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的多种途径

2021-08-25 07:37张婷婷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句时光文本

张婷婷

真正的文本阅读,不仅需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需要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因此,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的经典语段,相机捕捉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感受,体会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渗透的情感,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笔者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匆匆》为例,谈谈自己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

一、体悟语言形式,在对话中体会作者情感

著名诗人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有着基本的认知规律,先从内容入手,然后体悟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含义,最后从形式的角度洞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关注作者怎样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不仅需要学生理解语句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紧扣文本的语言形式,借此与作者形成更深入的对话,体悟其中的内在情感。

以课文的开篇为例,作者先以一组排比的句式呈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如果仅仅是从内容来解读,这样的语句不太值得六年级学生揣摩与借鉴,因此教师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含义的理解上,让学生感受作者其实是想借助“燕子去而再来”“杨柳枯而再青”“桃花谢而再开”的现象,展现时光永远都不会完全消逝之意。教学至此,很多教师认为可以结束教学了。其实,真正的情感往往只有深入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中才能被真正体悟到。为此,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语段中所罗列的“燕子”“杨柳”和“桃花”等事物,得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共性:不仅能够代表季节,还有表示时间的作用,还是大自然中循环轮回的相关事物。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紧扣作者表达的方式,以连续的“(     ),有再(      )的时候”展开对话,让学生将万事万物能够循环再生的特点与时光匆匆流逝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形成对比,理解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无奈。

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关注自然界中的燕子、杨柳和桃花,在脑海中浮现“去后再来”“枯后再青”“谢后再开”的画面,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与作者进行了深入对话,体会作者蕴含在文本语句形式中的情感。

二、联系实际生活,在融合中体会作者情感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随心所欲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真实感受而形成的。因此,在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作者情感时,教師可以创设方法将文本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强化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融通,在紧密联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时光匆匆流逝,看不见,摸不着,究竟该怎么表达呢?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作者的创意非常值得借鉴,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借助“洗手”“吃饭”“默默”“天黑时”等不同的情况以及统一而反复的句式,展现了时光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经意间匆匆而过。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就语言而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局限在固定的层面上,无法真正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对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入手,紧扣文本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深有感触:自己早晨没有及时起床,时间过得飞快,洗脸、刷牙、吃早饭,貌似挺快,但还是会迟到。还有的学生说:“专心做一件事情时,没有太在意,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如果教学只从现有的文本语言入手,学生的理解必然是受限的,所得出的感受也是相对有限的。学生只有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形成了独特的体验,才能体会文本字里行间所承载的价值,从而走进文本内在的情感意蕴之中。

三、感知修辞手法,在揣摩中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很多,无论是遴选素材,还是谋篇布局,亦或者是遣词造句,都会依照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进行选择,从而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巧妙的方法融入文章。因此,教师就可以紧扣文中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在洞察其表达效果的同时,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联系起来。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所描写的是时光流逝以及自己的惋惜、无奈之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多样化的,如反复、排比等。但不管是哪种修辞手法,教学时教师都需要把握一种原则,即在辨析表达效果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感。课文第4自然段中就有这样的语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时光匆匆而过,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动作,怎样才能让学生随着文字而真正读懂时光流逝之感呢?作者将其比喻成轻烟与薄雾,并运用“被微风吹散”“被初阳蒸融”等语言,将时光易逝的特点鲜活地表达了出来。在学生感受了语言表达的特点之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时光比喻成“轻烟”和“薄雾”呢?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他们认为这两个事物都容易挥散,与时光易逝的特点非常接近。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深入研读“被微风吹散”“被初阳蒸融”这两句,感受作者的无奈和惋惜之情,从而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理解语句,而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深入辨析比喻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从而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内心,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四、借助关键词语,在共鸣中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除了运用修辞手法之外,还会在一些关键之处,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盘托出。为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渠道,紧扣语句的关键信息,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从而揣摩文本语句中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如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以及第5自然段,就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典型代表:“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很显然,这三句话都是非常鲜明的反问句,借助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但还毫无作为的不甘。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段中的关键词语,如“赤裸裸来到”“赤裸裸地回去”“白白走这一遭”“一去不复返”等,想象作者内心想要利用时间做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有成绩的事情。此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用这样的语句,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朱自清,接受老师的采访,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于是,很多学生形成情感共鸣,纷纷从这两句话入手,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虽然身外之物我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白白地走一回。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珍惜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大的成就与贡献。

笔者认为较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先借助关键词语,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形成情感上的共鸣,随后运用角色转换和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不仅需要关注文本,还要激活原始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入到文本中去进行体验,从而将单元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语句时光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休闲时光
漫时光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