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甬剧文化地理研究

2021-08-23 02:41王鹭卢奕
艺术评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宁波发展

王鹭 卢奕

摘要: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甬剧在我国民间流传范围广泛,作为具有独特艺术和文化内蕴,包含了浙东传统文化许多元素的代表性地方传统剧种,甬剧的地域性色彩表现非常突出,因此从文化地理角度对甬剧进行分析,对地方傳统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甬剧  文化地理  宁波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作为宁波文化的独特载体,甬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美和唱腔表演等艺术手段,创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甬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目前仅有的保留纯正宁波话的曲艺形式,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剧种,对地方传统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文化地理学以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包含了文化生态、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用于系统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和文化区域系统的形成、变化及发展过程。

近些年来,甬剧文化研究日益拓展,但多限于艺术学、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从文化地理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却不见报道。本次研究将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展开,系统研究甬剧文化地理,探讨以甬剧为例的地方传统剧种的发展之道。

一、甬剧文化生态

地理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时随着人类活动的开展,自然景观也会逐渐变为文化景观。戏曲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并借此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受到了本土环境的影响,潜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研究地理环境对于戏曲文化的影响,有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戏曲的发展源流、个性特征及独特内涵。

宁波地处亚热带,长江入海口南侧,以宁绍平原为主,良好的水热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甬剧起源于宁波滩簧,而滩簧的产生与当地民间盛传的田头山歌、“唱新闻”、对山歌、马灯调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人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戏曲形式。清初,这一带农民创作的田头山歌和对山歌广受欢迎,这些歌曲往往反映了田间劳作的乐趣,其内容同时也包含了爱情故事、民风民俗的阐释等,是农民用于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又有马灯调、“唱新闻”,前者是宁波地区一些爱唱的农民、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会在春节马灯班演唱的曲调。于是甬剧的前身就在这些民间休闲娱乐的需求中和对百姓平凡生活的观照中产生了,因此它的诞生实际上是以农耕为主要社会模式的历史与人民的共同选择与创造,而后者则以说唱的形式出现,以讲述当时当地的新闻故事为主,内容和形式上皆比山歌长,兼趣味性,成为宁波本土最古老的一种曲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是甬剧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宁波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并正式开埠,并在民国初年“堕城垣,兴市政”,拆除旧城墙以使城市空间形态得到进一步发展。宁波城市规模逐渐跨过奉化江和余姚江,向江东、江北发展,与邻市沟通特别是文化往来更为密切。宁波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商人云集宁波,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这一切为以男女自由婚恋为主要题材的“滩簧小戏”的兴旺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期间,“滩簧”在民间延续发展,在表演、曲调、唱腔、伴奏和戏目等方面比“唱新闻”更接近正统戏曲艺术的“滩簧戏”,成为了宁波民间戏曲形式的又一完美过渡态。

在同一历史时期,位于长三角南翼的重要经济城市不止有宁波,还有上海。康熙年间取消海禁之后,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为南北、沿海和腹地货物流通和交换的要地,且受到西方文化和海派文化两股力量的冲击,传统戏在当时的上海面临着特殊的挑战,改良成为了戏曲的有效出路之一。宁波与上海地理位置相近,大量宁波商人选择在上海经商谋生,并一代代定居于此,随之而来的也就是“宁波滩簧”的受众群体。“宁波滩簧”艺人为了迎合时代变化,开始变革剧种内容和形式,音乐唱腔、伴奏、舞美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于是符合女性审美心理和反映社会转型的戏曲大量涌现,又因吸收了话剧“文明戏”的部分,“宁波滩簧”更接近现代艺术风格和综合性的戏曲样式,并渐渐独立成为一个新的剧种。这一时期是甬剧改革、创新的重要时期,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便正式被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

二、甬剧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和交流过程,并能与众多丰富的文化因子整合,促使新的文化形式产生和发展。移民、领土扩张和商业往来造成的文化流通,不同的文化之间经常混合或替代。

我国有庞大的戏曲体系,作为地方剧种之一的甬剧从田头山歌、宁波串客、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一路走来,发展到今日的新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从乡野小调逐步脱胎为地方戏曲,从宁波出发步入全国,并且走向世界,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它独有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在于它善于把握时机向外传播。研究甬剧的文化扩散,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甬剧文化的发展脉络,对戏曲传播和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宁波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而我们所知的锡剧是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沪剧是上海市的地方传统戏剧,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姚剧是浙江省余姚市的地方传统戏剧。因甬剧、锡剧、沪剧、扬剧、姚剧等都是地力戏曲中的姐妹剧种,在剧目和唱腔上都有过艺术上借鉴吸收充实的过程。姚剧中的《庵堂相会》(锡剧)、《啼笑因缘》是根据同名甬剧移植的,锡剧里的《庵堂相会》也是根据同名甬剧移植的,且甬剧称为“探亲相骂”的小调,沪、锡剧种都在不同程度上也用过。甬剧小调“七朵花”在江南小调中也称作“知心客”。“道情”“小板梢”“杨柳青”等江南小调又是甬剧常用的曲调。剧种间大胆吸收、虚心学习,充实、改变已历来已久,也推动了本剧种音乐唱腔发展的各个环节。

三、甬剧文化整合

戏曲艺术是一门涵盖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是多种文化现象融合的结果。从发展的角度看,每种戏曲形式的演变和戏曲类型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一个生动的文化整合过程。

