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上的“小草大事业”

2021-08-26 02:47郭旭生
中国畜牧业 2021年13期
关键词:陇中定西市草畜

文│郭旭生

甘肃省陇中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以“苦甲天下”“十年九旱”闻名的“三西”地区。自明清以来,陇中地区持久的农业垦殖,导致森林破坏、草原消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这片土地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的衰败之途。鉴于整个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的现状及所属自然气候条件,发展草产业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必然选择。

一、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治理和发展草畜产业的政策惠及黄土高原丘陵地区,至此陇中大地先后掀起了三次种草的高潮,而草产业的发展也随之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考察甘肃省时指出,甘肃省发展农业生产要改变“以粮为纲”的做法,把眼光从现有耕地上转向山水田林的全面开发治理。要“反弹琵琶”,念好“草木经”,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之路,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战略任务。1986年,胡耀邦同志在定西考察时又提出,“旱塬斗天,草木当先,百折不挠,造福万年”。在当时国家领导的关怀和指引下,陇中地区开启了大力发展种草种树,改善生态环境和民生的壮举,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到2000年左右,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在西部地区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项工程实施后,紫花苜蓿的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种草使陇中地区紫花苜蓿得到了空前发展,种植面积达245万亩。

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促进草畜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使得陇中地区草产业发展再次遇到了发展机遇,草产业发展至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1年,国家实施典型性的草原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使得陇中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恢复。2012年,国家启动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计划”,开启了陇中地区现代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苜蓿草种植局面。2015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甘肃省被列入粮草兼顾型试点省,由耕地农业向“粮兼草”新型农业结构转型。2016年,陇中安定区被列为草牧业发展试点县,草牧业发展再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至此,陇中地区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迈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力争荒山变宝地,“点草成金”富农民

21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退耕还林(草)的重大决策之后,紫花苜蓿在陇中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达245万亩。过去十几年来,大面积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及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应。

2012年,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饲草加工利用研究团队负责人郭旭生教授在定西市实地考察发现,大面积的紫花苜蓿未能有效利用,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被称为牧草之王的苜蓿是高蛋白优质牧草,如何高效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研究团队经过考察研究,提出了“通过发展商品化青贮饲料以有效利用陇中地区大面积紫花苜蓿的草产业发展模式”,并在2012年通过指导和技术支撑当地一家生产干草粉的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开始建厂。2013年,第一条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生产线在定西市安定区建立,并开始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生产,开启了陇中地区现代草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定西市6县1区共建设商品化青贮饲料加工企业20家左右,正常年景可生产加工各类青贮饲料100万吨左右,销售额达6亿元左右,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效带动了农民的增收和脱贫致富。将传统农作物玉米收割加工成青贮饲料,与生产籽粒玉米相比,农民每亩地可多收入200~300元,既节省劳动力,又解决秸秆资源的利用问题。

自2012年以来,该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致力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牧草产业发展工作,不仅为定西市牧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而且投入大量时间到各个青贮饲料生产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工作,从技术环节确保优质青贮发酵饲料的生产。鉴于草产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扶贫攻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015年,定西市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定西市草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郭旭生教授被选为定西市牧草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并被定西市政府聘为草畜产业高级咨询专家,标志着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在推动定西市牧草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2015年,定西市政府确定了草畜产业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

三、“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变

通过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草产业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陇中地区通过发展草畜产业实现了两个转变。从产业发展方面来讲,有效推动了传统“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的转变,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经济发展模式来讲,有效推动了以耕地农业为基础的“淀粉经济”向以草畜产业为基础的“蛋白经济”转变,实现了产业的提质增效。

据定西市统计,2016年全市草牧业产值达120亿元,农民人均产业收入1700元。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32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5万亩,订单种植全株饲用玉米55万亩,年产饲草总量800万吨,商品化饲草加工能力达150万吨。目前,定西市已形成北部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以紫花苜蓿、全株玉米、燕麦草和饲用高粱等为主的商品青贮饲草产品,以及南部高寒阴湿区以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为主的高端商品草草产品,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型奶牛养殖场。草产业呈现了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态势。2017年9月1日,定西市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定西市《中国西部草都建设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市草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草牧业提供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到2030年,以上两个比重均达到二分之一。2020年,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到500万亩,正常年景下,年产鲜草量达到1000万吨。到2030年,全市草地农业面积达到1000万亩,加工销售饲草1000万吨,改良保护天然草原1000万亩,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000万个羊单位,形成草畜草原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把定西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草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中国西部草都”。

因此,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而且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重效应。草产业现已成为陇中地区“生态型”和“民生型”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小草大事业”将在以定西市为典型代表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这片黄土地上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陇中定西市草畜
亢蕾作品精选
亢蕾作品精选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情况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政府助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河南省优质草畜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陇中民间剪纸艺术及保护策略
不同氯化钾施用量对陇中地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04~2013年定西市马铃薯生产状况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