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立体多元教学模式探讨

2021-08-26 08:41陈敏黄敏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法核心

陈敏 黄敏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4)

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和终生发展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发展高职护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高职护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护理专业教师对高职护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认识,重视度不足,没有清晰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没有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引领作用等问题。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护理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护理职业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护理职业角度出发,探讨高职护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发展高职护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旨在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一、高职护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剖析

林崇德教授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3个维度,涉及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6个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所发展的核心素养应具有不一样的内涵。在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视角和职业现实需求视角出发,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身职业发展相一致的核心素养。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德国提出职业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包括三个层面,主要是专业能力(基础的技术技能知识能力)、方法能力(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组织与责任意识能力),并且核心素养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演变和逐步细化[1]。

高职护生是未来健康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救死扶伤”“守护健康”的责任和使命,她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及卫生医疗体系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可见,高职护生核心素养,其内涵既要有作为“社会人”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和交流合作能力等共性素养,又应具备护理“职业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等职业素养,以及个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和健康生活等发展素养(见图1)。由此,在护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凸显职业性和社会性,不应仅局限于单一的护理职业领域,而应涵盖跨学科或者跨职业领域的内在关键素养,才能确保学生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护生未来从事护理职业必备的能力,因此,它们属于专任教师在护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发展的高职护生核心素养。

图1 高职护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框架

二、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护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一)着力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主动地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达到掌握知识、实现自我学习目标的能力,是个体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备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职护生未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以及职场应对所必备的能力。

目前,已有许多护理职业教育者对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刘萍[2]、白建明[3]、孙丽[4]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分别证实了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和研讨式(Seminar)教学法对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提升作用。张莹莹等[5]利用微信平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证实其教学法可提高护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习合作等自主学习能力。李佯等[6]探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认为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满意度。尹宁等[7]比较了概念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BL)、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效果,认为它们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尤以翻转课堂教学法最佳。

(二)着力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景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地分析、推理,并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是高职护生未来在临床工作中评估病情变化、做出临床决策、确保患者安全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郭盛丽等[8]对评判性思维培养方法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认为概念图教学法、CBL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均对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其中,CBL教学法更针对培养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PBL教学法则对护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实践创新、合作和沟通等多种能力均有较好的提升效果。张志刚等[9]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了PBL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循证教学法、CBL教学法、反思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其结果证实以上7种教学模式均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其中以PBL教学法为最佳。在近期的教学改革研究中,贾彦彦等[10]证实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Seminar教学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

(三)着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是指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职护生作为未来的健康服务者,需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断创新思维、方法和技能,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便捷化、人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因此,创新能力是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属于高职护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杭国英等[11]认为,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创新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李佯等[6]提出PBL教学法可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陈丽芳等[12]采用“MOOC+SPOC+课堂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着力培养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是指个人与他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与他人协调和协作处理事务的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其中,沟通交流能力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有效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在工作当中,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有效的合作,则可以使团队内成员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工作效益最大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大部分的时间要用于与他人沟通,既包括与患者或家属进行病情评估、病情告知与协商和护理实施的沟通,也包括与医生、药师、技师、检查等科室人员的交流协作等。可见,与人沟通是护士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护士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决定护患关系、护理质量、患者安全与患者满意度。因此,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是高职护生未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职护生所必需发展的重要核心素养。

付宪秋等[13]针对儿科实习护生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丁玲[14]对PBL、TBL和CBL教学法进行探讨,认为三种教学模式均具有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其中,TBL教学法更凸显沟通交流与团队协助的能力培养,CBL教学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PBL教学法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立体多元教学模式构建

(一)以信息化技术作为培养高职护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化技术可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了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的无缝对接,提升了教学效果,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辅助手段[15]。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线上教学平台,以实现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反转。课前,学生能通过观看线上教学视频、课件等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完成知识的运用和内化。该教学法解除了对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限制,使教师的能力与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评判性思维等多种能力得到提升,备受职业教育者们的关注。

在护理专业教育研究中常运用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目的在于提高护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运用,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等。这些教学法均因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有力支撑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线上线下联动,得以更便捷有效地实现。由此,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信息化技术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作为培养高职护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

教师顶层设计,将核心素养和专业知识融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让学生在职业活动情境中,通过脑、手、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协作的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这种行为导向教学法被广泛用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以培养职业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

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均属于行为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运用典型案例,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分析问题,并进行研讨和决策。情景模拟教学法则是将职业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情境角色,模拟职业活动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职业情境中获取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作为项目教学方案,并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解决的方法,最终得出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这三种教学法均突显操作性、职业情境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可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接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均可用于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护生的核心素养,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是其重要的教学策略。

根据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特点及护理工作过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理实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课程融合、思政元素渗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有望实现护理专业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的综合培养目标(见图2)。

图2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立体多元化教学模式框架

结 语

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发展高职护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不少护理职业教育者针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

护理专业课程是针对临床各种疾病进行评估、诊断、制定并实施整体化个性化护理的专业课,涵盖了大量的医学基础理论、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护生的核心素养,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互补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适时采用翻转课堂,构建立体多元的新型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均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来完成,同时也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护理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各种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结合课程内容、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恰当地选择、融合或改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学法核心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