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土地焕发绿色生机
——“百年初心·红色龙岩”全国党刊全媒体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采访活动纪行

2021-08-20 09:59李高武许树坪张建兆
支部建设 2021年18期
关键词:长汀闽西红军

○ 本刊记者 李高武 许树坪 张建兆

孟夏时节,万木竞茂,花果飘香,5 月18 日至20 日,记者参加“百年初心·红色龙岩”全国党刊全媒体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闽西龙岩。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一片绿色的田野。闽西儿女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创造了全面绿色发展的奇迹。

我们从古田出发,深入这片土地。追寻红色记忆,接受红色洗礼;踏访山林村寨,感受沧桑巨变。

上篇:红色血脉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习近平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 年3 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入闽西,开创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的革命实践,催生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思想,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说:“闽西,我很熟悉。这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闽西承担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建立

历史选择古田,古田见证历史。

五月古田,笔架山林木繁茂,郁郁葱葱。背依青山,坐东面西;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古田会议旧址——廖氏宗祠显得古朴典雅、庄重肃穆;背后矗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朱红色的大字,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1929 年12 月29 日,廖氏宗祠。天井外,漫天飞雪,天寒地冻;天井内,篝火数堆,暖意融融。120 多名共产党人围坐在两张八仙桌边、几排长条凳上,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正在召开,这便是彪炳青史的“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认真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史称《古田会议决议》。决议明确了红军的性质,明确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而奋斗。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阐述了党的组织建设原则,明确指出了历行在集中指导下民主的重要性,强调要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各级党支部的作用。

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是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2014 年金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决策,主持召开了被称为“新古田会议”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来到这里,目的是寻根溯源,深入思考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重温我党我军光荣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接受思想洗礼,以利更好前进。”这是对强军兴军作出的新的政治擘画,确立了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成为人民军队新时期、新征程加强思想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

两座里程碑,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两次古田会议,精神相通,光耀千秋。

《才溪乡调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上杭县才溪镇下才村,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前,一池荷花次第开放。荷花池前,“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九个朱红大字在阳光下耀眼夺目。

步入纪念馆,跟着讲解员的脚步,听着讲解员的解说,我们仿佛回到了毛泽东在才溪的革命岁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才溪人民拥护共产党,拥护革命事业,凭借“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精神,才溪乡成了“福建省第一模范乡”,才溪区成了“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1930 年至1933 年,毛泽东先后三次来到才溪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1933 年11 月,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才溪乡,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他走村入户,进田间地头,开座谈会,与农民促膝谈心,了解才溪乡是怎样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根据地,在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经济建设、拥军优属、支援前线、文化教育等情况进行调研。

在这次调研期间,毛泽东还为一个村子改了村名。这个小山村叫“衰坑”,人民群众生存条件十分贫困。1929 年7 月,在共产党的领导和红四军的帮助下,衰坑人民举行了暴动,推翻了地主阶级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衰坑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得知衰坑暴动前后的变化后十分高兴,他说,有共产党领导,以后会更加兴旺发达。“衰坑”这个名不如改为“发坑”。干部群众一听很在理,欣然接受,从此“衰坑”就改成了“发坑”。

这次,毛泽东在才溪乡走访了十多天。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总结,写成了《乡苏工作的模范——才溪乡》,即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回答了当时环境下要不要、能不能、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真理,为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才溪乡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人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典范,它所确立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是我党的“传家宝”,至今仍是我党群众路线的原则之一。

“红军长征第一村”——松毛岭下的红色记忆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说,长征“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这个“福建最远的地方”就是长征零公里处、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中复村。当年,红军在这里打了长征前最后一场战役——松毛岭保卫战,然后就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松毛岭保卫战——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

连绵起伏的松毛岭,南北横贯40 多公里,奇峰耸峙,地势险要,是闽西经长汀往赣南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失守,红军将无险可守,国民党军将直逼长汀、瑞金。

1934 年9 月23 日清晨,国民党成千上万发炮弹呼啸而来,爆炸声四起,松毛岭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就是保卫瑞金!松毛岭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候,红军伤亡很大,急需兵员补充。红屋区裁判部部长钟大兴振臂高呼:“共产党员和不怕死的跟我走!”在他的带领下,红屋区两百多热血男儿参加了红军,义无反顾地奔赴炮火连天的松毛岭战场。最终,红军坚守7 天7 夜,抵抗了数倍于我军的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为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中秋节提前一天过——一个和松毛岭战役有关的习俗

1934 年9 月22 日,当年中秋节的前一天,预料到国民党军队可能会利用八月十五过节这天攻打松毛岭,所以大家不约而同选择提前一天过中秋节。千百年不变的习俗因为一场战役而改变,而这一改变持续了整整87 年,直到今天。

