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

2021-08-23 02:42黄黎莲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尔守门人叙述者

黄黎莲

[一  任务解说]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创作故事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要努力在“怎么讲”上多用些心思。叙述要引人入胜,一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即叙述视角;二要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三要具有富有张力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内蕴。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叙述视角中求新颖

小说要引人入胜,就要找一个适合的叙述身份和位置,即叙述视角。譬如《变形记》中第一段先由叙述者引出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然后通过格里高尔自己的眼睛观察变形后的世界。小说运用了两种视角,第一种是“外视角”,即叙述者置身局外;第二种是“内视角”,即叙述者置身于局中,以格里高尔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环境。两种视角自由转换,贯穿始终。

一般而言,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三人称相对客观、不受时空的束缚,第二人称可以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比如《第9车厢》在行文中就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进行了切换。这样,既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始末,又凸显了问题的普遍性。

同时,受限于叙述者的身份、年纪、知识水平等因素,即使面对同一件事、同一场景、同一人物,不同叙述者的表述也会截然不同,呈现的主题也会多元化。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完全不同的叙述笔调。

(二)情节发展中求波澜

情节对故事意义重大,其运行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精彩的故事源于精彩的情节,情节的魅力在于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展现情节的常见手法有悬念、抑扬、突转、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从“沧州逢旧知”“买刀寻凶手”“接管草料场”到最后的“奋起杀仇敌”,整个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而文本中有很多“巧合”之处,比如“闲走间逢旧知”“李小二妻子偷听得‘高太尉三个字”“去草料场遇风雪”“买酒回来草屋被压倒”“林冲搬大石头靠住了门而差拨等人推不开”等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使故事的发展既跌宕起伏,又在情理之中。

(三)情感思想中求张力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还应注意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思想的力量、情感的涌动可使一篇单纯以情节取胜的小说走得更远,为更多人所接受。譬如《祝福》中祥林嫂这样一位勤劳、善良、质朴、刚强的农家妇女,为了活下去任劳任怨、受尽屈辱,最后却惨死于鲁镇的新年祝福时节。“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故事中的“我”作为叙述者和见证人,对祥林嫂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毁灭祥林嫂的丑恶势力饱含否定。这些背后,是鲁迅先生的焦虑和悲悯,是他对这衰落的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血泪感受。情感和思想的力量让《祝福》成为“永远新的旧故事”,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比如,过着独居生活的老大娘,喜欢安静,不愿麻烦别人,结果被热心的街坊过度关心,生活节奏全打乱了;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还可以灵活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让自己笔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叙事要引人入胜”)

(二)写作点拨

话题中的要求非常明确,选取生活中一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作为创作故事的素材,并能灵活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将故事写得有趣、有味。要让故事引人入胜,一要具备慧眼,发掘有趣的生活素材;二要发挥想象,虚构合理的小说情节;三要运用技巧,增强叙事效果。

(三)学生例文

守 门

高一(4)班  陈涵颖

夜苍茫,风呼啸。

我关上整栋楼的最后一盏灯,“啪嗒”一声像是被撬起的瓶盖,将一连串孤寂的脚步注入无尽的黑暗。我蜷缩起身子,试图将瑟缩的头藏进大衣,这时候做个与世隔绝的套中人未尝不是个明智的选择——那样至少可以抵御寒风的侵袭。

远处灯火通明,我知道就要到家了。上楼前,我还得通过一扇门,应付那个烦人的守门人。那守门人上任不到半月,却早已摆出一副厌倦和不屑的样子,仿佛他天生自带傲气和愤恨。每日清晨,他就坐在门口的小屋里,看着楼里的居民稀稀疏疏地从他的小门前经过,走向外面的世界,奔波他们的生计,眼底不掀一丝波澜。每日深夜,他也坐在那小屋里,看着风尘仆仆的居民拖着身子从他的小屋旁走过,被埋没进漆黑的楼道。

不过几天前,小区门口安上了全新的门禁——一扇简陋的自动门。我先前毫不知情,直到我径直走下楼梯并与它撞了个满怀。冰凉的,玻璃材质,通透着我脸部的温感神经;粗糙的,磨砂质感,让我分不清是睡眼惺忪还是两眼昏花。

我猛然一激灵,把僵硬的脸从上面移开,还未清醒的大脑竟让我勉强了解了当下的境况。我晕头转向地寻找门的开关,原地绕了两圈后,终于在那黑灰而斑驳的老墙的某个潮湿阴暗的角落里瞥见了一个洁白的按钮。

自动门缓缓打开,外界的视野拉开帷幕。

恍惚间,我又瞥见门外小屋里的那个身影,那个守门人,正目睹着全程,这让我不得不感到羞愧和困窘。不出意料,他依旧毫无动静地盘踞在座椅上,用力過猛的暖气吹得他的脸颊又黑又红,他只从鼻孔中透露出一丝嘲讽的气息,眼神里还有些莫名的骄傲。

噢,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了,我现在清楚地记得那个按钮的位置,当然也知道该如何进门——只要把我的通行卡放在机器上刷上一刷……噢,我的卡呢?我的卡忘在办公桌的抽屉里了。

此刻,我只得呆呆地站在门边,与屋子里的守门人面面相觑。我一向不愿寻求别人的帮助,从他那更是不存奢望,但这窘境委实让我进退两难。我每天从他的窗边走过,他不会不认识我,让他给我放个行对他不是什么难事。我不得不把我的头从大衣中伸出来,探进他温暖的窗户,支支吾吾地向他表明了我的意思。

“哦,这恐怕不行。”他利落地回答,一字一字地将我的脑袋推出窗外,推进寒风之中。

我打了个冷战,压了一肚子的怒火却不想再说什么,把整张脸缩回衣领中,默默踏上返回取卡的路。

再次来到门前,是一小时后,困倦疲乏早已关上了我所有感官的大门,沉沉地把卡拍在读卡器上,我垂着眼皮,拿起卡,门开,走了进去,竟撞上了守门人递过来的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一团暖气中,他的五官似乎变得温热起来。这种温热席卷着我的四肢,点亮了楼道,轻盈又柔软。

等我上楼后,楼下隐约传来一声叫喊:“等等!我没带卡!”门关,我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仍是:“哦,这恐怕不行。”

【点评】 作者选取了一个普通的守门人为对象,讲述了一个关于守门的故事。一开始,作者就运用了大量的神情描写、心理描写进行渲染,凸显“我”对守门人的成见、误会,塑造了一个“苛刻”“傲慢”的守门人形象。情节在倒数第二段发生突转,守门人的一杯姜茶化解了“我”的误会,使小说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述效果。结尾与前文构成欲扬先抑,守门人恪尽职守、温情善良的形象得以彰显。守门人的形象有些类似于《品质》中的格斯拉先生。结尾的处理也非常好,“哦,这恐怕不行”这一句既照应了前文,又暗示着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文中的“我”是一个主观性、自尊心都比较强的人,整篇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其实是想引发读者去思考: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也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真相。如果从守门人的角度来写,那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了。

(四)拓展训练

马尔克斯曾经透露,是卡夫卡使他对成为一名作家有了信心和兴趣。他说:“当我十七岁第一次读到《变形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我看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时变成了一个偌大的甲虫,于是想到:‘我以前不知道可以这样写。如果能这样写的话,我还是喜欢写作的。”请以“变形”为话题,发挥想象,创作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高尔守门人叙述者
探讨《变形记》中“甲虫”的结局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梦的守门人
A Greedy Story
天堂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论《变形记》中的沟通困境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