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圈”助力新生入园

2021-08-23 17:23李滇
考试周刊 2021年53期

摘 要:小班新生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每年开学无法回避的难题。国内外关于儿童分离焦虑和情感环境创设的研究不断给予一线教师新的火花。“勇气圈”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模型。文章将剖析小班入园适应的现状,简述将“勇气圈”模型引入实践的做法,针对小班儿童发展需要,在入园适应过渡期为儿童提供“鹰架”式帮助。

关键词:情感支持环境;“勇气圈”;新生入園

一、 引言

幼儿园每年新生入园时,儿童在脱离家庭与亲人分离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现象。在多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平衡时,儿童就会呈现出对幼儿园陌生环境的各种不适应的表现,需要教师给予情感回应和支持。近年来,许多课程开发者都设计了优秀的模型,帮助教师创设教育环境。“勇气圈”模型基于四种需求:归属、掌控、独立和慷慨,以此为理论基础,为小班幼儿尝试建立了情感支撑环境。

二、 现状阐述:小班入园适应难在何处

从家庭到幼儿园,这是儿童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但这一步的迈出对儿童和家长来说都颇为不易。第一次踏进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物化环境的改变会给儿童带来诸多的不适应,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分离焦虑哭闹现象

家长将新生送入幼儿园后,部分儿童表现为持续的哭泣,眯着眼睛张嘴大哭或是低头默默流泪。还有的幼儿哭闹发生场所和时间具有随机性,可能在教学活动或游戏中,也可能在生活环节中发生。儿童因为某种原因忽然哭起来,其哭闹的表现也各有不同。有的儿童会寻求教师的安慰,有的则是默默流泪,严重者还会有试图逃离教室的行为等。

(二)扰乱正常秩序现象

初入小班的儿童规则意识较为薄弱,还没有形成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常规,儿童的活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集体活动中容易出现随意走动、随意插嘴、互相玩闹等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

(三)拒绝参加活动现象

在游戏、教学活动中都习惯于固守在自己的座位上,不与周围同伴交流,也不与教师交流,对于教师的邀请也较为抗拒。

部分儿童在进入幼儿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就餐时表现出不愿吃饭,甚至会出现发脾气将碗推翻在地的情况;教师喂饭时,这类幼儿也将头摇向一侧,表现出抗拒的情绪。

三、 原因剖析:情感支持环境亟待创设

这种在儿童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儿童分离焦虑的形成主要是与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保教人员的教养态度、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儿童自身的因素有关联。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以上现象中,儿童的分离焦虑来源于儿童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从家庭迈入幼儿园,儿童缺乏情感支持环境,分离焦虑就会更加凸显。

(一)活动环境改变,归属感的缺失

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儿童来说,幼儿园是既新鲜又陌生的,陌生的物品、陌生的面孔以及陌生的语言提示,让儿童感到既神秘又害怕。这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而极力回避这个环境。同时,在入园初期,儿童与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与庇护,在这里将要学习各种集体活动的规则以及自我服务的本领,这些都需要儿童付出很大的努力,这无疑加剧了儿童的心理恐慌,往往使他们感觉到归属感的缺失,并会产生一种逃避心理,表现出渴望回家的愿望。

(二)社会角色改变,掌控感的缺失

儿童自出生起,大部分时间只接触父母和教养者,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既构成了儿童掌控感的基础,也形成了儿童安全感与自尊心的基础。而此时进入幼儿园,儿童面临着个人地位改变所引起的“情感断乳”的心理冲击。在这里,原本的地位已难以维系,儿童必须要学会平等相处和公平相待。儿童在家园地位中的巨大反差也应是小班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生活习惯改变,独立感缺失

儿童在入园之前,家里一般都有专人照顾其衣住行。当其有饥饿、口渴、睡眠等基本生理需要时,其需要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及时而充分地满足。而在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园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和生活制度,儿童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也必须要遵守幼儿园各种烦琐的生活纪律与活动秩序,如独立进餐、按时睡眠、学会分享、等待等。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

(四)人际互动改变,慷慨感缺失

初入园的儿童,脱离了家长的陪伴,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人际关系,往往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控和无力感,儿童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周围陌生的人际关系展开互动。此时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精神层面的关爱、富于同情心等慷慨感模块是缺失的。在家庭中已经掌握的一些用前社会技能与他人互动的技能在情绪的失控中也处于缺失状态。当慷慨感缺失后,儿童与教师的互动是单一的,垂直的;儿童与同伴间的互动更是少之又少,频次极低。

