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协同发展破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1-08-23 02:43王智怡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双循环一带一路

王智怡

摘要: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国内面临城乡二元格局发展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国际上也面临新的经济全球化挑战,转危为机的关键在于“双循环”战略。本文梳理了“双循环”战略的历史逻辑与发展背景,并探讨了将区域协同发展作为抓手,从挖掘内需潜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三个方面实现国内、国外“双循坏”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区域协同发展;双循环;一带一路

一、“双循环”战略的历史逻辑与背景

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以更开放的姿态促进改革,通过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重要历史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一直处于外部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中,国家通过限制城乡流动与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使得军事重工业快速发展,但遗留下许多城乡二元格局发展不平衡的弊端。[1]

在长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东南强西北弱”的空间构局,中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劣势严重制约了其在经济外循环的生产力提高。在“十四五时期”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一大关键即为对失衡和不可持续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收入分配、区域产业结构、城乡关系以及产业部门的再平衡。

在全球经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世界各国宏观经济呈现低增长、低通胀、高波动的经济特征。美国当局采取向“冷战”回摆的全球战略,挑起国际社会的撕裂倾向。在全球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旧产业工人等失落群体得到转移支付减少,民粹主义出现抬头趋势,进一步促进了逆全球化趋势,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被破坏,经济与贸易活动受到进一步冲击。

中国是世界唯一的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之中的全要素全产业链工业国,核心竞争力在于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然而从产业结构转型的角度看,我国关键创新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诸如精密仪器、芯片等高精尖领域同发达国家仍存在较高差距。尽管建设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到尖端科技的全产业链从单纯的经济角度来看是低效率的。

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变化,如何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实现破局?由于建国以来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沿海优先开放发展等诸多历史原因,中西部和北部地区经济略微落后。“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是落实双循环的一种解法,从社会发展公平的角度来说,这一政策亦有着非凡的人文关怀意义。

二、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角度落实“双循环”

(一)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挖掘内需潜力

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在于確立国内经济循环的主导地位,完善内需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供给需求的有效循环。目前中西部、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可以从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等领域入手,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发展战略中挖掘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与市场。原有的空间规划难以满足原有需求,应当进一步采用顶层设计,拓展诸如北部湾等中西部区域化大规模城市群。此外,应当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聚焦东西全面开放格局建设,挖掘区位资源优势,破解城乡间、区域之间存在的流通环节障碍,尽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让广大的中西部人民可以享受到安全、放心的消费市场,实现海、陆双向,东西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外循环反哺内循环的功能互相促进发展新格局。

(二)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重构与外部势力封锁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应着重强调本地化,通过政策因势利导,推动产业部门复杂化、全面化,通过产业部门的复杂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层次化发展,建立健全完整的产业链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高科技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将更多的产业链环节与终端留在或靠近本国市场,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力,从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多增长极、多支点的内陆城市经济带,通过产业链关联的方式使让中国东、中、西部资源与技术上的流动更加频繁。

(三)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以内循环为核心的“双循环”战略布局并不代表着以内循环完全替代外需,自给自足,将“三链”与外界完全脱钩,而是在不断完善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内需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发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核心增长引擎的优势。在全球疫情影响下,迫切需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腾飞,以创新技术与中国制造作为世界经济循环的催化剂,保持开放、包容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下,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可以发挥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投资潜力,承接东部制造业等产业的转移,形成诸多产业枢纽,盘活国内各区域的内循环。从外循环的角度来看,继续大力支持中部振兴、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带的经济循环,通过畅通的经济循环实现落后地区的经济腾飞[2]。“双循环”战略将与“一带一路”互相促进,“双循环”战略为“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推动,而“一带一路”实现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也为“双循环”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3]。在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低迷的外部局势下,以“区域协同发展”作为扩大开放的抓手,在振兴偏远地区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我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睦邻友好的地缘优势,以更自信的姿态实现“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振兴。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OL].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2020-10-17].

[2]宋维玉,李晓华.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教育与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1): 155-159.

[3]温灏.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对策思考[J].经济导刊,2020,(08):79-81.

猜你喜欢
双循环一带一路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依托工会优势,践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双循环”实训模式研究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