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语摄影与手语视频的制作处理

2021-08-23 02:26董一晶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董一晶

摘要:听障人士也有享受博物馆的艺术氛围、吸收博物馆传递文化知识的权利,因此开展手语视频是必要的。手语摄影是以讲解员为拍摄对象,通过手语翻译讲解的介绍,再现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手语视频是传播、介绍的一种手段。制作处理在保证手语摄影真实翻译的前提下,提升了网络视频上的传播力和教育力,起到听障人士能够无障碍吸收博物馆传达知识信息的作用。

关键词:前期准备 手语摄影 制作视频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听障人士作为一支特殊的社会群体,手语视频是他们接受信息的一个主要传播媒介。所以在前期准备、录制过程和后期制作几个环节中,可以邀请聋人或翻译老师参与一二,以聋人的角度制作属于他们的节目,才可以达到看懂的效果,并更好完成制作手语讲解视频的服务初衷。

1.前期准备

手语讲解员的任务更重,翻译讲解历史的难度也更大。如果想要减少信息传递的流失并保证翻译质量,则需要掌握娴熟手语语法的同时,能灵活运用翻译技法,才能在录制手语讲解过程中迅速把汉语转换成手语,还能确保信息传达得完整、准确、清晰,减少找不到对应词汇而产生卡壳、讲解失误、翻译失误等存在问题的现象。

做好手语讲解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和拍摄时间。首先,跟专业讲解员进行多沟通,对背后的历史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可以多去展览看文物,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其次,跟中聋协手语委老师进行多沟通多学习,还可以查国家通用手语APP。如果碰到不常用的词汇打法或APP上没有搜到想要的手语词语,也可以找各地一二聋人朋友中进行调查并选取认可度较高的打法。根据这些沟通和调查的结果,形成手语打法。最后,确保熟悉讲解,娴熟手语,尽量表达广大聋人都比较看懂的“手语普通話”。

2.摄影时取景、背景和灯光

在《浅谈文物摄影和文物照片的后期处理》中我提到过,和这里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我再简单说一二。

拍摄中为了画面的高清效果,使用专业摄影机。取景时要突出讲解员的画面简洁,光线的角度和调整,以保证观众能看清讲解员的手指打法。背景采用绿幕布或蓝幕布,绿幕布效果最佳,便于剪辑。专业灯光是影棚室的灵魂,因此要使用专业灯光控制环境,为达到画中物的立体感和光线效果,可以利用柔光板的投射方向和角度进行制造出想要的层次效果,也可以再加上黑旗板配合使用,能提升视频画面的质感和亮度调节。人物动作、画面立体效果等处理,为后期制作传达提供保障,便于制作者以摄影画面为制作基础,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剪辑之间的“碰撞交流”。

3.制作视频

由于光线受到周围环境、时间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光色差异,而在剪辑视频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光色差异会造成画面不连续、穿帮等问题,因此对视频图像进行色彩调节和控制,可以有效改善光比和色彩差异问题,也能有效弥补镜头内部图像与实际场景之间的差异与瑕疵,并保证视频图像的整体效果。还要对画面的长度和位置的一般剪切控制,要充分吸收以往剪辑的经验,进行合理排序不同场景,调整排序,还需要将音频,文字等进行配套,需要个人独立进行操作或者分工配合的协同方式,确保画面,声音,动作等的一致性和和谐性。

制作视频时,首先把讲解员抠出来,并注意周围有没有绿幕布留下的痕迹,再次,放上对应的背景图或背景视频,并调整讲解员的站位,以免挡住文物画面,最后加上对应的字幕和配音。

视频画面是能帮助聋人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不同画面顺序的组接产生的画面效果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画面和画面的组接顺序和停留速度,还要注意字幕、手语对应的画面,选择表现力较强的画面或者分辨清楚的画面,便于听障人士看懂画面。

加配字幕和配音,是因为听障人士使用辅助方式的习惯不同,有的人看双语模式(手语和字幕),有的人一边看字幕或手语一边听配音。

如果能加点动态特效,效果也许会更好,更能帮助无法理解讲解内容的听障人士根据特效指示去了解含义,还能激发听障儿童的兴趣性和集中性。

因此,手语翻译的娴熟影响了手语摄影的时间,手语摄影的技术决定了手语视频的效果,后期处理的手段提升了手语视频的效果。开展手语视频的服务让听障人士能无障碍接收到博物馆传达的文化知识,并能身临其境地欣赏画面上传达的文物气息和背景意境。

参考文献

[1]周改丽:《手语翻译的预测技能在聋人大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摄影专业为例》,中国知网,《现代特殊教育》2019年3月20日。

[2]王欢:《手语电视节目“非标准化”问题研究》,中国知网,《绥化学院学报》2015年。

[3]熊筱:《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影视后期制作分析》,中国知网,《西部广播电视》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