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换新天

2021-08-26 16:30西谷
阅读时代 2021年8期
关键词:黑手反革命韶山

西谷

韶山,是一片山峦绵亘的山冲,四周峰峦耸峙,林木葱茏,风景秀丽,相传舜南巡至此而奏“韶乐”以得名。毛泽东的故居就坐落在韶山落脉处的韶山嘴对面。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韶山是毛泽东早年开展革命斗争的地方,是当时中国农民运动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瞿秋白曾称毛泽东和彭湃一样是“农民运动的王”。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人民协会。1927年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这次回到故乡,他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革命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这之后,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了。

三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湖南反动军阀也于5月11日在长沙突然袭击总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逮捕屠杀革命党人,这就是血腥的“马日事变”。这个事变激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愤怒,各地立即组成革命武装。当时韶山也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湘宁边区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队伍,三百多支枪,准备配合友军夺取长沙。

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这个革命计划没有成功。

后来反对派的军队分三路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失败了。

接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农民都壮烈牺牲了。

从此,经过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十四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毛泽东才得于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乡。

毛泽东这次返乡,一共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欢乐。客人散去,毛泽东回到住处,激动得几乎通宵未眠,后来靠在床栏和被子上,用报纸垫底,上面放一张白纸,用铅笔在上面写了涂,涂了又写,嘴里念念有词,哼来哼去,两个多小时后,停住笔,抑扬顿挫地吟诵着。吟罢,又拿笔写了一行字,于是这首《七律·到韶山》问世了。

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此时忧心忡忡,但作为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呢?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别梦依稀咒逝川”,写今日久别重逢,如流的岁月唤起了作者依稀如梦的回忆。

“逝川”,逝去的流水,比喻流去的时间。见《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咒”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也是诗人独特感受和主观态度的个性化的表达。如果不是对苦难制造者的深恶痛绝,不是对故乡人民的深情热爱,这个“咒”字是绝对想不出来的。

“故园三十二年前”,32年前的故乡是怎样的一个故乡呢?当时的韶山异常贫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山林,被地主豪绅霸占。百分之六十的农户靠乞讨度日。当地民谣称:“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32年前即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進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这段革命与反革命殊死搏斗的历史,如今想来依旧惊心。

颔联“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斗争的情景。一个“卷”字状写了农民运动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但是,农民运动却引起了地主豪绅极度的恐慌和无比的仇恨,他们和各派反革命黑暗势力勾结串通,用他们罪恶的黑手,用反革命的武装力量来镇压和杀害革命者,所以称之为“黑手高悬霸主鞭”。

对“黑手”,学者曾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说是指工农,因作者在另文曾说:“举起他们(指农民)的黑手,加在绅士们头上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的手是黑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但他们不了解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诗文中,就有褒贬两用之处。在这里,“红旗”与“黑手”一正一反,相映成趣,截然对立。如果说是同义词,则无法理解。

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承上启下,是全诗的重点,是对韶山、湖南乃至神州大地各族人民英勇斗争为国捐躯烈士的歌颂。因为农民运动受到残酷镇压,当会有很多革命志士牺牲,不过革命并未因此停止,而是按照“压力愈大,反抗愈烈”的革命规律发展,最终促成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议论,也是抒情。“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上句“壮志”的具体说明。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上。这里的“敢”字,用得遒劲、有力、贴切,它雄浑刚健地体现了革命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一个“换”字,又生动地显示了革命人民改天换地、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壮举。作者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体内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伟大。

尾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一流水对形象地描写了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又承“新天”而描写现实社会的美好。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它不同时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吗?正是这对故乡的歌颂,同时也歌颂了祖国,并以这歌颂祖国的巨大热情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歌颂。主观和客观,个别和一般,就是这样水乳交融,融合无间;诗的形象意义,诗的艺术生命力,也就是这样获得的。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韶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黑手反革命韶山
一心只为奔“钱”途黑手竟伸向校服
20世纪20年代“反革命”话语论争研究
毛泽东何时题写了“韶山学校”
民眾赴韶山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
抓黑手
访韶山
香港三名﹃占中﹄黑手被判入狱
寻找失踪的少女(上)
晚清皇族:从改革先锋到“反革命”
每个青年都应燃起对反革命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