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故事魅力 落实语言实践

2021-08-23 02:41刘海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联系生活表达能力

刘海妹

[摘 要]故事对低年级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统编教材在低年级选编了大量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类文章。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借助生活理解词句、领悟表达、把握角色,这样能让他们展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体验故事的画面感,获得对故事语言、人物和情节的深刻认知。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联系生活;故事讲述;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33-02

故事是低年级课文的主要内容。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等都出现在低年级的课文中。这与低年级学生喜欢故事的天性、认知水平等关系密切。同时,这些故事的知识、内容、趣味等也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应让学生停留在学前教育时以听故事为主的层面上,而要在学习故事的基础上,逐步学习讲故事。这种实践方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感悟力、表达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理解书面语言、感受文字的温度、触摸作品的形象,从而学会讲故事,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生活理解词句,让故事充满画面感

低年级课文中的童话、寓言故事,许多人物都是虚拟的,是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形。如,动植物之间的对话,像人一样会思考,这是以人的生活为基础的一种创造。正是这种创造给故事带来了新鲜元素,给故事带来了吸引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学习故事时能 “神”游世界。出现这样的效果,其实是生活在阅读理解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此,学生讲述故事时,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说出原故事中的词句,因为学生此时接受故事的方式是听。听故事往往随着声音的描绘而展开感受体验,一些生活化的词语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演绎,具有画面感,故事就会失去应有的趣味。

如,《青蛙卖泥塘》一文,出现了许多小动物。课文以青蛙为主角,围绕他想把自己住着觉得不怎么样的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这一初衷,讲述了他卖泥塘的过程。青蛙先后听取了其他动物的意见,不断地对泥塘进行修整,最后他发现泥塘变成了“这么好的地方”。于是,他舍不得卖了,自己住下去。现实生活虽然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青蛙卖泥塘的许多细节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样学生读起来觉得好像是真的发生过这样奇特的故事一样。如,青蛙在泥塘边竖了一块“卖泥塘”的牌子,还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卖泥塘喽,卖泥塘。”读到这样的内容,学生脑海里就会联想到生活中所见的街头卖东西时大声吆喝的场景。教学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想一想,街上卖什么东西的吆喝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学着吆喝几声,说说为什么对这样的吆喝印象深刻。

这样的学习,课文中的“吆喝”一词以及吆喝的内容,学生的理解就不再是停留在字面上了,而是知道了“吆喝”一词的含义以及表达作用。他们懂得吆喝为什么要大声——让更多的人听到,也懂得吆喝时为什么要在句子的结尾加上语气词或者拖长声音——让吆喝有特别的韵味,能够传得更远。当学生借助生活理解了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后,教师让学生学一学青蛙卖泥塘时的吆喝,可以直接运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给出新的吆喝,比一比谁的吆喝最有特色,让人难忘。这样,学生在讲故事时对吆喝这一情节,就不会简单地说出“吆喝”一词,而是用自己认为适当的吆喝来讲述故事。这样的讲述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二、借助生活领悟表达,唤起听故事者的共鸣

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低年级学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故事倾注了情感。作者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地感同身受,进入故事情节之中,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世界。换而言之,学生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类似或相似的情感经历或体验,当文本的表达激活了学生的这些情感和经验后,他们的阅读就进入一种深层体验中。这时,学生反过来借助生活积淀来领悟作者的表达,形成情感共鸣。而学生进行故事讲述时,阅读中曾经产生的情感会被再度激发,他们的故事讲述自然就会有真情实感。

如,《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是借住在山顶的小松鼠和住在山脚的小熊之间发生的故事来表达孩子之间友谊的有趣情形——你好我也好,放纸船、放风筝祝福送不停,可双方之间闹别扭也快,往往是一句话不和就互相不理睬了,但孩子就是孩子,很快又想起对方的好,想与对方和好如初。这样的故事包含着生活中孩子欢乐相处的情形,像小松鼠的纸船里的小松果和纸条,让住在山下的小熊“乐坏了”,同样小熊的风筝上挂的草莓和风筝翅膀上的祝福也让住在山顶的小松鼠“乐坏了”。

