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仁:在“天边边”收获梦想

2021-08-26 23:06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哈萨克羊羔母羊

6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刘守仁的名字出现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名单里。

此时,87岁的老人正病卧于新疆石河子一家医院病房内。11天前,他在病床上戴上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位人称“军垦细毛羊之父”的绵羊育种学家,迄今光荣在党59年,扎根边疆66年。

“把阿尔泰羊的皮毛披在哈萨克羊身上”

1955年11月,天山北麓,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一辆大卡车裹着尘土缓缓停下,一位青年“蹭”地跳了下来。单薄的身形,不高的个头,瘦长脸上一双闪亮的眼睛。这是21岁的刘守仁。几个月前,他从母校南京农学院出发,颠簸数十天到了乌鲁木齐,又执意从被分配任教的八一农学院调到这个深山牧场。

刘守仁大学报考畜牧专业,毕业奔赴母亲眼里的“天边边”,耳畔响着的是父亲的勉励:“大城市有舒适的生活,但草多、牲畜多的边疆,才是你建功立业的地方。”

一切从国家需要出发,生于江苏靖江,从小亲历家乡沦陷之痛、被迫辍学3年的刘守仁,深知“国强方能民安”的道理。

辗转到达第三天,他被任命为技术员。

“当时种羊场只有哈萨克土种羊,毛粗色杂,只能用来做毛毡。而新中国毛纺工业正起步,急需细羊毛。”看着从苏联引进的几只阿尔泰细毛羊,刘守仁动了念头:能不能杂交改良,把阿尔泰羊的皮毛披在哈萨克羊身上?一场瞄准世界前沿的“长跑”开始了。

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皮鞭学放羊,熟悉绵羊习性。不到6个月,他就出了师,单独放起有360只母羊的试验羊群。

没有实验室,他搜罗来大大小小的空瓶子做容器,自制各种简易工具。最基本的工作——数羊毛测品质,因为没有密度钳、烘箱和天平而成了难事。他自有“笨办法”:用竹片做成一平方厘米的格子扣在羊身上,剪下格子里的毛,拿小镊子一根一根数。每只羊至少得取样四处,每个小格子的羊毛都在5000至10000根,常常数得眼睛酸痛、泪水长流。

最大的考验莫过于接生羊羔。20天内,300多只母羊集中产羔,土棚子里成了血水、胎衣、羊粪的世界,腥膻恶臭。他给羊羔剪脐带、编号码、称体重,给母羊喂水喂食,忙得脚不沾地。

为了让羊群吃得更好,他收集研究牧草170多种,还在天山深处跋涉7天,几次险些从冰达坂上跌落,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花牛沟草场……

几年下来,刘守仁调查整理了6万多个数据,理清了阿尔泰羊的5代谱系,做了数不清多少次杂交实验。

比起“细毛羊之父”,更愿意听人叫他“天山之子”

收获的季节到了。1957年春日,第一只毛细如丝的杂交羊羔降生在紫泥泉。刘守仁既喜悦又清醒。根据国际经验,培育一个成熟新品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果然,第一批杂交羊羔毛色变杂,出现“返祖”现象;第二批杂交羊羔近四成不幸夭折……一点点摸索,一关关攻克。1965年,杂交羊羔成活率提升至98%;1968年,细毛羊亮相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不久后,农垦部正式将其命名为“军垦细毛羊”。多年冲刺,梦寐以求的新品种诞生了!

刘守仁很快有了新目标。这次,“要把国际顶级的澳洲美利奴羊的皮毛披在军垦细毛羊身上”。

又是15个春秋。1985年,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通过国家鉴定,达到国际优质毛纺原料水平。

就这样,刘守仁团队持续育得2个新品种、9个新品系,推广至全国25个省区市,创造经济效益50多亿元。

荣誉也纷至沓来。从全国科学大会受表彰,到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从全国人大代表,到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抱病的老人仍牵挂着他的羊。顺应国家发展需求,他的团队一面继续攻关超细型细毛羊新品系,一面在多胎肉羊、肉用羊“新疆白”的選育上持续探索。

(摘自《光明日报》7.22)

猜你喜欢
哈萨克羊羔母羊
外婆家的小羊羔
繁殖期母羊饲养管理技术
与生灵共舞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
小羊羔
吃狼肉
提高母山羊一胎多羔的三措施
亲子鉴定:多利妈妈是一号母羊
Mary Had A Little La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