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的胜利密码: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

2021-08-24 05:54刘芳源
党员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子弟兵敌后八路军

刘芳源

1949年10月1日,刚刚参加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戎冠秀,又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毛主席与广大支前模范亲切握手。当走到她面前时,毛主席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既激动又紧张的戎冠秀用家乡话回答:“我叫戎冠秀。”毛主席听后笑呵呵地说:“哦,这个名字,我记得。”

这位被人称为“子弟兵的母亲”的大娘,就来自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敌后的“模范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到敌后去:尖刀插向敌人心脏

1937年10月,家住五台山平山县下盘松村的戎冠秀,发现村里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和破旧的草鞋,靠着小米加步枪、自制手榴弹,与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拼死战斗。这支队伍叫八路军。

八路军的到来并非偶然。

五台山,五峰耸立、千嶂环护,东接冀东、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3000余人,在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这支队伍很快就以阜平、五台为中心,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正是八路军挺进冀东进行敌后抗战的最有力行动。从那时起,它就如一把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

戎冠秀(中)与战士们合影

八路军的到来,为戎冠秀的苦难带来一丝曙光。40多岁的她出身贫寒,早年受尽地主欺压,3岁的儿子被活活饿死。后来又来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一次,看到英勇的八路军不仅一次次击退日军进攻,还在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纪律严明、发展生产,戎冠秀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出路。”戎冠秀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很快被发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没过多久,她又被选任为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主任。推动妇女解放、宣传救国思想、组织抵抗侵略……戎冠秀带领根据地的妇女同胞们用生命支援着给她们带来希望的队伍。

此时的八路军在群山峻岭之间,采取“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游击战术,不断消耗着敌人的有生力量。

军民鱼水情深:打一场人民战争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前仆后继、英勇杀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队伍不断壮大。到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共辖70余县,百姓1200万人,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

抗日根据地的壮大与发展,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恐慌。日军不断进行残酷的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1941年至1943年间,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连续发动多次惨绝人寰的大扫荡。

在艰苦的岁月里,戎冠秀不忘动员妇女支援前线、救护伤员。“奶奶说,家里再困难,也要准备一点小米、挂面、鸡蛋和香油,留给伤病员吃。”戎冠秀的孙女李秀玲从小听奶奶讲述当时的故事,“咱們伤兵同志,要是早送到医院里‘修理修理,会好得快,要送得慢点,就会牺牲,这可要大家负起责任咧!”

温开水清洗创伤、中草药敷伤口、给伤员喂饭……在戎冠秀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恢复健康、重返前线。临别前,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戎妈妈”。

经过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奋战,到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冀中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建立,冀东区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的大片新区。

戎冠秀(左一)照顾伤员。石少华/摄

戎冠秀与战士们合影

至1944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实行攻势作战4400余次,毙伤敌人2.29万余人,拔除敌据点、碉堡1600多个,扩大了北岳区,巩固了平北与平西区,恢复了冀中区。

1938年9月,延安。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上,毛泽东将晋察冀称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

“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1940年春,民主人士李公朴到晋察冀考察后,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这样写道。

为有效抵抗侵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战救国之中。

渐渐地,根据地的军队出现一个特质:这个村里有战士的父母,那个部队里有村民的子弟。当时,根据地军民踊跃参军,曾在数月之内兵力就由最初的3000余人扩充到数万人。

“平山团”、“灵寿营”、“阜平营”、“曲阳营”……那时,经常出现同一地方村民集体参军的情况,于是,干脆把新组建的部队番号用地名来代替。

1939年5月,“平山团”在上下细腰涧战役中取得巨大胜利。聂荣臻司令颁发嘉奖令,称平山团“是太行山上的铁的子弟兵”,号召边区青壮年广泛参加、充实边区的抗日队伍,做个顶天立地光荣的民族英雄。

这是“子弟兵”第一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从此,这三个字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称呼。

啥是“子弟兵”?戎冠秀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子弟兵是咱们边区老百姓的,咱们离了子弟兵,鬼子就会把咱们全杀光,民主生活没有了,我们就会当亡国奴了。”

“我管保我的孩子们,大一个走一个!”村里选青壮年报名入伍时,戎冠秀马上给两个已成年的儿子报了名。“子弟兵是谁的?咱们可要好好瞭清!瞭清了就应该动员自己家里人参加子弟兵!”除了送自己的孩子当兵,戎冠秀还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

1943年冬,日军从三面围攻下盘松村一带,戎冠秀把乡亲们转移好后,突然在山梁上发现一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

为就近隐藏战士,戎冠秀只好半背半拖,将战士拽到一个石洞前。洞口有一块很大的岩石,受伤的战士根本爬不上去。此时枪声在不远处响起,情况十分危急。

“同志,快上!”戎冠秀让战士踩着她的肩膀,她用双手托住战士双脚,将他送入石洞……

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召开的群英大会上,戎冠秀讲述着这段难忘的经历,台下一位战士猛然站了起来——他就是戎冠秀救助的那个战士邓仕均。

在这次会议上,邓仕均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戎冠秀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称号。

“他们都是有大功的啊!我算个甚哩!”在戎冠秀心中,她为子弟兵做的事微不足道,而子弟兵对百姓的恩情却重如泰山。

“勇敢地行列,勇敢地行进!庄严的阵容,铁的子弟兵。震撼着山岗,震撼着平原。斗争的精神一直挺向前!”如今,“人民子弟兵”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响彻中华大地。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

猜你喜欢
子弟兵敌后八路军
人民子弟兵
我是你的子弟兵
爱心献给子弟兵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