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驱动河西走廊苜蓿草生产质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2021-08-26 02:47师尚礼
中国畜牧业 2021年13期
关键词:金昌市苜蓿草河西走廊

文│师尚礼

近年来,国内奶牛养殖水平大幅提升,牧场硬件水平已经赶超欧美国家,对高质量青粗饲料苜蓿饲草的刚性需求日益强烈。从2015年开始,我国苜蓿进口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并持续保持。美国西部7个州是主要的苜蓿出口地区。2020年,我国进口苜蓿饲草中美国饲草占88%。

我国优质苜蓿产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这里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但地域辽阔,土地平坦广袤,光热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规模化发展苜蓿产业。

河西走廊不仅具有发展绿洲灌溉苜蓿产业的农业条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草业科技人才资源。甘肃省是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的发祥地、成长地与壮大地。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草原总站自1954年开始进行草原研究和发展草业教育。随着草原畜牧业和草地农业逐渐兴起,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加盟草业教育与科技事业。兰州市成为草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草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的中心。科技和人才资源的叠加,让草业科技推广和服务辐射支持,促进成立了遍布甘肃省各地区的草业企业,加速了该省从草业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向草业经济优势的转型。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甘肃省草业发展支撑了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的形成,塑造了河西走廊绿洲灌区、陇中丘陵旱作区、甘南高寒牧区和陇南亚热山地各具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尤其河西走廊独特的气候条件转变成为苜蓿产业发展的优势,形成了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苜蓿核心产业区,培育了甘肃大业牧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的草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拥有生产优势和经营优势,能在技术和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补短板、谋发展,进行科技创新和改善种植收获条件,技术比较优势不断凸显,使苜蓿草产品质量节节攀升。截至目前,一级饲草产出率已达到70%以上。

一、科技驱动河西走廊苜蓿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河西走廊优质青粗饲料生产企业紧密联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全国畜牧总站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专家,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高校进行科技创新,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研究生教学实践与培养基地等。在合作中,企业注重经费投入效应,高校重视解决产业技术问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从2011年开始,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专家与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瞄准解决苜蓿种植与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015年经甘肃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甘肃省苜蓿全产业链工程技术中心”,公司投资800余万元,其核心检验设备全部从先进国家采购,拥有国内领先的硬件科技平台,具备牧草生长和生理生化动态监测的试验设备和系列牧草生产设备,在产学研合作机制方面力求践行共赢理念。同时,研发和培训同步,使企业掌握了苜蓿种植、收割、加工、水肥管理等适合河西走廊苜蓿高产、优质关键生产技术,快速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2019年,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被四部委联合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多年来,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大力开发利用优质青粗饲料资源,进行了98个紫花苜蓿品种试种及数据分析,筛选出适宜品种7个。筛选出部分具有抗盐、抗蓟马或抗根腐病等特性的高产优质紫花苜蓿品种。同时,研发提出了4项高效栽培技术:一是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节水15%以上,节肥15%~20%;二是覆膜穴播节水栽培技术,提高出苗率与成苗率,维护高密度下的高产,保水保肥;三是苜蓿与燕麦轮作改良土壤栽培技术,降低苜蓿自毒效应,维护高产,可提高土地生产力10%以上;四是进行花蕾期至初花期RFV收获时期的研究,从而进行适时刈割,保证苜蓿的质量控制。同时,完善了“铺膜穴播、全膜覆土”苜蓿栽培标准化技术和标准化数据提取。目前,该技术在全省推广。

河西走廊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循水资源节约利用前提下实现优质高产。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地埋滴灌方式,规模化种植苜蓿6000亩。通过5年种植数据积累证明,金昌区域地埋滴灌方式较普通漫灌方式节水达30%~40%、节肥30%(降低氮肥10千克/亩、钾肥12千克/亩),青干草增产200~300千克/亩;多年研究了不同生理时期刈割对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总结出在花蕾末期至5%开花期刈割,产量不受影响,质量可达到一级草标准,且综合效益较好。

依托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的甘肃省苜蓿全产业链工程技术中心,两年建设期内完成了河西地区苜蓿干草数据库建设,通过近红外饲草检测仪的现场快速检测,促进苜蓿草产品市场以质论价,让河西走廊地区的苜蓿草产品市场走向正规化。目前已经检测河西走廊2536个苜蓿草样品,初步建立了苜蓿饲草近红外检测和化学湿法检测方程式。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检测和数据分析,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正在逐步添加中。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所在的河西走廊金昌市,是典型的苜蓿产业黄金带核心种植区,优质青粗饲料规模化连片种植达22万亩,有36家草业公司和合作社以苜蓿为主导开发利用优质青粗饲料。大部分企业或合作社均在甘肃省苜蓿全产业链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优质青粗饲料样品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参照美国进口草定价标准,逐步实现按质论价,改变了以往按感官指标定价的粗放模式,每吨苜蓿干草捆可增加收入200元以上。

