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资料袋”的使用妙招

2021-08-25 06:40王德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笔名法布尔冰心

王德虎

统编本教材中部分精读课文后面设有一个“资料袋”小栏目,它“占地”面积不大,每册书中的数量也不是很多,很容易被忽视。但是统观教材中所有“资料袋”的内容,可以发现里面“装”的都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历史典故、补充材料等,呈现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文字,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图文结合。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当然不能对这些内容熟视无睹,要巧妙使用这些“资料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效,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收获。

妙招一:成为学习课文的引子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就要首先将最初的两三分钟讲出精彩。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引入课后“资料袋”,就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供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就能够快速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肥皂泡》(三年级下册)的课后“资料袋”是该篇课文的作者冰心的资料。冰心是谢婉莹的笔名,上课的时候教师先以笔名为话题导入谈话:“你认识哪些作家呢?许多作家都有笔名,那你知道哪些作家的笔名?你还知道他们写过哪些作品吗?”在学生兴致勃勃说出自己知道的作家笔名后,教师小結:“是的,这些笔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着作家们的内心向往。”然后引出本文的话题:“谁知道冰心笔名的来历?”可能有很多学生都答不上来,教师出示“资料袋”,介绍冰心笔名的由来,以及她用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如果学生对《繁星》中的诗句印象深刻的话,还可以指名背一背,激发学生对冰心的亲近感。然后让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这一课首页下面的最后一行字,知道本节课所学课文的作者就是冰心。她写了什么内容呢?写得精彩吗?学生都很想知道,于是就急切地把目光投入课文之中去了。

“资料袋”中的资料类型众多,巧妙地利用它们的特点,把适合作为学习课文引子的资料用足用好,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妙招二:唤起阅读课文的期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阅读期待是一种想要迫切求知的心理感觉,也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大动力。面对一篇新课文,适当利用课后的“资料袋”,激励起学生迫切体验的心理,有利于他们去深入探究学习。

《大青树下的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课后“资料袋”为学生呈现了四幅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图画:傣族小伙子正在跳欢乐的象脚鼓舞,景颇族盛装的女子上衣镶着许多大银泡,阿昌族女子的青布包头上插着鲜花,德昂族男女服饰上的胸襟条纹醒目而别致。教师出示这四幅图以后,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活动和服饰特点猜一猜、说一说:这是哪个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师生共同说说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点燃起学生学习热情的火花以后,教师介绍这四个少数民族都是在我国的云南省,师生一起想象:当许多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的孩子身着各自的民族服饰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样,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就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都带着好奇心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资料袋”的内容,巧妙带领学生以境入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出他们的阅读期待,那么学生就会在充满新奇感的情绪中,对课文产生出“我要读”的欲望。

妙招三:活跃课堂学习的气氛

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如果一成不变,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要不断地给学生补充新鲜的“血液”,让沉闷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利用课后“资料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生发出更多的学习动力。

《蜜蜂》(三年级下册)一文描写了作者对蜜蜂的仔细观察和实验,法布尔就像一位有爱心的长者在娓娓叙述他的实验故事,把他做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写得轻松而有趣又真实。课文只是讲述了法布尔观察的一种昆虫,他还观察了其他很多昆虫,所以在教学课文以后,教师出示“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昆虫记》这本书,并摘录一段有关蟋蟀住宅的片段读给学生听。听了补充的资料,学生对蟋蟀的勤劳以及住宅特点、修筑经过大为惊讶,更是对法布尔的用心观察敬佩不已。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资料袋”中法布尔所说的话,引导学生读一读,思考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其中“没完没了”的深刻含义,感受他对科学现象的迷恋与执着精神。

课堂上利用“资料袋”补充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资料袋”中延伸的知识产生了探究的心理,因此萌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课后学生都争相去阅读“资料袋”中提及的这本书。

妙招四: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涉及的材料,那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课后“资料袋”就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学习资源,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因素。

《观潮》(四年级上册)描写的是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记叙了作者耳闻目睹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有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不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要比其他地方的更为壮观呢?”课文中并没有介绍,但是课后“资料袋”却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钱塘江秋潮的成因。因此教师就适时用多媒体出示“资料袋”中的地图让学生观察,了解钱塘江的地理位置以及杭州湾的特殊地形。从地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杭州湾就像一个大喇叭,呈现出外宽内窄的形状,再从“资料袋”的文字上可以知道东面的杭州湾口有一百千米宽,而到了西面的盐官镇那里只有三千米宽了,江面越来越窄才会导致“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的壮观景象。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以后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描写钱塘江大潮波翻浪涌的句子,学生就更有体会了。

科学利用课后“资料袋”,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及时得到释疑解惑,可以看到“资料袋”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加通畅。

妙招五:延伸课文内容的广度

有些“资料袋”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利用这些资料袋的特点,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介绍伯牙和锺子期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离的故事,文章比较简短,但是关于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版本很多,课后“资料袋”中也介绍了一部分。在教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后“资料袋”,让学生了解到“知音”“高山流水”这两个词正是从《伯牙鼓琴》的传说中而来,再让学生读一读历代诗人根据这个传说所写的诗句,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道理。仿照“资料袋”的制作思路,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去搜集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关于友情的诗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作为课文内容的延伸,如果学生有感而发,还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悟,使自己的阅读面变得更加宽广,阅读的感受变得更加深刻。

课后“资料袋”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了启示:自己也可以做“资料袋”。很多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阅资料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搜集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将其摘抄上并用便利贴粘在书中,成为自创的“资料袋”,让书本变“厚”。

仔细研究课后“资料袋”的作用,许多教师都感到它不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还是课文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结合这些资料的特点并进行合理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它们,让课后“资料袋”成为阅读的有效板块,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笔名法布尔冰心
冰雪凝月
法布尔
“笔名”发表在班级作文报中的实施和“玩”法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寄小读者》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蝉壳
读《“怪人”法布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