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诗歌新旧交替的原因

2021-08-23 02:35程夏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程夏

摘要:清代赵冀在《论诗》中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南朝梁萧子显认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历代诗歌的演变更迭都有其规律性与特殊性,除了时代因素不可忽视,社会、个体等其他因素亦值得我们关注。笔者尝试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新变,分析探索其背后的原因与诗歌新旧交替的规律。

关键词:“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魏晋南北朝诗歌;诗歌发展

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诗歌繁盛的时代,都伴隨着旧诗的矫正与新诗的成熟。“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是南朝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中提出的观点。所谓“代雄”,是取代前人,雄踞诗坛。所谓“新变”,即是创新、变化。此句本义很好理解,如果没有新的变化,那么就不能超越前人,成为一代英雄。笔者认为在这句话中,有两层意思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层,是在这求新求变背后的积极态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新变,一派新景像。人们开始知道一篇篇作品背后的作者,佛教和玄学也逐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学者专家与文学爱好者们开始对作品进行批评,品评好坏,用逐渐精准的词语给文学分类。毫无疑问,除了生离死别的痛苦经历让人们不断思索人生,文学的自由与兴盛更如一团活水,激发乱世下满目疮痍的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文字慢慢成为一种寄托,人们开始追求表达,又从一次次肯定与应和中汲取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孟德在《龟虽寿》里好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暮从来就不是消沉的借口,只要是还有热血可以喷涌,那这一腔豪情就永不会湮灭。同样的,曹植笔下历久不衰的白马英雄的形象,笔者认为这未尝不是他对自己崇高理想念念不忘的深长回响。建安风骨的慷慨浩气淋漓尽致地在人们面前展开,个人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团体从社会中独立出来,人们眼前的不再是一团模糊,仅仅能看到这个社会的大体,而是清晰的结构,一笔一划勾勒出时代的弧度,锋芒与软弱都展露无遗。

第二层,是允许创新,鼓励后来者居上的精神。《论诗》中言及李杜诗篇,笔者理解为各种经典名篇,那些在文学史上的璀璨不灭的存在,那些具有标志性的诗篇作品。无疑,这些经典确是文学的半壁江山,后人需得拜读,背诵,记忆,从字字句句之中探得先人的精妙,采撷他们的灵感与光芒,以此才算入了门。然,才人代出,先人早已作古,后继者绵绵不绝,未尝不可与先贤匹敌。以现当代来说,人们常常会陷入崇古的桎梏,仿佛有岁月的加成,先贤是永远的丰碑,更是无法逾越的高峰。人们一边感叹古人如何智慧,一边又叹息后者不足媲美。读者们在固有的观念里盼望新变,自我矛盾实难破解。

再观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代有很多行为令人费解的人,有人是借酒装疯,有人是心灰意冷。那是个文化迸发的时代,是压抑的文化,是无法释放的文化,是痛苦与疯狂的文化,让人不免心生悲凉。政治与经济的混乱给了文化喘息的机会,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发声,有更多的空间提出质疑,更有机会挑战权威。有更多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在忧国忧民之外,还有田园诗的悠然与潇洒,在宏大壮阔的江山之内,底层人们的贫困与痛苦深重如此……人们很难界定绝对的黑与白,更看到了每一片壮阔背后的阴影,笔者想,这些,便是建安文士,陶渊明,刘勰,钟嵘等先人贤士所愿之像。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笔者认为,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既定认知去理解。创新重要,可一种包容接纳的心态,或许其重要性较之有过而无不及。

参考文献

[1]张中宇.“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现代汉诗的探索及其必然性[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1):60-63.

[2]崔胜利.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六朝文变观述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0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