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珐琅技法在首饰设计教学中的启发

2021-08-25 09:15施蕙雨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珐琅首饰技法

施蕙雨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在首饰设计课程体系中,基本可以分为工艺和创作两大部分。珐琅工艺属于工艺课程体系里的一门课程,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际对学生的创作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一些技法的教学中,不只是方式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法的应用去培养塑造学生的创意思维。

一、珐琅艺术的发展背景

珐琅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工艺材料。从距今大概三千年的塞浦路斯墓穴中就有发现最早的掐丝珐琅戒指。这些珐琅首饰普遍都体积偏小,还有宝石类和类似珐琅的材料——玻璃质材料同时在使用。中世纪珐琅在欧洲发展到鼎盛,12世纪法国的中部城市利摩日是珐琅艺术家们的活动中心,作品主要是围绕宗教功能服务。到16、17世纪珐琅工艺的应用更广了,表现形式越来越精致、复杂。17世纪中期以后,珐琅作为工艺材料不再受到追捧,这期间珐琅作品的创作大量减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以珐琅为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和教育家。珐琅艺术开始从陶瓷艺术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美国的金工艺术家、教育家、作家Oppi Untracht和英国的珐琅艺术家Alexander Fisher分别在Enameling On Metal,The Art Of Enameling on Metal两本书中详细编写了珐琅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的应用潜力,Alexander Fisher编著的The Art Of Enameling on Metal谈道珐琅艺术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各种技法的探索。

相对于国外珐琅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珐琅带有着非常强烈的工艺色彩,有着规范的形制模式,从造型到图案到色彩,都延续了“景泰蓝”的传统。这种铜胎掐丝珐琅目前仍然是国内珐琅器制作的主要方式。显然,在现代首饰设计教学中仅仅只有掐丝珐琅工艺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

二、现代珐琅艺术中技法的更新和实验的精神

1.技法的更新

工艺和技法,笔者在教学中更愿意使用技法去解析珐琅的制作方式。技法是对工艺的解构,工艺是一系列技法的组合,有着较为严格的步骤和程序。现代珐琅艺术技法包括了筛粉、刻画、铅笔画、堆叠、转印、窑变、欠烧等等。这些技法大多数都是在基于传统的基础上做了改良简化,或是从工艺中剥离出来的一个环节,或者是放大一种工艺的一个步骤,或者反向思考一种工艺来进行的创新和应用。这样使得我们的教学更轻松更活泼也具有挑战。

传统胎掐丝珐琅器的工艺简化。从胎底来分就有铜胎(或银胎)掐丝珐琅器、金属錾胎珐琅器、铜胎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等等。不同的胎底有着不同的制作步骤,在本科首饰设计专业的教学里显然不能设置过多的时间在研究一门工艺上。因此,在教学中会集中在铜、银两种胎底的珐琅首饰制作。传统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有着接近20个步骤,从设计图稿到胎底制作,到掐丝、焊接,再到点蓝、烧蓝,最后打磨、表面处理。“现代掐丝珐琅利用珐琅料(一般用白色不透明料或无色透明料)来代替焊药做焊接剂,把金属丝熔接在珐琅胎底上。这种技法既省时又容易操作,也避免了经过焊烧产生氧化物需要酸洗金属表面的问题。也让学生认识到珐琅这种材料也是一种很好的黏合剂”。

材料的变化是技法更新的重要因素。例如绘画用的“绘图蜡笔”,利用笔中的金属元素,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将金属元素留在珐琅表面,因此在创作中可以将善于绘画的学生特长展示出来。此外,还有“冷珐琅”材料的出现,使得创作者不需要高温烧制就能得到类似于传统珐琅光亮鲜艳的视觉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合材料出现在珐琅的创作中,一切耐高温的材料都可以在烧制珐琅的过程中尝试使用,实现了材料的解放。

2.实验的精神

实验不仅仅是专业创作中的实验,也是教学方法的实验。它是建立在材料上的,传承和挑战传统的创作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能激发创作的热情。实验也推动着材料的革新以及技法的拓展,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知道材料的潜力和可行性,技法就更是如此。在传统掐丝珐琅之中,点蓝以后需要晾干珐琅料里的水分才能放进窑炉烧制,但在现代珐琅技法里,我们可以尝试将带有水分的珐琅料高温烧制,烧制的过程中,水遇热膨胀带动珐琅料崩裂、跳跃到其他地方,这样反复实验,得到了漂亮的有机形态的肌理。

