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作品中的融合与传承

2021-08-22 12:16李纪和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7期

李纪和

摘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文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蒙古族筷子舞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充分地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独有的舞蹈特性,反映了蒙古人的热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在我国舞蹈文化艺术发展中蒙古族筷子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蒙古族的筷子舞具有它独特的民族舞蹈特色,这是一种通过蒙古艺人长期创作演出,为鉴赏家所熟悉的仿制品,已在草原上形成一种风格。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对草原文化进行了研究。以筷子舞为例,研究蒙古族舞蹈的魅力,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草原文化;舞蹈作品;筷子舞

一、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融合

(一)筷子舞的特点。“筷子舞”是典型的具备蒙古族民族特色的传统道具性舞蹈。主要有“击打性”、“移动性”、“节奏性”三个主要特点。

(二)筷子舞的艺术特征。自古以来,蒙古族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舞蹈是蒙古族游牧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形式,对图腾的崇拜和模仿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渗透到蒙古族的心中,他们把这种民族信仰注入蒙古族舞蹈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语汇。他们民族舞蹈风格的特点是热情、豪迈、浑厚整体性和舒展性。蒙古族人勇敢、豪迈奔放、一挥舞一扬鞭,无不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粗狂,而筷子舞主要包含蒙古族所有的明快节奏,舞者用右手握着筷子,用手腕的力量往下压,肩膀随着音乐抖动,双腿跳跃平稳灵活。虽然整个舞蹈过程是以蹲式完成的,但表现出蒙古族稳重灵敏多变的舞蹈风格。在草原文化的不断影响下,筷子舞的艺术特征愈发丰富多样。

(三)草原文化与筷子舞的融合。舞蹈具有独特的多种表现形式,是自然人体的真实表现形式,深化了对草原文化民族艺术特色的研究,拓展了草原文化的审美视野,形成了草原文化与舞蹈融合研究的基础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基础,也为舞蹈艺术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文化生态环境与土壤。笔者在研究筷子舞的实践过程中发现:

1.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蒙古族人民自古就生活在茫茫大草原上,开阔平坦,视野宽阔,适于奔驰,辽阔无垠。北方的自然生活区域可以将内蒙古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地域,即:东部的大兴安岭文化圈,中部的阴山文化圈,西部的阿拉善文化圈。

2.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一、筷子舞作品《奔放》以女舞蹈演员为中心,整体上呈现出柔和的面貌。尽管女演员对于筷子舞舞蹈技术的掌握度相对较低,表演中对于舞台技术的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筷子舞中对舞蹈特点的掌握选择了较为突出的表现方式。第二、筷子舞作品《奔放》在音乐表现方面形成的豪放型与自由度,能够十分贴切地表现出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传统。筷子舞在舞蹈音乐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与明显,节奏变化的同时舞蹈动作也随之发生变化,在风格上更能清楚鲜明的表现出蒙古民族的草原文化特点。

二、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作品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大部分地区是古老的平原,西北部大部分为山区,东南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中部和东部多为平坦的丘陵,在蒙古族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族舞蹈已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热情奔放节奏明快”的特点受蒙古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视野开阔,天高地远南北朝的《敕勒歌》描述如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蒙古民族强大的臂膀和坚强的意志被风雪所浇灌。

(二)生活方式。舞蹈源于生活,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是模仿自然,在蒙古族发展的历史时代,蒙古族人民出生、成长、婚恋、生产、劳动,直到死亡,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场景都在载歌载舞。蒙古人从存在之日起就处于游牧状态。他们生存环境是非常艰苦和艰难的,但归根结底,人是万物的精神,虽然辛苦,但乐观。在部落结盟的时候,在风调雨顺、牛羊成群的年代,蒙古族人民至今仍手舞足蹈,乐此不疲。

(三)民俗信仰。蒙古族人民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信仰,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蒙古语中,喇嘛被称为“查玛”。在蒙古族的一些节日中,经常举行各种大型的集会和庆祝活动,舞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形式上有盟军的仪式舞蹈和可汗的选择,有病魔的祝福舞蹈,婚丧嫁娶、驱病辟邪、歌颂祖先、崇拜英雄事迹的绪事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蒙古人还有一些古老的传统和信仰,在生活中和内心深处,他们养成了一种审美习惯,如饮酒前“祭天祭祖”、去草原“祭敖包”、大型节日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等。

三、草原文化在其蒙古族舞蹈作品中的传承

(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传承。优秀的舞蹈剧目需结合现代化的潮流进行改造。具体可以在舞蹈形式中加入现代舞蹈的观赏性元素。这是因为当代年轻人在舞蹈艺术审美层面上更加倾向于对现代舞种的认可。当传统舞蹈结合现代舞蹈中的元素时,就可以令民众对传统民族舞蹈产生一定程度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可以转化成认同感,促进民众对民族民间舞蹈产生喜爱的情感。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升在社会宣传方面的力度,当蒙古族民族舞蹈开办演出时,应该尽可能的在地方电视媒体、官微媒体等媒体平台中进行宣传,做好辅助性工作,帮助促进文化传承。

(二)艺术教育体系中的传承。通过系统性的教育途径,来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规模化传承,即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校园教育指的是将学校作为媒介,具体可以将小学、中学、高校同步划分为施用对象。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聘请蒙古族专门的舞蹈者作为教师。其积极作用在于,学校环境内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教育的最终效果,令更多的学生可以感受到蒙古族舞蹈文化的艺术精髓,继而自发成为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社会教育则是以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社会中想要学习民族舞蹈的人士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会教学的专业度,另一方面可以为传承者们提供资源实现的渠道,让他们能更专注地钻研教学与蒙古族舞蹈剧目的创作。

(三)专业研究者的创新传承。蒙古族舞蹈文化深受环境和地域的影响。这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演员从小就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深受他们文化的影响,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不断学习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大多数的舞蹈风格,这些都源于他们的生存环境,使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这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技术,进而演变成传承和发展这个民族舞的人。此外,还有一群从小受舞蹈专业训练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他们通过深入田野来提炼民间舞蹈,进行再创造从而实现民间舞蹈的传播。因此,在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要保护各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保护这个民族区域的生态环境与舞蹈传承人,还应注重专业舞蹈研究者的培养,才能将蒙古族优秀的文化不断发扬与创新。

结语:蒙古族筷子舞是蒙古族草原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蒙古族草原生活、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蒙古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继承和发展下去,蒙古族舞蹈蕴含着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表现出热情豪迈的个性特征,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舞蹈风格整合中需要解决问题,只要完善风格体系,培养专业人才,联系实际生活,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了解,便能实现更好的传承。筷子舞蹈是蒙古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其中部分,以组合式的舞蹈形式为大众所认可,前輩们在传统舞蹈文化中对筷子舞进行归纳和整理,才使筷子舞蹈能够快速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应该在尊重民族、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弘扬蒙古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5.

[2]包美荣.试谈蒙古舞蹈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

[3]石小锋.浅谈蒙古族筷子舞[J].大众文艺,2009.

[4]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王奇.探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肩部动作风格的把握——以蒙族舞蹈为例[J].戏剧之家,2015,(19):15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