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机插育秧种衣剂应用试验初报

2021-08-18 07:09沈宣才陈朝兵汤学军何贤彪杜光青陈禹阳叶欣张海江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成苗早稻秧苗

沈宣才, 陈朝兵, 汤学军, 何贤彪, 杜光青, 陈禹阳, 叶欣, 张海江

(1.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2.先正达集团中国, 上海 200120;3.临海市农技推广中心, 浙江 临海 317000; 4.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5.台州市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1)

近年来随着早稻机播机插的大面积推广,早稻传统的浸种催芽育秧对秧苗期病虫害发生产生了较大变化,尤其主栽品种中早39等由于种植时间较长,抗逆性降低,加上对种籽浸种消毒如咪鲜胺和氰烯菌酯主要药剂也存在明显的抗药性,早稻秧苗恶苗病灾发频率显著上升,高的秧田发病率在80%以上,成为早稻培育壮秧的重要障碍[1-8]。为了提升早稻省工省本等省力化育秧技术,有效解决恶苗病等种籽携菌及其苗感问题,针对当前早稻秧苗期恶苗病和秧苗抗逆力下降等严重问题[5-6,9-12],笔者于2020年应用11%氟环‘咯’精甲悬浮种衣剂干籽包衣开展机播机插早稻不浸种不催芽盲谷育秧(简称“双不育秧”,下同)试验,旨在完善早稻农场化机械化高产栽培方案,提高早稻机插秧苗保健素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选在浙江省临海市永丰镇斯敏农场育秧基地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排灌顺畅,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偏上,pH值6.8,育秧大棚为钢架大棚,其长宽高为40 m×6 m×2.5 m。供试早稻品种为中早39,为浙江省勿忘农种业有限公司选育;供试水稻钵苗播种机(流水线)为常州亚美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全自动蒸汽喷淋式水稻种子催芽机为台州一鸣机械公司生产。钵苗苗盘规格为14孔×32孔,为全自动钵苗苗盘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覆土铺盘育苗,平均每盘用种量25.3 g。试验时间为1~3月低温时期,采用大棚+拱棚两膜覆盖秧板铺盘育秧。

供试药剂为11%氟环‘咯’精甲悬浮种衣剂(利农)、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和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APN)为先正达(中国)有限公司生产;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45%咪鲜胺悬浮剂均为市售。

1.2 处理设计

以100 kg种子为处理单位,试验设14个处理。T1、T2分别为11%氟环‘咯’精甲400 mL干籽包衣“双不育秧”和浸种催芽育秧,T3为11%氟环‘咯’精甲+25%氰烯菌酯(300 mL+30 mL)先干籽包衣后浸种催芽育秧,T4为11%氟环‘咯’精甲+25%氰烯菌酯(400 mL+30 mL)先干籽包衣后浸种催芽育秧,T5为2.5%咯菌腈600 mL干籽包衣且浸种催芽育秧,T6为11%氟环‘咯’精甲+20%氟唑菌酰羟胺(300 mL+30 mL)先干籽包衣后浸种催芽育秧,T7为45%咪鲜胺1 000倍+25%氰烯菌酯1 000倍浸种催芽育秧,T8为11%氟环‘咯’精甲500倍浸种催芽育秧,T9为11%氟环‘咯’精甲500倍+25%氰烯菌酯2 000倍浸种催芽育秧,T10为45%咪鲜胺1 000倍浸种催芽育秧,T11为25%氰烯菌酯1 000倍浸种催芽育秧,T12为20%氟唑菌酰羟胺1 000倍浸种催芽育秧,T13为干籽空白“双不育秧”,T14为干种清籽清水空白浸种催芽育秧,统一进入催芽机催芽。每处理16个苗盘(4个苗盘为1次重复,重复4次),1月12日种籽包衣,1月14日T1和T14处理干籽播种入棚铺盘,其余催芽处理均于1月19日播种入棚铺盘。

育秧方式。T1采用干籽包衣不浸种不催芽的干籽直播方式;T2~T6采用干籽包衣+浸种+催芽;T7~T12采用浸种+催芽;T13为CK1,干籽空白,不浸种不催芽;T14为CK2,清水空白,采用清水清籽浸种+催芽。处理T2~T6和T7~T12进行利农包衣时,按比例换算出每千克种子所需药剂的量,然后每千克种子加水16 mL稀释药剂后包衣。浸种时,1.5 kg种子加水2 L,浸种时间为40 h。

1.3 调查

安全性观察。观察秧苗生长发育进度,是否出现药害及症状等情况。

成苗率调查。当秧龄34 d,即2月23日采取每盘横向随机调查2列,即64孔穴秧苗成苗株数,计算各重复每盘秧苗数量和成苗率。

恶苗病调查。全盘调查秧苗株数和恶苗病发病株数,计算各重复发病率。

防效计算。分别计算与清水浸种催芽空白对照比较的浸催式防效及与干籽“双不育秧”空白对照比较的校正防效,由此比较评价药剂包衣“双不育秧”优势及其防病能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试验期间观察,尽管在1、2月低温条件下采用双膜保温育秧试验,但试验药剂处理无论采用干籽“双不育秧”还是经过干籽包衣后浸种催芽育秧,对秧苗整体生长都无不良影响,整个生育期均未见明显异常,也未出现明显药害症状,安全性表现均好,尤其通过对T1与T2秧苗苗盘盘底根系、低温胁迫、生长势等比较观察可知,T1还具有明显的白根多、长势强、抗逆性好、活力健壮等优势。