“零公里处”石碑——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

松毛岭仍然硝烟笼罩,炮声隆隆。来不及擦去硝烟血迹,红九军团接到马上转移的紧急命令。1934 年9 月30 日上午,观寿公祠前,红九军团召集了由红军、赤卫队员、少先队员和群众等参加的誓师大会,开始战略大转移,迈出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松毛岭不会倒。松树倒了,明年春天还会长。红军一定会回来的!”“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悲怆感人的山歌响彻云天。

后来,观寿公祠前的广场上立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零公里处”。它告诉后人,这里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起点。

红军桥——生命等高线

红军桥是一座客家廊桥,原名接龙桥,这里是当年红军在中复村的征兵处,也是为老百姓看病的地方。在老百姓的心中,这是连接红军与劳苦大众的连心桥,更是护送成千上万苏区热血青年,慷慨奔赴反“围剿”战场的英雄桥。

桥短故事多。这座历经沧桑的风雨廊桥,见证了当年一幕幕“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场景。

廊桥柱上的四根木柱上分别划有一道线,高1.5米,这是当年红军刻下的征兵线。“当年红军使用的是一米五长的汉阳造步枪,要背着步枪跑,身高至少得一米五。最早的时候,这条线是临时用笔画下的,很多人年纪小,身高不够,又想参加红军,就想方设法偷偷将线画低一些。后来领导知道了,才改用刀刻,之后年轻人就想法子昂头、踮脚、撑高,争先当红军。”红色讲解员钟鸣回忆,“80 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我的祖辈同周边的年轻人一同报名参军。单中复村,就有近600 人参军。”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刻线有了一个悲壮的名字——生命等高线。

下篇:绿色发展 敢教日月换新天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践行地。如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结出了丰硕成果。进入新时代,闽西人民赓续红色基因,接续艰苦奋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生态文明建设高潮,一幅美丽的闽西绿色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长汀——在红色土地上进行绿色革命

长汀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当年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上了革命胜利之路,20 世纪80 年代,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长汀人民又开始了一场治理水土流失的斗争,一场“绿色战役”又在长汀打响。

长汀绿色保卫战的胜利,是龙眼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地处南方红壤区的长汀曾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根据1985 年卫星遥感普查,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 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很多地方植被稀少,一些山上几乎寸草不生。一眼望去红彤彤的,像“火焰山”一样。“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长汀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每次到长汀,都要看看水土保持的情况。”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曾5 次到长汀调研,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对水土流失治理提出具体要求。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在2000 年将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长汀县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誓言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用“滴水穿石”的韧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经过20 余年的接续奋斗,长汀实现了从濯濯童山到山河披绿的华丽转身,当年的“火焰山”也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水土流失率从2011 年的10.2%下降至2020 年的6.78%,森林覆盖率则由不足60%提高到80.3%,成为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标杆和旗帜,获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从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历史性跨越。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闽西这块红土地上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篇章。

如今,在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里,习近平总书记亲植的那棵香樟树,已扎根大地,枝繁叶茂。

云寨村——乡村振兴走在前

云寨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南麓。一走进云寨村,白墙上“来武平,我氧你”六个大字格外醒目,让你眼前一亮、心中一动。这里,蓝天白云,满目翠绿。村中统一的客家风格建筑,宽阔平坦的村道,干净整洁的环境,完备齐整的基础设施,每一处每一景都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了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进行乡村振兴的决心和勇气。不说不知道,林改前,云寨村还是典型的靠山吃山,是当时最贫困的村寨。林改后,云寨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才能实现“富起来”这个问题又摆在了面前。村党支部书记邱国忠告诉记者,云寨村两委班子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充分发挥地处梁野山的生态优势,带领村民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云寨,打响了云寨村“云中村寨,森林人家”的品牌,让来此的游客充分体验“森林康氧、湿地怡氧、运动健氧、乡村乐氧、美食滋氧、文化涵氧”的全新生活方式,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村民收入不断提升。

昔日“有女不嫁云寨郎”的穷山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云寨村很好地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捷文村——全国林改策源地的凤凰涅槃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是全国林改策源地。

2001 年6 月,捷文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抢跑”出全国林改第一步。2002 年6 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到武平县调研林改工作,指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推动了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

近年来,捷文村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发展林下经济。2018 年1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捷文村群众来信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捷文村森林下的土地几乎都被利用起来了。在捷文村林下灵芝种植基地,森林里树木下错落生长的灵芝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逗人喜爱;相距不远处的富贵籽产业示范基地里,一盆盆富贵籽造型漂亮,色泽艳丽迷人。2020 年,依靠绿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46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 年的1600 多元增加到如今的2500 多元。

捷文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正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在前、作表率。

行走闽西大地,处处山清水秀,人人安宁祥和。闽西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的过去,相信他们必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长汀闽西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闽西: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馆藏苏区时期长汀公营工业系列文物赏析
绿色青山就是财富金山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让历史课堂折射生活之光
祠堂文化特色及其保护研究
十送红军
长征时期闽西红军系列文物故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