三、如何将现代珐琅技法应用于首饰设计中

在首饰教学中,学生往往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应该先确定使用何种工艺或技法再考虑主题,还是先确定主题再针对主题选择合适的表现技法。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一种技法感兴趣,因此产生了针对技法而进行创作的灵感。另一部分学生是明确了主题,而针对主题去思考表现的方式。实际上这两种思维方式不管哪种都没有错。在首饰设计本科教学中会有多门工艺的课程以及一些创作训练思维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点非常不同,以往我们可能会强调主题式创作,但是由一门工艺技法而产生持续的研究并且延续到毕业设计,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表现形式和主题的传达要契合。表现形式包括了材料语言的表达、技法的表现、呈现展示的方式等等,要综合去考量。只有当选择的材料技法和主题相吻合,才能极大发挥出创作的意图。

案例一:首饰胸针《坚强》的设计创作。《坚强》的作者姚雪儿在之前的课程里有涉及以建筑的造型完成的首饰作业。因此在教学指导中建议结合建党百年的背景,确定以主题创作的形式进行材料和技法的选取。造型从建党百年来不同时期的不同地点里提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从一系列墙体外观的肌理、色彩、符号来展现百年来取得的成果,唤醒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作者取得了学院优秀奖。这件作品的优势就在于材料技法的应用与主题非常契合。利用珐琅欠烧技法来制作粗糙哑光的质地展现革命时期的艰辛(图1),利用全烧的技法来制作光滑明亮的质地展现现代化生活。将珐琅烧制的不同状态融合在作品故事里,把珐琅语言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1 《坚墙》姚雪儿学生作品

运用要“巧”。珐琅可以是支撑主体造型的关键因素,也可以是一件首饰的表面装饰材料,是局部的点缀。

案例二:首饰《竹取物语》的设计创作。《竹取物语》的作者周彦廷对现代珐琅技法非常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确定作品是珐琅首饰。传统珐琅金属胎底一般是在金属片上烧制,现代珐琅技法里不局限于金属片,还可以使用金属丝、金属管、金属网等金属材料。金属网和竹编相似,也是一种编织形式,因此建议学生从竹编器物入手,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表现形式。在实验的过程中将竹编方法和珐琅筛粉技法结合,筛粉烧出光亮度较高的表面,竹编做作旧处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视觉对比的效果,珐琅的变化的色彩和做旧金属之间相互映衬,使作品更耐看更有细节。这件作品突出了材料的特征,对于金属表面的装饰珐琅有着独特的优势,综合来看是比较巧的设计(图2)。

突破平面思维,材料帮助三维空间塑型。珐琅不仅是金属表面的装饰材料,还可以是作品维持形态的重要因素。

图2 《竹取物语》周彦廷学生作品

案例三:首饰《结》的设计创作。这是一件研究生选修课作业。《结》的主体用不锈钢网进行初步造型,然后用筛粉的技法,将珐琅粉料均匀筛到网上进行烧制。烧制前不锈钢网是不稳定的容易变形的状态,烧制完珐琅以后,不锈钢网变得非常坚固,且获得了漂亮的色彩。这样的作品不同于以往我们看到的珐琅作品,通过保留金属丝网胎底的特征获得了丰富的肌理和色彩变化。

图3 《结》江丽俐学生作品

这三个教学案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都不同,但是他们的结果是相似的,都是在让技法配合创作,在满足主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材料的特长。

四、结语

对工艺的简单复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几种技法,而是通过这些技法的传授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和高度。在技法的实验过程中认识材料和工艺的语言,丰富并提高学生的创作手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启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创作点为主,利用珐琅材料丰富多变的艺术语言,尝试新的造型手段和装饰手法,将“实验”和“创新”始终贯穿教学之中,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结合现当下时代语境,尤其是结合思政进课堂的背景,把设计导向更接地气,让我们的艺术创作再多一些正向的积极地思考。

猜你喜欢
珐琅首饰技法
手绘技法表现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作品一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首饰的数量
秀秀台
珐琅器之画珐琅
新首饰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