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2021-08-26 08:51吴岩郭睿
求知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三省历史教学

吴岩 郭睿

摘 要: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两大核心素养,没有史料的教学将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囿于教学时间等原因,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引入史料,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频频犯错。因此,笔者提出一个想法:在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犯错的地方,教师应不局限于课本,而应力争还原历史真相,进而帮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正确理解核心知识点。为此,笔者以宋代“二府三司制”来论证还原历史真相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二府三司;三省;历史思维;历史真相;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6-0041-02

引 言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两个朝代在很多方面一脉相承。实际上,宋朝的政治制度是对唐朝的改进与继承。在讲授宋朝中央行政制度时,“二府三司制”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知识点。“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指的是“盐铁”“度支”“户部”。

一、宋代“二府三司制”带来的教与学的难题

在教学“二府三司制”这一知识点中,学生对“三司”的把握基本不会出现特别大的问题,最容易出错的是“二府”中的“中书门下”。在写“中书门下”时,很多学生会写成“中书、门下”。即使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仍会出错。因为很多学生把宋代的“中书门下”理解成“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的机构,或者认为“中书门下”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为学生答疑时一般会按照课本的说法,强调“中书门下”是宋朝设立的一个宰相办公机构,不能分开写。但这样的答疑,并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紧接着,教师往往面临学生的问题:“宋代有没有三省?”这样一个问题的抛出,对很多教师又是一个重大考验。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教师也不知道宋代到底有没有“三省”。这样的答疑无疑是没有成效的。在笔者的日常教学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搞清楚宋代到底有没有“三省”,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课本里是没有的[1]。无论之前的人教版、人民版等教材,还是最新的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都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这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转述课本内容,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补全史料,还原历史真相。这样一来,关于宋代“二府三司制”教与学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宋朝历史上真实的“中书门下”与“三省”

对宋朝有没有“三省”的问题,岳麓版教材中明确指出宋朝是有“三省”的,只是已经失去了实际作用,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新设立的“中书门下”。这一问题的回答对突破“二府三司制”带来的教与学的难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了岳麓版教材,就知道了“中书门下”是一个新机构,而不是“中书”“门下”的合称。

客观来说,宋朝的政治制度很复杂,不仅很多高中历史教师无法准确把握,部分学者在著书时也存在表述错误或不当之处,如张全明与李文涛合著的《宋史十二讲》里提到“二府是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实际上,宋代“二府”指的应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笔者查阅了很多宋代政治制度的史料,其中对“中书门下”表述比较全面、准确的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宋代部分,摘錄如下:

中书门下——宋初,承袭唐、五代旧制,在禁中朝堂(文德殿)之西设置中书门下,题榜称“中书”,印文行敕称“中书门下”,是为宰相办公的机构。

这段表述是依据《宋史》里面的《职官志》总结概括而来的,证明了“二府”之一是“中书门下”。“宋初开始规定,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管民政和兵政”,凸显了“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作为“二府”的重要性。“宋朝的‘朝廷,在北宋前期,是指最高国务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此处已经很明确地表示,宋初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那么,宋代有没有三省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作出了回答:

元丰改制后的宰辅体制——神宗元丰五年(1082),开始实行官制改革,首先是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设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侍中。

这段材料表明宋代是有“三省”的,宋神宗年间(北宋中期)恢复了唐初的三省制度。也就是说,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三省”的权力恢复到唐初。从笔者查阅的相关史料来看,宋代初年就已经设立了三省。《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宋初,中央权力主要掌握在“二府三司”的官员手中,元丰改制之前的“三省”只是虚设,或者说“三省”官员仅为“寄禄官”,没有实际权力,此时的“三省”官员只是拿俸禄,做一些程序性的工作而已。“中书门下”和“三省”同时存在,其实也是宋代“冗官”的一个具体表现。宋初设立的“中书门下”下辖许多实权部门,“中书门下的直属机构有五房,即孔目房和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另有生事房和勾销房”。“中书门下”下辖的这些部门实际上与唐代“三省六部”的职掌高度重合,所以宋初的“三省”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权部门,一直到“元丰改制”后才恢复职权。

三、“还原历史”在“二府三司制”教学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基于以上对“二府三司制”的认识,笔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归纳处理,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力求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片段如下。

教师引语:北宋建立后,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在继承唐朝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官制做了适当调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接下来,让我们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史料,来解读历史。

温故知新: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唐朝的中央官制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三省六部制。(预设答案)

教师衔接:对,很好,唐朝的中央官制就是三省六部制。(接下来展示材料)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问题探究1:到了北宋,中央官制是怎样的呢?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学生回答:宋代的中央机构有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预设答案)

教师衔接:我们把中书门下、枢密院合称“二府”,加上“三司”,统称“二府三司”。

问题探究2:宋代的“中书门下”是不是以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

“中书门下——宋初,承袭唐、五代旧制,在禁中朝堂(文德殿)之西设置中书门下,题榜称‘中书,印文行敕称‘中书门下,是为宰相办公的机构。”

学生回答:不是,“中书门下”是一个单独的机构。(预设答案)

教师衔接:是的,宋初,在保留唐代三省基础之上,又设立了“中书门下”。(展示材料)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教师补充:但宋初的三省没有实权,权力掌握在“中书门下”下辖各部门中,直到“元丰改制”后,才恢复职权。(展示材料)

“中书门下的直属机构有五房,即孔目房和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另有生事房和勾销房。”

“元丰改制后的宰辅体制——神宗元丰五年(1082), 开始实行官制改革,首先是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设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侍中。”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以上史料的分析與学习,我们认识到,宋代初期既保留了“三省”,又设立了“中书门下”,而“中书门下”下辖各机构实际上包揽了原本属于“三省”的权力,“三省”的大批官员变成了“白拿俸禄”的无权官,这实际上也是北宋“冗官”“冗费”的生动体现。这种情况直到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才有所改变。

以上是笔者以“二府三司制”为引,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段。笔者认为,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二府三司制”的内容,又有利于引出北宋的“三冗”问题,也是北宋“冗官”的一大体现,以此为切入点,可以顺利导入北宋为解决“三冗”问题做的尝试——“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这部分内容也是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重要内容。

结 语

笔者认为,“还原历史”不代表“教”与“学”负担的加重。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为学生“减负”,但“减负”不代表什么都不讲。历史教师应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知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应给学生补充、提供史料,还原历史,引发学生的思考,真正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编写就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教材只是一个提纲框架,提供的只是教学思路,而不是全部。教师应改变以前过多依赖教材的思路,学会取舍,适当补全史料,帮助学生利用史料还原历史真相,快速、准确地理解重点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陈家华.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吴岩(1991.2—),男,山东日照人,研究生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郭睿(1995.3—),女,辽宁庄河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三省历史教学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