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图式加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浅析

2021-08-23 00:58姜曼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姜曼

摘要: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通过建立图式加工的心理模式,往往可以构建出文章的翻译过程。本文在翻译图式加工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了原文作者、源语文本、图式加工理论介绍、翻译理解中的图式加工、翻译表达中的图式加工,浅析译本的翻译过程,希望自己能够充分理解并正确表达所选译本。

关键词:图式加工;翻译理解;翻译表达;翻译过程

一、背景介绍

1、原文作者背景介绍

林巍,暨南大学翻译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是汉英翻译,先后于澳大利亚自然疗法学院 (Academy of Natural Therapies)、邦德大学(Bond University)、南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获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林教授著有多篇优美散文,如《道德判断》《语言的局限》《失衡的代价》等,本文中的源语文本选自于他的散文《知识与智慧》,全文700余字,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意境深邃。文章中运用了对应的类比手法,娓娓道来,且用语简括,概念现成,有较强的表现力。

二、正文

1、图式加工理论介绍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发展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1,他把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藉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Rumelhart)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指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之理论”,从而把图式理论发展成了一种系统完整的理论。

进入八十年代,心理语言学家把图式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上来,从而形成了翻译图式加工理论。图式一般分成三种类型: 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原文语言的掌握程度,如词汇和语法的知识等。语言图式是理解原文的基础,没有语言图式,读者就无法利用文章中提供的语言信息激发头脑中已有的内容图式、形式图式等。

2、翻译理解中的图式加工

翻译的本质就是将源语图式转换成目标语图式的的一种过程。而翻译的最终目的也是引进外国文化,促进本国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因此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如果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是无法对源语文本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只有依靠储存在大脑里的已知信息,才能对输入新信息解码,从而再次编码,输出信息。

2.1、语言图式

在翻译进行阶段,译者应具备并激活大脑中已存的与源语相关的图式,也就是确认自己的语言图式,跟源语作品保持沟通和交流。译(读)者对文本的内容越熟悉,对文本的理解越容易。若对所阅读的文本的内容毫不了解或了解极少,在阅读过程中就无图式可供调用,从而导致阅读困难,也就是翻译中容易犯的错误:没有正确理解原作者意思。

语言图式是指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译者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对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对句法结构了解不清、对惯用法知识少用混用错用等都会造成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从而直接导致翻译的瑕疵。

2.2、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指有关文章内容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图式,作为人脑中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脉络,承载了个人所经历的文化和教育,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译者关于源语国家的知识储备越丰富,更能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并将其转换成目的语的图式。译者作为中间传达者,拥有读者译者的双重身份,作为源语文本的读者,如果译者理解有误差,务必也会错误传达作者的原意。例证如下:

源语文本: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所以使出“借东风”的计谋,是因他有着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塞翁失马”所以复得,是因他熟知马的习性。

此处所涉及到的内容图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说和典故,人物分别取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成语故事“塞翁失马”。诸葛亮因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深智慧在中国家喻户晓,“借东风”就是他发挥聪明才智,巧妙利用长江大雾而战胜敌人。“借东风”后来在中国文化中意思是:巧用天时。但是翻译中面临的问题是,诸葛亮在中国文化里知名度极高,但是外国读者不一定知晓。

2.3、修辞图式

修辞图式也叫形式图式或者结构图式,是关于不同类型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体裁等的知识。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该类形式、体裁分别用汉语和目标语表达时组织过程的差异。中国的英语译者容易出现形式一成不变照字翻译的问题。因为译者已形成了汉语阅读和写作的定式思维,所以难免翻译时会有代入感。但是两种不同语言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定会导致翻译中语篇结构和模式的不同。

3、翻译表达中的图式加工

3.1、语言图式的反作用

图式是人的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的基础。翻译是译者利用知识图式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认知并且形成概念,用目标语图式对译语的表述进行干预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简略如下:获取信息-形成图式-干预加工-重建图式-输出信息。在此过程中,源语文本的知识同时对知识图式进行强化、添加和刷新,即文本对图式产生反作用。解读一旦完成,概念就从原语文本中剥离,重新获得巨大的表达空间。译者由于双重的身份,知识储备的不同,习惯表达的各异,词汇和篇章的选择不一样,总会有不同的语言图式,也就会不自觉地影响译文的表达,从而形成不同特色和风格的译文。当然,源语文本的表述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翻译人员的遣词造句,这实质上就是源语文本对翻译人员知识图式的反作用(王立弟,2001:3)。

3.2、知识图式的制约

关于翻译表达中的图式加工中,知识图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文体图式上,既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源语文本要求译文文本整体风格一致,同时在体裁和结构上保持一致,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排列也要保持高度一致。本文总所选的是散文,合计九段;译文也保持了九段,并且体裁也是尽量保证倾向于散文;词语的选择上贴近原文意义,在查阅辞典后再做出选择;中英文中句式的排列有较大差异,此译本中倾向于贴近目标语的读者。

三、结语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输入、认知、理解、記忆、实践的过程。图式在整个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翻译图式加工理论指导下做出了尝试,从多个角度浅析译本的翻译过程,希望自己能够对自己所选译本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并且在解剖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种种缺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重新审视和修改。翻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对译者来说,这条路道长且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深刻的钻研。

参考文献

[1]颜林海. 翻译认知心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3-75.

[2]陈亚杰. 图式理论在提高语言认知能力中的重要意义[A]. 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1).

[3]刘明东,刘宽平. 图式翻译漫谈[A].外语教学,200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