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2021-08-26 02:38皮钧
华声文萃 2021年1期
关键词:红岩小说

皮钧

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以下简称中青社)出版的《红岩》一问世,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至今总印数已逾千万册。《红岩》作为革命文化、红色经典文学的代表作品,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与不屈精神,塑造出许云峰、江姐(江竹筠)、双枪老太婆等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红岩》成书有两个升华的过程。一个是由个人感受向时代记忆升华的过程,一个是由历史事件向文学经典升华的过程。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曾被囚禁于重庆集中营,是1949年重庆“11.27”大屠杀的幸存者,那时罗广斌25岁,杨益言24岁。当时还有一位参与者刘德彬(渣滓洞大屠杀幸存者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罗广斌、杨益言和刘德彬在共青团重庆市委的要求下,大力宣传重庆解放前那些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三人以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为素材进行演讲,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因此,罗广斌、杨益言、刘德彬便决定将其在狱中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

1950 年 6 月,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人合作,在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中美合作所”回忆片断: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众多读者在来信中表示:热切期盼能读到更多的有关地下党领导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故事。故而,他们三人又撰写发表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1956年秋,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位作者开始了小说的创作。1957年初,四十多万字取名《禁锢的世界》的小说完成了,这就是《红岩》的第一稿,也叫“蓝色打印稿”。时任中青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语今和文学编辑,以及四川省文联兼作协主席沙汀也给予了重要的指导,鼓励作者们“为了烈士的嘱托,完成一个幸存者、一个革命者应尽的义务,把笔拿起来,完成一部长篇小说”。

1959年2月,中共重庆市委给罗广斌、杨益言三个月的创作假(刘德彬后因受到处分而没有继续参与创作),集中力量撰写小说。《禁锢的世界》二稿五十万字于8月中旬写完。中青社邀请作者来北京集中改稿,此后又经过了多轮修改。1961年底长篇小说《红岩》终于出版了,全文约长41万字,但作者们总共所写的字数超过了300万字。

《红岩》原本是中青社定为献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最终出版时成为向建党四十周年的献礼,是中青社当时主抓的重点书,从修改、出版到宣传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1961年末,《红岩》即将付梓前夕,作者和中青社的相关编辑对书名再次进行斟酌,当时备选的书名有《地下长城》《红岩朝霞》《红岩巨浪》《嘉陵怒涛》等十多个,最终选定了《红岩》。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书影响教育了新中国几代青少年,被誉为“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红岩》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江姐,几乎成了中国共产党员完美的化身。

《红岩》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精神内核来看,《红岩》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艺术化的加工,展示了革命党人坚守理想顽强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表现了革命同志之间纯洁而高贵的友谊、革命伴侣之间舍小家为大家的传奇爱情,给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树立了“榜样”。

从写作过程来看,《红岩》的艺术魅力是作者们呕心沥血、不断打磨的结果,也是编辑们倾心打造的结果,更是那一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团结合作的结果。

从作品性质来看,《红岩》从回忆录发展为小说,对历史事实进行了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将历史现实中的低沉结局(“11·27”大屠杀)改为小说中鼓舞人心的高扬结局,符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和人们的心理期待。小说《红岩》不再囿于具体事实的真实,而升华到了艺术的、历史的真实层面,使其意义内涵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引申,使人常读常新。

(据人民网2020.7.3整理)

【链接】

“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

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记得这些作品吗?

1957年:《红日》

吴强(1910~1990)著。《红日》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收尾,全书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它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

1957年:《红旗谱》

梁斌(1914~1996)著。《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1961年:《红岩》

罗广斌(1924~1967)、杨益言(1925~2017)著。小说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现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地下斗争、集中营的狱中斗争,以及川北农村的武装斗争。小说出版后,《红岩》被译成十几种文字,由《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更是家喻户晓。此书重印113次,总印数已超过1000万册,高居我国现当代長篇小说发行量榜首。

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

柳青(1916~1978)著。《创业史》通过对渭河平原蛤蟆滩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从建立、巩固到发展的过程描写,反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真实地表现了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农民的思想、心理及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创业史》也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历史的局囿,“左”的思潮在作品中也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印痕。完成于1977年的修改版,更有令人为之扼腕的缺撼。

1958年:《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著。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作品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

1957~1960年:《山乡巨变》

周立波(1908~1979)著。《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它由正、续篇组成,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954年:《保卫延安》

杜鹏程(1921~1991)著。小说全面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这部长篇小说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写出了一幅真实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

1958年:《林海雪原》

曲波(1923~2002)著。此书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一部分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骚扰我后方普通群众,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我人民军队奉命进山歼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林海雪原》成功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形象,情节曲折惊险,故事引人入胜,细致深刻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剿匪斗争,富于传奇色彩。该书曾多次再版,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曲艺和电影,并被译成英、俄、日、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出版。

(综合人民网2011.9.12、中国新闻网2014.5.23)

猜你喜欢
红岩小说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
《红岩》,文学青年起步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