从1938年到1949年初,上海“改良甬剧”的探索基本上保持有两个以上的戏班和两个以上的剧场演出。因而,可以说,这一阶段也是甬剧改革、创新繁荣的时期。“改良甬剧”时期,因为有的戏班邀请当时话剧“文明戏”和沪剧编导参加创作演出,使得“改良甬剧”在剧目内容、人物塑造、表演艺术等诸方面均有所突破和创新,其戏剧艺术表演形式更加现代化。同时期的演员们借鉴了沪剧的某些特点,把原“滩簧调”的唱腔扩展放慢。特别是1942年贺显民参加“改良甬剧”的演出后,又使这种唱腔更加充实完善,并逐步形成了甬剧的“新基本调”。

甬剧曾为了适合剧目发展演出的需要,在原二簧曲调类的基础上,向绍兴大班学了被称为“乱弹腔”的唱腔。因原有的“清水二簧”较单调,吸收了绍剧的“慢二凡唱腔加以修改”,快二簧参照绍剧的“快二凡”和“流水”加以修改,演变成甬剧自身的东西,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效果,被观众所认可。在打击乐方面也不断随着剧目的发展需要,向京制、越剧绍剧中学习且吸收了许多曲牌锣鼓,填补了甬剧音乐中这一类空白。

四、甬剧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地区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文化景观反映了文化集团内部人的物质文化特征和非物质文化特征,是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甬剧形成初期演出的曲目大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婚姻问题,这些婚姻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上热度极高。因此,这些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剧目也为甬剧的发展赢得了众多观众。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戏曲的生存必须依靠市场,而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群体。

甬剧之所以能在宁波形成,并且在上海得到迅速发展繁荣,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甬剧剧目的内容适应了我国城市小市民的社会心理、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使作品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品格。由于我国当时小市民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半封建半殖民地畸形发展的大中城市的生活条件,从多方面多渠道立体式地影响并铸造着小市民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他们受封建伦理和传统道德的影响,又有着崇拜权势、幻想富有的理想。他们的经济地位低下,又渴望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这种种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在甬剧剧目中得到了反映,因而在宁波、上海等城市,就有相当一批小市民非常热衷于观看反映他们生活的这类作品,甬剧在这些城市也就自然拥有了大量的基本观众。而一个剧种一旦有了大批热衷于欣赏它的观众,那么,它的生存与发展,也就会成为必然。

五、甬剧文化区

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五个研究主题之一,文化区描述了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文化的分布规律,并探索文化空间的差异。研究戏曲文化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戏曲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戏曲的空间分异规律,理解戏曲的发展脉络。

甬剧是宁波地区流行的地方剧种,近年来,甬剧主要在宁波市区及郊区演出,有时也到上海、杭州等地演出。它最早的活动范围主要是鄞县、奉化一带,后来,逐渐遍及宁波地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舟山一带的乡镇。1880年以后,宁波“串客班”进入上海,从此“宁波滩管”迅速发展。在“四明文戏”阶段,上海唱“宁波滩簧”的部分艺人也曾到外地演出过。金翠玉、金翠香的“金家班”曾西去南京、汉口,也曾北上天津,在“中原公司”演出。当时,这些工商大城市聚居着相当多的“宁波商人”。因此,甬剧在这些地区演出,也扩大了它在全国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部分上海“宁波滩簧”艺人逃难,南至浙江江山和福建,在那里也曾演出过甬剧。解放以后,宁波、上海各甬剧团经常演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宁波、上海两地,其中宁波甬剧团的演出扩大到浙江的丽水、金华、象山、三门、天台、临海以及余姚、上虞、新昌、嵊县、绍兴、杭州、嘉兴、湖州和上海松江一带。上海堇风甬剧团1962年进京汇报演出了《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三大悲剧,返程途中又到济南、南京演出。

甬剧是一个年轻的独立剧种,作为一种草根艺术样式,它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民间休闲娱乐的需要顺势而生,与民间习俗相契合。在戏曲的形成时期,其发展的外因是商业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戏曲内容符合大众内心对于自我解放的需求,表现形式多偏向于轻松幽默,兼具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是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内外原因的结合为戏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的基础上,它将进入一个具有强大的经济文化辐射和戲剧发展潜力巨大的都市,步入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并在统一的社会危机和竞争中生存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定位和政府的支持与否就成为了决定戏剧命运的关键。

上述因素的积累,决定了一部戏剧的当下面貌及其文化艺术内涵。从当时创作、选编的戏剧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要求,它们记录时代,并给予反馈。就戏剧的未来发展而言,戏剧必须与时俱进,在政府的文艺政策引导之下与民间需求之间求同存异,利用新的信息平台,在新的危机与竞争中开辟自己的发展舞台,彰显现代审美意趣、民族特色和人文情怀,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底蕴,融入地方文化中现代生活方式的表达,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为登上国家乃至世界舞台创造条件,以实现新时期戏剧的又一次成功转型并发展出新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18.

[2]胡兆量.中国戏曲地理特征[J].经济地理,2000(01):84-87.

[3]刘荃.文化地理视域下北京地区传统戏曲留存现状——以柏峪燕歌戏为例[J].学海,2019(06):187-192.

[4]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庄丹华.甬剧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性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125-128.

[6]徐冰.中国民间小戏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年.

[7]李观淼.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183-185.

[8]蒋中崎.甬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9]朱竑,司徒尚纪.近年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科学,1999(04):338-343.

猜你喜欢
宁波发展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图读懂宁波
宁波月湖
宁波设立人才日定在每年“谷雨”
拖起明天的希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