协同高校进行了苜蓿高效栽培与种植模式研究,包括春播、夏播、秋播及顶凌播种的种植效果研究;刈割时间、翻晒方式、打捆水分、防腐剂使用、除草剂使用、干草捆与裹包青贮配套作业模式等流程性技术研究,取得了落地性技术成果。为进一步扩大甘肃省苜蓿草在全国的领先优势,解决节水与苜蓿产业发展的矛盾,企业负责人3次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学习地埋式滴灌技术的应用和技术要点,聘请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李卫军为技术总监,采用以色列耐特菲姆的灌溉设备,成功建成河西走廊第一块6000亩地埋滴灌苜蓿种植示范基地。为研究节水效果和水肥耦合关系,经过实测数据分析,提出河西走廊利用滴灌技术种植苜蓿每亩用水量,不仅由原来的700立方米降低到400立方米,而且每亩可以提高产量150~200千克。2017年,金昌市已有两家草业企业采用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滴灌水肥耦合技术成功种植苜蓿36000亩。2019—2020年,辐射推广到金塔县部分企业种植滴灌苜蓿。目前,河西走廊以苜蓿为主的优质青粗饲料种植面积约116万亩,如果有30%的苜蓿面积使用滴灌技术,每年可节水34800万立方米,增产饲草5.16万吨,价值1.32亿元。渗灌模式解决了河西走廊规模化发展优质青粗饲料苜蓿产业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近年来,甘肃省苜蓿全产业链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有优质苜蓿地埋式滴灌复合技术研究、西北荒漠化灌区苜蓿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研究、苜蓿极限节水响应与节水增效生产方式创新研究、西北旱区苜蓿适宜品种选育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根茎型苜蓿新品种创制应用、清水紫花苜蓿原种规模化繁育、高产优质苜蓿生产技术示范建设项目等。研究成果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和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累计约30余件。甘肃省制定了苜蓿草捆贮藏基本规章制度与规范,形成地方标准: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紫花苜蓿浅埋滴灌技术规程。

二、河西走廊优质青粗饲料苜蓿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永昌,看商品化优质青粗饲料带来的产业之路”报道中,一颗小小的苜蓿草在河西走廊金昌市率先走向了商品化发展之路,河西地区生产的优质青粗饲料苜蓿、燕麦商品草供应全国一线乳企和全国80%的动物园,产业化发展给农民增收致富带来新机遇。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公司作为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大量的品种试验评选,将优质青粗饲料品种推荐给农户,把先进的管理技术传授给种植企业和农户,让大家少走弯路,确保河西走廊优质青粗饲料苜蓿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河西走廊优质青粗饲料苜蓿种植面积约116万亩,燕麦等其他优质青粗饲料约30万亩,已成为河西走廊、甚至我国较大的优质青粗饲料苜蓿商品草种植基地。仅金昌市优质青粗饲料种植面积近25万亩,其中苜蓿种植面积达20万亩,燕麦等其他优质青粗饲料约5万亩。金昌市3000亩以上的优质青粗饲料种植企业达39家,优质青粗饲料加工企业10家,已形成了河西走廊金昌中部绿洲优质苜蓿优势产区和南部沿山优质燕麦产区,是国内优质青粗饲料重要生产基地。

2019年10月19日,在甘肃优质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金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南志标曾表示,金昌市草地资源占全市土地资源的45.8%,人均耕地4.1亩,均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金昌市及河西走廊不仅具有发展优质青粗饲料的独特优势,还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耕地资源。加之长期以来具有适应发展草食家畜养殖业、草地农业的规模效应,金昌市及河西走廊发展草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志标院士认为,引草入田这一概念已得到普遍认可。畜牧业比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之一。金昌市及河西走廊地区应以水定产,通过种草养畜、家庭农场、草畜结合、就地转化等不断延长优质青粗饲料产业链的方式,树立大牧草的观念,走出一条草地合理利用的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来看,河西走廊种植优质青粗饲料苜蓿相对来说收益更为明显。以优质商品化苜蓿草1吨2600元来测算,一亩地可产出1吨草,较种植小麦效益高出了一倍。如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注重科技投入与创新,在苜蓿种植关键环节联合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进行了多项实用性技术研究与推广,逐步扩大到整个河西走廊,建设成为国内主要的优质苜蓿生产区域。河西走廊的优质苜蓿完全可替代进口草,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富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核心乳企,都把河西走廊苜蓿草列为主要采购目标。

走在前列的河西走廊在苜蓿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方面大有可为。目前,高端优质苜蓿的生产加工已成国际主流。面对这个高端市场,河西走廊挖潜增效潜力很大。以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草业企业生产的优质苜蓿,就专供国内一线牧业公司。高质量发展势必带来更大商机和更好收益,也为带动农户增收提供了保障。

以河西走廊金昌市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年产优质苜蓿20万吨,产值达4亿元。苜蓿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力带动了畜禽养殖、装备制造、物流交通、饲料加工等相关行业发展。金昌市畜禽饲养量更是达到了268万头(只)。可以说,小小的苜蓿草,不仅带动了当地养殖业、草业的高速发展,也为全国各地养殖产业提供了饲草发展的保障,并已经成为金昌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优势产业。

2020年12月25日,在金昌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金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肯定了金昌市在发展牧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上探索出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和做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草产业发展历史短、专业设备及技术研究相对薄弱,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务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升整体产业水平,才能尽快摆脱依赖进口草的被动局面。

在目前国际关系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实现优质青粗饲料自给自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科技驱动河西走廊高质量苜蓿草发展模式无疑为全国优质青粗饲料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金昌市苜蓿草河西走廊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在河西走廊聆听
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的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喵?我能听懂你说话!
小兔子不倒翁
金昌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 非咬文嚼字锱铢必较不可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河西走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