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日本观与浮世绘

2021-08-23 02:17徐梦婷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浮世绘周作人

徐梦婷

摘要:周作人与日本以及日本文化有着深切复杂的联系,他于1906年至1911年在日本留学的六年间里,接触到了很多日本文化,这些文化对周作人的思想观念、文学以及艺术方向的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浮世绘便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周作人;浮世绘;日本观

一、周作人与浮世绘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在日本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风俗画。周作人在1917年3月发表《日本之浮世绘》一文,第一次向中国介绍日本的浮世绘,包括浮世绘的产生、发展以及著名的浮世绘画师。在之后的三四十年代,依然可以在周作人的文章里看到他对浮世绘的介绍与评价。在这些文章里提到浮世绘时其中包含的感情、蕴含的意义也不同。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为起点,探讨周作人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不同时期对浮世绘不同的看法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二、周作人的思想变化

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周作人第一次接触到浮世绘是在一本叫做《此花》的杂志上,这本杂志主要内容是介绍浮世绘。谈起中国绘画,他认为“这大都是吉语的画,如五子登科之类,或是戏文,其描画风俗景色的绝少。这一点与浮世绘很不相同。我们可以说姑苏板是十竹斋的通俗化,但压根儿同是士大夫思想……。”[1]或者说“中国后来文人画占了势力,没法子写仕女了,近代任渭长的画算有点特色,实在也是承了陈老莲的大头短身子的怪相的遗传,只能讲气韵而没有艳美,普通绣像的画工之作又都是呆板的,比文人画只有差,因为他连气韵也没了。”[2] 就意图和内容而言,浮世绘描绘了都市的风俗和男女的姿态,表现出江户时代的世俗生活状态。

日本近代唯美主义作家永井荷风对周作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周作人十分欣赏永井荷风,在文章里多次提起永井先生并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斷引用永井荷风的话语,尤其是永井关于浮世绘的论述更是被周作人深深吸引。周作人曾引用了永井荷风对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隅田川两岸一览》这幅画内容的描述:“开卷第一出现的光景乃是高轮的天亮。孤寂地将斗篷裏身的马上旅人的后边,跟着戴了同样的笠的几个行人,互相前后地走过站着斟茶女郎的茶店门口……第二图里有戴头巾穿礼服的武士,市民,工头,带着小孩的妇女,穿花衫的姑娘,挑担的仆夫,都趁在一只渡船里,两个舟子腰间挂着大烟管袋,立在船的头尾用竹篙刺船,这就是佃之渡。”[3]永井荷风的这段描写将文化初期的江户风俗和气氛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纸上,就连中国社会里的存在的姑苏版画也难以相比,姑苏版画很少描绘习俗和风景,所以它的意图与浮世绘非常不同。

中国士大夫自古就有一种浓厚的中华文化优越感。直到近代甲午战争的失败,才迫使中国朝野开始睁眼关注日本,但是大部分人骨子里依然是中华尊大思想。浮世绘中素朴的风景、凡人的喜悲正和中国一些绘画中的士大夫功名思想形成对比,批评中国存在的士大夫思想。

五四以来,周作人作为一个社会改造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发展。但随着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极度失望,逐渐放弃了对社会改造的理想。在1928年以后民族主义思想开始沉寂,他基本不再写文章发表对中日关系及中日社会文化的对比。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才从重新开始了对日本及日本文化的研究。

2.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

当时的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简单移植,中国人去日本的目的,或是追寻在中国已经消失而在日本仍然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是把日本看作世界文化的窗口。这实质上是对日本人民和文化的漠视,而且还没有走出 “中国中心主义 ”的阴影。基于他在日本学习时的所闻所感,周作人深深意识到需要纠正当时中国人对日本文化的这种根深蒂固看法。

周作人于1936年在《谈日本文化书之二》中提到:“假如要找出这民族的代表来问问他们的悲欢苦乐,则还该到小胡同大杂院去找,浮世绘工亦是其一。我的意思是,我们要研究,理解,或谈日本的文化,其目的不外是想去找出日本民族代表的贤哲来……。”[4]之后,在1942年《日本之再认识》中:“在东亚民族间多是大同小异,从这里着眼看去,便自然不但容易理解,也觉得很有意义了。在十七八年前我曾说过,中国在他独特的地位上特别有了解日本的必要与可能,就是这种思想......。”[5]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周作人以日本浮世绘为例,号召中国学者重新认识日本的文化。

此后,1944年在《浮世绘》一文中提到:“画面很是富丽,色泽也很艳美,可是这里边常有一抹暗影,或者可以说是东洋色,读中国的艺与文以至于道也总有此感,在这画上自然也更明嘹。.......我们因为是外国人,感想未必完全与永井氏相同,但一样有的是东洋人的悲哀,所以于当作风俗画看之外,也常引起怅然之感......。”[6]在这里,浮世绘也传达了一种冥冥中忧郁的悲哀,这是“东洋”所共有的,这是生活在一个专制时代一个凡人的的悲哀。简而言之,浮世绘中所体现的“东洋人的悲哀”在周作人这里成为他以自己的人学思想关照东亚文明的审美感知结果。

三、结语

周作人对浮世绘的感情变化集中体现在他三四十年代所写的文章里,浮世绘虽是具有美术意义,但周作人在探讨浮世绘时对于它的美术意义的关注只占一小部分,对浮世绘的关注更多在于浮世绘里的世俗人情。前期通过中日两国的绘画内容与风格的对比,批判了当时中国国内盛行的士大夫思想。后期受国内形势的影响,周作人将眼光放在了既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又有独特新颖的日本文化上去,在艺术中寻找自己的感情寄托。浮世绘等日本艺术文化里包含的民俗文化让周作人十分感兴趣,同时为周作人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赵京华.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89.

[2]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日本管窥[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3]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4]周作人.苦竹杂记[C].石家庄: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作人.日本与中国[A]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3.

[6]徐从辉.“东洋人的悲哀”:周作人与浮世绘[J].文学评论,2012

[7]刘婉明.从“竹内周作人”到“竹内鲁迅”——周作人与北京留学时代的竹内好[J].文艺理论研究,2021

猜你喜欢
浮世绘周作人
浮世绘
不说穿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周作人的后半生
鲁迅与周作人
月月浮世绘
文章老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