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失衡时,儿童就会失去信心和目标感。他们的生活会因各项因素共同导致分离焦虑的加剧。对于此时的儿童来说,一个平等、合理的情感支持环境亟待建立。

四、 缓解之策:“勇气圈”的实践尝试

小班儿童入园后所表现出的分离焦虑是儿童身心不平衡的一种现实表现。幼儿园作为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场所,教师们对儿童适应期实施教育干预与疏导,建立情感支撑环境,有助于儿童实现幼儿身心由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转变。

(一)“我爱班级”——建立归属感

与每个孩子建立依恋。在儿童入园早期,教师需要真诚地与他们相处,当教师给予温暖并且积极地回应他们,可以获得他们的互动。

建立班级社区。有了社区感,儿童之间就会有情感联结,他们互相鼓励、支持和影响。班内儿童相互依赖并感到自己是该团体的一部分,逐渐开始与同伴交往后,儿童的分离焦虑就会渐渐减轻,转而投入集体的互动之中。

(二)“我有自信”——实现掌控感

教师需要帮助小班儿童体验掌控感、发展“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我们可以尝试在各个领域为儿童设置挑战,例如,爬到攀爬器械的最高点打闹铃以示胜利,将物体与数字配对,阅读图画书。

积极回应儿童的教育方式,是帮助小班儿童体验掌控感的基础。此外,培养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实施。例如,为儿童提供他们能胜任的挑战性活动,给予他们技能和目标设立的支持,鼓励儿童不断努力等。

(三)“我能做事”——获得独立感

独立使儿童拥有个体权和自主性。因此,为儿童设立独立目标时,也要做好家园沟通工作。教师在园内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发展,这些方法包括:①创设环境,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发展。(例如,提供材料,教会儿童如何使用材料,以及建立可靠的常规。)②让儿童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尝试自己为自己做决定。③为儿童创设一些需要他们做可能会改变生活结果的决定,使他们变得独立,并能体验选择。④允许儿童在符合自身能力的范围内发展自身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他们感到有力量,并能体验内在的纪律。

(四)“我会交往”——展示慷慨感

慷慨精神反映了一种关爱,富于同情心,并且愿意与他人分享时间和所有物的能力。教师在其中要起到示范关爱和移情的作用,要能察觉和管理各个事件中儿童的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行为,并且用前社会技能与他人互动。

1. 帮助儿童察觉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尝试通过创设一个发展适当的环境和制订作息时间表来实现,并且这样的环境是具有多种选择性的。它要动静交替,留有时间放松休息。鼓励小班儿童学习识别情绪并用语言描述它,是儿童学会管理情感的一种方式。

2. 帮助儿童管理行为

教师需要让小班儿童与他人积极地互动,首先就要帮助他们管理行为,确保使用的教育技巧与目标中的儿童与他人有礼貌地互动方式一致。

①儿童在向教师反映情绪时,要避免给予建议,应尝试使用试探性语言与其沟通。②在沟通中,教师应多采用“本人信息”表达自己对儿童行为的感受,并利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影响儿童。③教师可以在结果不会对儿童和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运用自然后果使儿童从他们的行为及其伴随的后果中学习。④在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和冲突时,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步骤:判断问题、研究其他可行办法、选择解决方式。

3. 帮助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

在小班初入园阶段,儿童逐渐发展与他人相处的技能。我们通过为班级设立清晰的目标、榜样、教育契机以及有意设计的活动,帮助儿童发展这些技能。①设立亲社会目标:鼓励儿童通过“榜样”和“直接教育”这两种方式学习这些技能。②示范亲社会技能: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地与他人互动,为儿童现在和未来的人际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利用教育契机发展亲社会技能:要观察儿童使用的不成功的策略,鼓励他们尝试别的技巧直至成功。④利用有意设计的活动发展亲社会技能: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发展儿童的亲社会技能,帮助他们尝试理解别人。

五、 结语

教师通过在班里支持“勇气圈”的方式,创设一个对小班刚入园孩子来说能引发鼓励而不是阻碍的积极的社会环境。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在为个体儿童做决定、改变环境时,都不断地反思:“这样创设的是一个平等、合理的情感支持环境吗?”这些类似的问题是教师创建“勇气圈”班级的指南,也是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的指南。感谢“勇气圈”模型,让教师能回头思考,创新实践,为小班儿童入园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美)茱莉·布拉德,陈妃燕,彭楚芸,译.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史文秀.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缓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2):61-63.

[4]黄红玲.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J].教育导刊,2009(9):30-32.

作者简介:

李滇,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虹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