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维”大剧

2021-08-19 21:53
综艺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降维大浪淘沙光荣

徐  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如果把《觉醒年代》作为衡量后继者的一把标尺,肯定有些难为人。但文艺创作不是历来如此吗?

入夏以来,新剧的涌现速度貌似比春天更快了一些。不过比较而言,更能引起我关注的是这两部戏——《大浪淘沙》和《光荣与梦想》。

两剧基本算是同题材,只不过各自截取的背景时间不同。《大浪淘沙》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共七大召开;《光荣与梦想》时间跨度更大一点,从建党到抗美援朝胜利。两剧剧情开始的时间点,都可以与前段时间热播的《觉醒年代》衔接上,反正我是把它们当成《觉醒年代》的续集来收看的。

平心而论,把这两部剧说成《觉醒年代》的续集,这种思路有点儿简单化,但文艺有时在受众心理方面就是这么没道理。《觉醒年代》开播在先,口碑飘红在先,剧情所截取的时间段和史料又在先,那么时间段和史料靠后的《大浪淘沙》《光荣与梦想》自然就容易被观众拿来当“续集”看。

《觉醒年代》大热,首先是因为群星荟萃——剧情里,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人文、社科等领域的巨星和精英人物,走马灯一般出现在观众眼前。演员阵容上,于和伟、马少骅、张侗、曹磊、毕彦君、侯京健等塑造出了五四时期一系列或真实或半虚构的人物,极好地营造烘托出了剧中的时代氛围。全剧还避开了过去此类剧常见的歌颂体式的说教,更多地把空间让给了人物的行动、人物的命运。

说《觉醒年代》是《走向共和》之后最成功的历史大剧、群像大戏,也毫不为过。想当年,张黎凭借《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人间正道是沧桑》《少帅》等,给电视叙事带来了堪称视觉影像化“降维”的冲击。现在的《觉醒年代》很有些继承者的姿态,同时,它带来了演员演技上的群体爆发,一扫近年来弥漫在影视领域的演技浮夸与低幼化。

说《觉醒年代》的镜头有着“一定电影化的尝试”,这是贴近实情的;可要是说《觉醒年代》里的表演有着“电影的水准”,那就未必是赞扬了。银幕数量的暴涨、投资的云集,这十几年来,电影貌似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一众投资者的盲目和投机成分,导演门槛的降低,题材和演绎对流量消费者的盲从式谄媚,都几乎把国产电影裹挟式地带到了行业新低。在这一背景下,《觉醒年代》及其他一些极少数影视精品所展示出的精彩演技,实属难能可贵。

当然,如果把《觉醒年代》作为衡量后继者的一把标尺,肯定有些难为人。但文艺创作不是历来如此吗?《光荣与梦想》在这种比较下,得分并不太低。刘江的影像语汇比张永新传统,但演员整体不弱,一样的群星荟萃,黄晓明、吴刚、王劲松、聂远、倪大红、屠洪刚,加上《觉醒年代》里的演技担当马少骅、张侗、侯京健、曹磊,以及唐国强 、刘劲 、李小冉、王丽坤这些观众熟悉的面孔。虽然它还没有奉献出像《觉醒年代》里于和伟那样魅力十足的华彩式演绎,可吴刚的陈独秀也堪称近年荧屏上最贴近历史照片的造型了。《光荣与梦想》的品质,虽然离影像和演技的“降维”还有少许距离,但仍是一部难得的年度大戏。

《大浪淘沙》比《光荣与梦想》开播得早。可能是囿于经费规模,它的“星味儿”和影像精致度要逊色不少。但这不等于该剧没有特点。用当代视角串联剧情,采用跳进跳出的方式,不容易让历史剧的观众接受,但这种勇敢的尝试也为同类剧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路和启发。《大浪淘沙》中的明星没有另外两部剧多,却奉献出了对几位历史人物的别致诠释,保剑锋塑造的毛泽东是近年来书卷气息最浓的一位,这或许与许多史料记载有所区别,但又和人们读到的《毛泽东选集》里那些美文的作者有着形象上的契合。

成泰燊扮演的陈独秀也有同样鲜明的文人气息,这也许是最贴近历史上真实陈独秀的一次角色塑造。李强饰演的何叔衡戏份儿有限,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浪淘沙》所起用的年轻面孔是几部大戏里最多的,演技上的稚嫩使得全剧的表演风格显得有些“萌”和学生气。这在该剧的前半部,问题不算太明顯,因为有前面几位演员在撑着,况且剧中的不少人物,当时也就是和演员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大浪淘沙》的特点,不是“降维”,而是它本身就在大量国产剧现有的“维度”上,但能看出真诚,拍得很努力。这里面,说不定也正暗藏了未来的希望。

猜你喜欢
降维大浪淘沙光荣
劳动最光荣
The Poetry Conference 诗歌大会
论音乐主题的一致性
“劳动”最光荣
导数在几何中的“降维”作用
怕被人认出
几种降维算法的研究及应用
数码:限量值得爱
光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