(凯特)与一位时间旅行者合谋,共同拯救了世界,而在此过程中,妻子也完成了对丈夫的复仇。这一故事线索意味着什么?温特霍尔特认为,从隐喻的角度说,凯特所反抗的,正是萨特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只有我最重要”“如果我死了,整个世界也都得陪葬”……正是这一为自我服务的意识形态、这一“自恋文化”,使得我们如今正在面对的生态灾难雪上加霜。诺兰在此所传递的“气候变化观”也就更为清楚:如果没法用可再生能源来取代化石燃料,如果继续陷在某种盲目的萨德式自私之中,那么未来的人们恐怕就真的很想将过去的我们清除干凈了。

猜你喜欢
温特信条韦利
Controlled plasmon-enhanced fluorescence by spherical microcavity*
居家信条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爱心圆
坦然接受自己的变化
爱心圆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刺客信条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亚瑟·韦利版《西游记》翻译策略的跨文化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