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 重铸时尚经典

2021-08-23 01:58程红芳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时尚传统文化

摘要: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文件将复兴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对之前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战略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和助推,因而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和热议。《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国家之间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乃是文化中的精髓,理应得到“传承发展”。

关键词:文化潮流 时尚经典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森罗万象,传承它的现实路径虽然文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将传统与时尚结合,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时尚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时尚作为古已有之的现象,既从属于文化范畴,又交织于审美范畴。时尚一方面代表着流行,从而意味着与传统的断裂和对传统的超越,在消解传统中获得自身的独立性和新颖性;而在另一方面,它又在间或的复古中重塑经典。时尚与传统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它可以成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1]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时尚的事物通常是出乎本能和执着于感性的,这与人类追求感官刺激的新奇、愉悦的本能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一般来说,这种本能的满足用不着“过脑”。所以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虽文治武功皆为后世称道,可就是听古乐“则唯恐卧”,而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问其原因,子夏告诉他:古乐乃为德音,您懒得过脑,自然免不了犯困;而郑卫之音则无非男欢女爱,直接就激起情欲。这里的郑卫之音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子夏一语道破其低俗、重感官刺激的特征。

有典雅韵律润饰的古乐德音尚且敌不过男欢女爱的郑卫之音,更何况那须得“致虚极,守静笃”方可领悟其一的难言之“道”呢。尽管对道的领悟令人终生受用,但人们似乎更乐于在获得感觉刺激中达成当下的满足。即老子所说的:“樂(流行音乐)与饵(美味食品),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王弼注曰:“人闻道之言,乃更不如乐与饵,应时感悦人心也。乐与饵则能令过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视之不足见,则不足以悦其目;听之不足闻,则不足以娱其耳。”尽管道乃“用之不足既”,但它与人们本能需要的当下满足确有天壤之别,被人们嗤笑为无用之物乃在情理之中。无怪乎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时尚这种重感性而少理性的品性,使得古人对一味追求时尚的行为,持否定意见的居多。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艺能·成衣》中就讲到:“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老子甚至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其对时尚的贬抑态度昭然若揭。

进入现代社会后,时尚在经历了现代性的洗礼后,虽然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和使命,进而拥有了与传统语境下不可同日而语的新生命、新样态,但时尚本性中固有的追求感官刺激的特征依然为不少有识之士广为诟病。不仅如此,时尚还更加单面地发展了“去深度化、媚俗化、商品化”等非理性的一面,因而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遂成为大众批判的众矢之的。然而,支持者也好,反对者也罢,见仁见智,都只是一己之见,难以成为公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充分的证据而让对方闭嘴——毕竟我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人(社会人而非自然人或圣人)。现代生活越来越复杂的“全息化”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单纯地从现象上否定时尚,显然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况且,复兴传承传统文化已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应时而起,我们应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气魄和前瞻性的眼光,充分利用时尚那“无孔不入”的穿透力、无远弗届的辐射力和“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服务。这种思考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时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学术资源,时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复兴提供现实载体和道具,二者可以形成互补态势。现代性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大大加速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却带来罄竹难书的负面影响。例如,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全球性的生态灾难,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这就召唤这“绿色时尚”的崛起。避免时尚生活化,生活时尚化对自然生态的毁灭性破坏,恐怕不仅是一个口头上的话题,而是已经到了无路可退的悬崖边上。对此,古人及其所著典籍多有预见性的论述。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俯拾即是,此处不再赘述。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文论中所蕴藏的丰富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详见拙文《中国生态批评建构的历史自觉》,《海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可以为“绿色时尚”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不仅限于生态方面,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其它许多方面的理论资源,同样能为当今时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规训。[2]

但传统文化更多是属于精神文化,如何化无形于有形,赋予其传承以具体的载体?时尚的发展与勃兴正是承担这一重任的中坚。在时尚的实践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全面深入地渗透进去,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

其二,由于时尚的非理性的一面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不少有负面价值的时尚文化的泛滥,如时尚的肤浅化和庸俗化等。若将优秀传统文化成功“嫁接”和“移置”到时尚产品中,就能大大提高时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当前国人对健身和养生保健趋之若鹜,健身运动和养生保健随之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此时,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太极”、“阴阳”、“天人合一”等思想和观念融入进去,并将传统中医保健加以开发和利用到养生保健中去。在时尚文化的建设和时尚产品的开发中,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气、立法、节日、生肖、饮食、中医药等的活态研发和利用,让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和普泛化到居民的衣食住行中,在提高时尚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如今,“一带一路”已成为最热门的时尚话题,利用这个历史契机,可以大大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通过对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如中华医药、中华武术、中华烹饪、中华典籍、中华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项目的国际传播,并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时尚文化品牌,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与文脉的同时,传递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目前,我国在复兴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绩。统计表明,截止2015年年底,国家汉办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院人数达190万人。这些都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和全球品牌。在风靡国内和走向国际的时尚产品中,凸显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主题。旗袍热的兴起,张艺谋的富有中国原始情调的系列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功即是明证。在国内流行乐坛,周杰伦、李玉刚、霍尊等的歌词有意被大量融入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因素而受到热捧。李玉刚、霍尊还以反串的形式对中国民族艺术和传统戏曲进行时尚包装而大放异彩。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时尚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更是高擎向传统文化复归的大旗,乐于充当弘扬传统文化的先锋和鼓手。它们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民歌、舞蹈、杂技、魔术、反串、相声、小品、快板和大鼓等和节目内容天衣无缝地融合一起,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演绎得美轮美奂。[3]不少国内电视台的文化讲座类栏目,如《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湖湘讲堂》等,也是风生水起,一片红火,在世俗化和铜臭熏天的商品化境域中,为人们支撑起一片别有洞天、清明澄澈的“水帘大洞”。众多高校内的文化学术讲座,也是延续传统文化命脉的脊梁。

由此可见,一向被视为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的时尚与传统,却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命运共同体。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功“嫁接”到时尚中去,实现二者的“联姻”,让时尚挑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梁”,这不仅是社会科学领域,也是时尚产业领域,同时还是科学技术领域必须共同思考和攻克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道德与文明,2000(01):33-36.

[2孟圆.大众文化潮流下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调查研究[J].青春岁月,2017(19):124-125.

[3张敏.论《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与“时尚文学”的有机结合[J].北方文学,2019(36):236+238.

作者简介:程红芳(1986年8月9)女,汉族,籍贯: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学历:硕士研究生从事工作:教育

猜你喜欢
时尚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