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袁公的三面之缘

2021-08-23 08:29赵进一
检察风云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客座袁老总编辑

赵进一

袁老与笔者的合影

袁老将自传赠与笔者

袁老曾被本刊聘为“客座总编辑”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热忱结成了饱满的稻穗,把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

在社会各界隆重纪念这位科研巨擘之际,本刊特约撰稿人追忆与袁老相识、相交的往事,通过其点滴言行展现了他的谦和睿智、平易近人和胸襟宽广。

民生离不开法治,更离不开粮食

我与袁隆平院士相交、相识近十年。

先说“相交”。

2012年,我在上海检察风云杂志社当记者。3月初的一天,一位来自东北的高姓老读者送来一幅袁隆平院士给本社的题词:“弘扬廉政文化,传播法治文明。祝《检察风云》越办越好!”

原来,袁隆平院士有不少农民朋友,高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这位热心肠的杂志社“老铁粉”,总想为我们做点什么,所以把杂志给袁老看了。袁老觉得好,高先生就向袁老提出了给杂志社题词的请求。

时任检察风云杂志社总编辑吴元浩先生收到这幅题词,惊喜交加,连忙派人将题词裱好,挂在墙上。当时,杂志社新开设了一个名为《客座总编辑》的栏目,聘请有一定名望的领导干部、专家教授为“客座总编辑”,由他们本人撰稿或派杂志社记者就某个热点问题对其进行访谈。

看着袁老的题词,吴总编立马有了请袁隆平院士担任新一期的“客座总编辑”的想法,并把撰写访谈录的任务交给了我。

由于新一期杂志几天后就要出版,我已来不及赶赴长沙采访袁老。在高先生的热心帮助下,我顺利地与袁老通上了电话。我首先代表杂志社对他的题词表示感谢,随后向他道明本意。老人家非常随和,说“那么我们就随便聊聊吧”。他风趣地说:“你们讲的是法治,我研究的是水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啊……”

我说“这倒是的”。我脑海中的思绪迅速翻滚着,寻找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停顿了数秒钟,袁老说:“其实这两者都与民生休戚相关。民生离不开法治,当然更离不开粮食。”犹如醍醐灌顶,袁老一句话点醒了我。我深为老人家的睿智所折服。随即,我们围绕着这个主题聊开了。

当天,一篇题为《袁隆平:法治与稻米都是民生之基》的访谈录从我的笔端流出。文章发给袁隆平院士审阅,经其认可后,发表于当年第6期《检察风云》杂志的《客座总编辑》栏目。袁隆平院士的大幅照片也刊登在该期杂志的封面上。这是一次没有见面的访谈,那时我与袁隆平院士的交往只能算是“相交”,交而不识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再说“相识”。

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是在2016年9月3日。此前,我应邀去广东采访我国第一个发现并培育“海水稻”(一种能在盐碱地里种植的野生水稻)的农科人员陈日胜。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即不毛之地),如果有一半以上能种上粮食,那么我国就再也不用担心粮食安全了。陈日胜经过27年潜心培育,并在全国各地试种,在这方面大获成功……

在充分估量了他在我国水稻种植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之后,我撰写了近两万字的报告文学,并“斗胆”将文章标题定为《中国又出了个“袁隆平”》。见到这个标题,陈日胜有点担心,生怕别人说他“狂妄”。我说:“‘狂妄的不是你,是我——文章的作者。出了问题我负责,文责自负嘛。”

话虽这么说,但我心里不免忐忑。毕竟事涉袁隆平院士,且不说他老人家,他身边的人看到这样的标题,会不会反感?于是,我设法把文章的打印稿寄给了袁老的秘书,托她转交给袁老,并表示,“如果有问题,我就把文章标题改掉”。不久,袁老的秘书来电,说院士邀请我和陈日胜去他在长沙的住处面谈。

袁老见到我们,非常高兴,态度和蔼可亲。他说文章他看了两遍,很好。只是文内提及的个别有关基因的数据值得商榷。陈日胜对此作了解释。

接着,袁老对陈日胜说:“你来了,我们就可以合作啦!”我心里暗想,袁隆平院士的知识产权意识强着呢!他知道陈日胜是“海水稻”的发明人,有关“海水稻”的事项都应该尊重陈日胜的意见。

袁老与陈日胜及笔者亲切交谈

袁老用征询的口气问陈日胜:“我想聘请你担任‘海水稻研究员之职,为你配备专职秘书,待遇略高于普通研究员。你若愿意就职,不必每天到研究所上班,仍可自由地到任何地方继续搞你的科学实验……”

陈日胜听了,万分感动。他没有想到,像袁隆平这样的科研巨擘,竟然如此平易近人,又为他设想得如此周到。

此刻的我,心中暗暗惭愧——我真是瞎担心,袁老的胸襟比海洋还要宽广!

对于陈日胜发现、培育的“海水稻”,袁隆平院士高度赞赏,由衷重视。我们请他为“海水稻”题词。袁老略加思索,挥笔立就:“海水稻种的发现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利用这一宝贵资源选育出很多高产、优质、高度抗盐的品种。”

亲眼目睹袁隆平院士笔走龙蛇的我,心中除了钦服还有惊叹:年届九秩的院士,头脑还这般清晰,思路还如此敏捷!

不久,《中国又出了个“袁隆平”》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刊出,我给袁隆平院士寄去两冊。后来,该文荣获第三届“石膏山杯”中国报告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

此后,我与袁隆平院士又有过两面之缘。当他得知我的笔名是“百尺竿头”后,说“这个笔名取得好”,当即给我题写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八个字。这八个字正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人生目标。

当我从他的大弟子吴朝晖博士手中拿到《袁隆平自传》一书后,请袁老签名留念。袁老欣然允诺,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进一先生惠存”几个字,再签下自己的大名。他去掉我的姓氏,直呼我名,让我感到十分的暖心……

是机缘巧合,让我结识了这样一位全民敬仰的历史巨人,我是何等的荣幸!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客座袁老总编辑
客座编辑团队介绍
袁老,我们想您了!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难熔金属》专辑客座主编寄语
“车联网与车路协同”专栏客座主编简介
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统筹工作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厦航机队 Fleet
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专访《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