这种“乐坏了”的小松鼠、小熊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获得礼物时的心情,并怎样表达自己的快乐——抱着礼物舍不得放手,高兴得又蹦又跳,用手高举礼物不停地奔跑着告诉朋友等。因为小事情闹别扭后,双方并不是真地记仇了,相反“小熊很难过”,每天还是习惯地扎风筝,只是不好意思放飞而把它挂在树枝上;“小松鼠也很难过”,每天也折一只纸船,只是不好意思放进小溪而是放到屋顶上。这样的“难过”和“不好意思”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有过的经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当时的情形。有的学生会说,玩什么都没劲;有的学生会说,玩着玩着就盼望对方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有的学生说,想把东西悄悄地送给对方来表达和好的愿望,但嘴上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说,希望有大人把双方拉到一起玩,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本来“高兴”和“难过”之类的感情,在讲述的时候,学生不容易讲出应有的情感来。这样借助生活理解了课文中难以具体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后续讲述故事时,就能讲得像是自己经历的事情一样真切动人,并产生共鸣。

三、借助生活把握角色,让故事富有动人情境

讲故事有情境感,就是指所讲述的故事不仅凭情节吸引人,而且所讲的故事不管是人物故事还是动植物故事,都能够使听众产生与众不同的感觉。在故事讲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故事的情境中,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故事的各个角色,并在多个角色之间自由转换,每个角色的言行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点,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所说的话。这样讲述的故事,能给人带来如临其境之感。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讲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小蝌蚪找妈妈一波三折,每经历一次波折其实都是他们进步和成长:一方面是越来越清楚地知道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子,另一方面是自己也长得越来越像妈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找妈妈的事情,要讲出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急于要找到妈妈的,找的过程中别人问了什么问题。如,“你妈妈是什么样子?”这时,自己是怎么说的,怎么让别人知道你妈妈是谁(姓名、地址、在哪儿做什么事等)。同时,说说找不到妈妈的时候,你有怎样的表现,最后找到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明白课文中的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理解小蝌蚪一路上找妈妈的心情和感受:向往别的小朋友都与妈妈在一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一时找不到妈妈有没有失望。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课后练习提供的图片,把课文故事讲一讲。

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情境,以班上的一个留守儿童为例,设想他特别地想在北京打工的妈妈,决定暑假去北京找妈妈,并把课文图片换成去北京必须经过的一些关键站点:坐出租车到火车站,坐火车到北京,坐地铁到妈妈打工的地方,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他一路去找妈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展开讲述,讲出自己在外地找人发生的有趣故事。一个学生借鉴课文,并展开想象,讲述这样的故事。

国庆小长假到了,明明准备去北京看望爸爸妈妈。他背着旅行包来到马路上,正好看到一辆红色的出租车开了过来。明明赶忙朝着出租车招招手,然后迎上去,问:“叔叔,可以送我去火车站吗?”叔叔微笑着说:“可以啊!快上来吧!”不一会儿,他就来到了火车站前。下了车,明明走进火车站。追上一名工作人员,明明问:“阿姨,请问售票口在哪里?”阿姨笑着说:“你从这里一直往前走,进入大厅,就会看到一排售票窗口了。你到开往市外的售票口那边去买票吧!”……

学生模仿着课文的情节,运用着课文中的词句如“迎上去”“追上”等,边想象边讲述。这样,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使他们积累了语言表达形式,感受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是為学生学习和成长奠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如能发掘教材中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故事类课文内容,借助生活这一永不枯竭的源泉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感受意境、品读形象、讲述故事,就能促进他们与书面语言产生亲和感,并能把故事讲得有画面感、情境感。这样,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大有裨益。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崇.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言语实践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3] 谢慧云,意义建构:语文深度学习的通达之路[J].教学与管理,2020(05).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联系生活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课不能缺失语文的独有个性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