2.2 成苗率

表1显示,无论干籽包衣“双不育秧”直播(T1),还是药剂浸种催芽处理(T2~T12),其秧苗数和成苗率均高于T14,一般药剂浸种催芽处理(T5、T7、T10、T11、T12)成苗率高于T14处理5~10百分点,而T1高于T14处理30多百分点。T1成苗率最高,为70.10%,与T13相近,但高于11个药剂浸种催芽配方处理均值25百分点。

表1 不同药剂配方处理对秧苗成苗和恶苗病的影响

2.3 对恶苗病防效

表1显示,采用12组药剂配方进行种子处理,结果均有恶苗病病株,表明该种子携带恶苗病菌较普遍和随机,符合试验测定条件。对各处理恶苗病发病率测定表明,12组药剂配方处理对恶苗病直观防效(浸催式防效)均较高,在89.31%~99.43%,平均为95.91%,但T13处理相对也有81.05%的直观防效。由此表明,清籽清水浸种催芽育秧有潜在激活种子携菌感染的能力,可增加感染力度和感染机率,故不当浸种催芽或药剂低效处理育秧存在恶苗病暴发风险。

表1可知,采用校正防效分析12组药剂配方种子处理及其不同方式育秧对恶苗病防效显示,以T6、T7、T3、T4、T1处理较好,均在92%以上,方差分析表明,其间无显著差异,但5个处理显著高于T8,极显著高于T5和T10。总之,T1处理优于其浸种催芽育秧或其他配方浸种催芽育秧,且对恶苗病具有优异防病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氟环‘咯’精甲干籽包衣“双不育秧”安全性好,秧苗生长健壮

通过试验期间秧苗生长观察,11%氟环‘咯’精甲干籽包衣“双不育秧”对秧苗生长无不良影响,比较其浸种催芽育秧和常规高浓度组合处理浸种催芽秧苗,具有明显的白根多、生长势强、抗逆性好、活力健壮等优势。

3.2 氟环‘咯’精甲干籽包衣“双不育秧”有利提高秧苗成苗率

试验结果表明,应用11%氟环‘咯’精甲干籽包衣“双不育秧”成苗率为参试14组药剂配方处理最高,达70.10%,与干籽空白“双不育秧”对照相近,但显著高于11个药剂浸种催芽配方处理均值25百分点,高于清籽清水空白浸种催芽处理32百分点。

3.3 氟环‘咯’精甲干籽包衣“双不育秧”对控制恶苗病苗感和流行为害具有优异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中早39种子清籽空白清水浸种入机催芽育秧发病率平均5.83%,较干籽空白“双不育秧”对照恶苗病发病率1.11%,增加5.3倍,表明清籽清水浸种催芽育有潜在激活种子携菌感染、增加苗感染力和感染风险。由此认为,当前恶苗病暴发流行主要在于药剂配方低效或产生抗药性,尤其在不当浸种催芽育秧过程再次往复侵染,其流行原因与王国迪等[5]对杭州地区恶苗病流行研究为种子携菌率高和氰烯菌酯主生抗药性所致不同,与庞子千等[6]研究瑞安恶苗病为害为种子携菌,尤其在浸种催芽过程再侵染感染相似。本试验采用干籽空白“双不育秧”作对照就不存在种子携菌被激活过程和条件,所表现的发病率自然为其种子携菌率所感染的发病率,由此计算恶苗病校正防效,能体现药剂处理及其不同育秧方式真实的防病效果。试验结果11%氟环‘咯’精甲悬浮种衣剂药种250倍包衣“双不育秧”恶苗病校正防治效果92.79%,与其包衣后再经20%氟唑菌酰羟胺3 300倍或再25%氰烯菌酯3300倍浸种催芽播种,以及45%咪鲜胺1 000倍+25%氰烯菌酯1 000倍组合浸种催芽处理相比,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浸种催芽处理25%氰烯菌酯单剂1 000倍19百分点、11%氟环‘咯’精甲单剂500倍32百分点和45%咪鲜胺单剂1 000倍49百分点。由此可知,11%氟环‘咯’精甲悬浮种衣剂干籽包衣“双不育秧”能有效控制恶苗病苗感和流行为害,且优于常规浸种催芽方式育秧,从而达到培育防病抗逆壮苗、促进机械化高产栽培目的。

猜你喜欢
成苗早稻秧苗
早稻迎丰收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农民
不同激素配比对马铃薯茎尖成苗率的影响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几个葡萄砧木品种在吐鲁番地区扦插成苗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