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粮食安全的桂林市耕地供需平衡分析

2021-08-23 07:00覃坤兰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供需平衡粮食安全盈余

摘 要:为合理有效利用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可持续供给,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法建立耕地供需平衡模型,并以桂林市为例,对区域耕地供需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桂林市耕地供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严重赤字区2.72%的耕地承载着21.65%的人口,主要是经济条件较好、人口密度较大的老城区;(2)一定时期内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可增加耕地的有效供给,但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增加对耕地的投入会出现递减效应,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持一定量的耕地面积必不可少。(3)将行政区总面积的11.80%~15%设定为耕地利用的安全区间是基于现状数据的测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合理,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应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定位及其他相关政策,实行动态管理。

關键词:粮食安全 供需平衡 耕地赤字/盈余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粮食危机再次拉响警报[1],与之相比,我国粮食丰产稳产,粮食安全为成功抗疫提供有力保障。保障粮食安全我们有信心,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丰产稳产是在无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实现的,且国内粮食供给结构呈不均衡状态,部分产品仍依赖进口,在自然风险不可控、外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有赖于耕地的可持续供给。

我国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而农、林、水利、建设等都对耕地有需求,关于粮食安全与耕地供需关系的研究,现有文献多从人、地、粮三者的动态关系,通过预测耕地承载力及区域粮食需求情况来判断耕地供需情况,但主要是在国家层面[2-3]或粮食主产区[4-5]的研究,对西部边远山区的研究较少。向敬伟等认为,山区耕地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存在边际递减效应[6],根据区域耕地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调整耕地供给,可以合理控制耕地数量,促进土地利用转型从而避免耕地过剩影响其他地类供给或耕地过少影响粮食安全的情况发生。因此,对区域耕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意义重大。本文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参考李玉平等提出的耕地压力指数法[7]建立耕地供需平衡模型,并以桂林市为例,分析了区域耕地供需情况,以期为合理调整耕地供给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总面积27667 km2,辖17个县(市、区)。全市地形以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景观奇特,素有“甲天下”美誉;地势三面高,中部、东南部低;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其次是水稻土;气候条件较好、光照充足,主要灾害有冬寒、夏涝、秋旱等。

1.1 耕地现状

根据广西统计年鉴数据 [8],2019年桂林市耕地总面积326512 hm2,常住总人口511.2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064 hm2,可调整地类面积84806 hm2。各区域耕地面积分布如图1,从耕地数量分布上看,全市耕地主要分布在全州县和临桂区,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1.71%和14.46%,秀峰、七星、叠彩等几个老城区分布较少,不到1%。

从单位耕地粮食产量上看,2019年桂林市平均粮食单产为5121 kg,灌阳县粮食单产最高,为5835 kg,高于全国5720 kg的单产水产,恭城县最低,仅4018 kg。

1.2 耕地总量变化情况

桂林市耕地总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14年到2019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超过9000 hm2,而常住总人口从491.91万人增长到了511.2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从0.068 hm2下降到0.064 hm2。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建设占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耕地,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政策,但考虑到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耕地占补”可异地补充,因此经济条件较好、耕地后备资源较少的区域耕地供给越来越紧张;二是农业结构调整,部分耕地调整为可调整园地或可调整林地;三是耕地灾毁及其他,石漠化或其他原因造成耕地的灭失。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参考李玉平等[7]提出的耕地压力指数建立耕地供需平衡模型,通过计算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量(Smin)和基于耕地产能折算的人均耕地供给量(Sa)的比值确定耕地供需平衡系数(SI),用SI来判断区域耕地供需平衡状况。

2.1.1 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量

最小人均耕地需求量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方式下耕地产能能提供和满足人均粮食消费需求所需的最小耕地面积,计算公式为[9]:

Smin = M r / a n k                                     (1)

其中,Smin是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量,M是粮食自给率,r是人均粮食消费量,a是粮食单产,n是复种指数,k是粮作比。

2.1.2 基于产能折算的人均耕地供给量

人均耕地面积(Sg)为一定时期内存量耕地面积(S)和区域总人口(P)之比,即Sg=S/P,反映的是耕地的数量。为达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需要对耕地供给面积进行质量均衡化处理[10] 。耕地质量的优劣反映在产能上就是单位粮食产量,本文以区域内各评价单元粮食单产与区域耕地平均粮食单产的比值作为质量均衡化处理的折算系数(q),据此测算出实际人均耕地供给量(Sa),计算公式为:

Sa= Sg×q                                          (2)

2.1.3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供需平衡状况用耕地供需平衡系数来衡量,计算公式为:

SI= Smin/Sa                                  (3)

式中,Smin是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量,Sa是基于耕地产能折算的人均耕地供给量,SI是耕地供需平衡系数。当SI>1时,表明耕地供不应求,耕地供给赤字;当SI=1时,表明耕地供需平衡;當SI<1时,表明耕地供大于求,耕地供给盈余。从耕地供需关系看,影响其供需平衡的因素中,粮食单产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投入来增加产量,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会因鱼、肉、蛋白等的增加或减少而有所变化,因此在进行耕地供需平衡分析时,将0.9≤SI≤1.1的区域作为供需平衡区,SI<0.9的区域作为供给盈余区,SI>1.1的区域作为供给赤字区,并根据其盈余/赤字程度划分为富余、略有盈余、平衡、赤字、严重赤字共5个区 [11] ,详见表1。

2.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行政区划、人口、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粮作比及其他经济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8],耕地面积统计年鉴数据与自然资源局公布数据有出入,主要是可调整地类归类统计不一致造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统计年鉴数据。

3 结果分析

3.1 耕地供需现状分析

如前文所述,SI为耕地供需平衡系数,用其来衡量区域耕地供需平衡状况。2019年末桂林市总人口为511.23万人,存量耕地面积326512 hm2,广西统计年鉴统计的年人均主粮消费量2013-2019年均值为170 kg,学术界相关研究中人均粮食消费量指标取值在160~500 kg[12-15],由于耕地需求的测算中加入了“粮作比”,考虑生产主粮的耕地需求的同时考虑了其他粮食生产的耕地需求,因此,本文以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400 kg粮食必不可少”的消费标准,按400 kg进行测算。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1)、(2)、(3)得出,当粮食自给率为90%时,桂林市耕地供需平衡,SI=1.09;当粮食自给率为100%时,桂林市耕地供给存在赤字,SI=1.2,全市耕地赤字量为68555 hm2,人均耕地赤字量为0.0134 hm2,主要是秀峰、叠彩、象山、七星等几个老城区耕地供给赤字量较大,赤字量最大的是七星区,SI高达49.7,详见表2。

3.2 耕地供需平衡状况评价

根据耕地供需平衡系数(SI)和分区标准,对桂林市各县(市、区)耕地供需状况进行分区评价,在人均粮食需求量为400 kg、粮食100%自给时,全市有5个县达到耕地供需平衡(0.9≤SI≤1.1)、3个县(区)耕地供给略有盈余(0.51.1)、5个老城区耕地供给严重赤字(SI>2),分区情况详见表3。

3.2.1 赤字区

桂林市共有8个县(区、市)耕地供给赤字,其中5个严重赤字区承载着全市21.65%人口,而耕地面积仅为全市的2.72%。恭城县、荔浦市、阳朔县3个赤字区主要是“粮作比”、耕地产能较低造成的赤字,通过调整“粮作比”、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等可缓解部分供给。

3.2.2 盈余区

桂林市共有4个县(区)耕地供给盈余,但仅灌阳县耕地供给富余,自2012年起灌阳县开始实施整县推进土地整治,较好地提高了耕地产能,有效增加了耕地供给,其“粮作比”也较高,为0.61,粮食单产及“粮作比”均为全市最高。全州县、兴安县、临桂区3个略有盈余区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4.28%,人口仅占全市总人口的29.41%,人均耕地面积达到全国人均水平。

3.2.3 平衡区

桂林市5个耕地供需平衡县耕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市耕地总面积、总人口的32.26%、26.17%,耕地占比略高于人口占比。其中,龙胜县、永福县的SI值为1.0,灵川县、平乐县、资源县的SI值为1.1,5个县的SI值均大于或等1,表明平衡区的耕地供需处于勉强平衡的状态。5个平衡区“粮作比”均较低,除永福县达到0.51外,其余均在0.50以下,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供需紧张,可通过适当提高“粮作比”增加部分供给。

3.3 满足粮食可持续供给的耕地利用安全区间探讨

张利娅、任宇等[16-17]认为,区域粮食90%以上自给即可达到安全水平。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在粮食90%自给的情况下,桂林市耕地供需处于平衡状态,但这一状态是在不考虑自然灾害、粮食作物产量稳定情况下的测算。虽然通过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可以缓解一部分耕地的供给,但是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不能够单纯通过增加投入来保障耕地供给,可见要满足粮食安全,保持一定量的耕地必不可少。本文认为一定时间内考虑人口增长及存在自然灾害的可能,基于粮食安全的区域耕地保有量应满足:“粮作比”在0.6以内,人均400 kg粮食100%自给所需的耕地。上述基于2019年统计数据的桂林市耕地供需平衡测算,当粮食自给率为100%时,耕地供给存在赤字,主要是因为:一是中低产田比例高,粮食产量低;二是“粮作比”较低,仅为0.48,当粮作比调整至0.6时,SI=0.96,耕地供需可达到平衡状态。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耕地保有量越多越好,但是一定时期内土地总面积是不变的,耕地保有量的增加、耕地过剩会影响其他地类的供给,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或产生生态安全问题。本文参考陈先鹏、方恺等的研究,将15%的土地总面积作为耕地利用的上限值[18]。据此,初步将桂林市耕地利用安全区间设为326512 ~415005 hm2(行政区总面积的11.80%~15%),2019年桂林市耕地面积占行政区总面积11.80%,在安全利用区间范围。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鉴前人关于粮食需求、耕地供给、人地粮关系等理论,分析了桂林市耕地供需平衡情况,并初步探讨了市域耕地利用安全区间,结论如下。

从县域分布看,桂林市耕地供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严重赤字区2.72%的耕地承载着21.65%的人口,主要是经济条件较好、人口密度较大的老城区。从全市整体看,现状条件下桂林市耕地供给赤字,但通过调整“粮作比”可达到平衡状况,11.80%的耕地满足现状人均粮食安全需求,3.07%的可调整地类可满足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

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有效供给途径主要有:①耕地开垦、可调整地类调整,增加耕地面积;②耕地提质改造,提高粮食单产;③适度增加区域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作比”。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增加对耕地的投入会出现递减效应,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持一定量的耕地面积必不可少。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行政区总面积的11.80%~15%设定为耕地利用的安全区间是基于现状数据的测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合理。从长远发展来看,实际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目标时,还应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定位及其他相关政策,实行动态管理。

本文是基于某一区域、某一时点的测算,反映的是区域耕地供需的静态关系,未能体现经济增长、人口变化、政策变动等对耕地供需关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还有待进一步校验。

參考文献

[1]      张秀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思路[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1):40-45.

[2]     郑雪.基于供需平衡的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9.

[3]     魏洪斌,陈影,门明新,等.未来10年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影响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9):213-219.

[4]     周利.基于供需平衡视角河南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D]. 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9.

[5]     史兴俊,靳贺杰,房鑫,等. 基于人粮关系的信阳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2):265-269.

[6]     向敬伟,李江风. 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71-81.

[7]     李玉平,蔡运龙.区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动态分析与耕地压力预测—以河北省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2) : 230-234.

[8]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广西统计年鉴[M/OL].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2021-01-04].http://tjj.gxzf.gov.cn//tjsj/tjnj/ material/tjnj20200415/2020/zk/indexch.htm.

[9]     李玉平,蔡运龙. 浙江省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及预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4):466-470.

[10]   覃坤兰.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以鄂州市为例[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

[11]   王锦,郝晋珉,陈爱琪,等.中国省域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7) : 146-155.

[12]    周云华.关于粮食安全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8,4(5):27-33.

[13]    尹春燕,匡鸿海,高勇,等. 乐山市土地利用人口承载力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4, 28 (2):189-194.

[14]    苗作华,黄志平,陈勇,等. 基于粮食安全策略的耕地需求量预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15, 43(3):284-287.

[15]    宫雪,李玉环,吕玮,等. 泰安市粮食耕地人口承载力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7, 27 (5):258-261.

[16]    张利娅. 中国粮食自给率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17]    任宇,曹生国.基于回归分析的粮食安全状况预测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辽宁农业科学,2015 (6):35-39.

[18]    陈先鹏,方恺,吴次芳,等.2009-2015年中国耕地资源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9,39(3) :291 -296.

猜你喜欢
供需平衡粮食安全盈余
2015—2025年水果供需平衡表/万t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