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看到的“乡村振兴”

2021-08-26 16:30夏新
阅读时代 2021年8期
关键词:贵族论语孔子

夏新

华夏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渭水、洛水。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民多穷苦。因此,古代政治家皆殚精竭虑,探求发展经济,振兴乡村之策。从《论语》一书可窥见孔子的乡村振兴思想、策略。

孔子力主邦国统一。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天子失威,诸侯立国,一统大坏,社会动荡。他自幼与母亲颠沛流离,饱尝国家分裂之苦。因此,孔子以为,百姓要安定,国家须统一。他曾在《论语》中多次提出“一匡天下”“天下归仁”的主张,反映了庶民的心声。孔子做司空和大司寇期间,与三桓分裂势力不懈斗争。他是毕生主张华夏一统,以为只有邦国一统方能安民安百姓开展生产活动,才能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众生活。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推行德政,呼吁废酷刑。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主张行仁政,反苛政。孔子对门徒说:“苛政猛于虎也。”孔子还力主废除酷刑。贵族对奴隶动辄砍头、剁手、割鼻、挖膝盖,惨无人道。民众行走于道路多缺胳膊少腿。这不仅极其残暴,而且极大破坏生产力,拖累乡村振兴发展。孔子主张废酷刑符合人性,契合德政,更重要的是保护生产力。

《论语·子路篇》曰:“先之,劳之”。要官员先之劳之,这是孔子对贵族卿大夫的呼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个为官之道和对官吏的基本要求。他主张城乡之宰吏应当以民众利益为先,还要行动在先,劳苦在先,而不应一味宰割欺压民众。这显然是代表庶民心声和利益。

贵族统治者视人民若蝼蚁,他们一上台就挖大坑造坟,建宫殿,还“不教而战”,让老百姓白送死。孔子要贵族体恤民众,爱惜民力,把心思用到为民造福发展乡村上。孔子自幼在乡村知百姓劳苦。可惜上层贵族不会听啊。

要君王使民以时。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长期与乡党交往,有丰富的农事知识。他提出要使用夏时制,遵循四季节令,主张农忙时不要大批抽调民力,兴师动众去搞劳民伤财的国家形象工程。他以为,就算兴修水利这样对人民有利的事,也应该避开春耕大忙而安排在农闲时节。这是尊重客观规律,有利农业农民。

孔子还提倡移风易俗,带头打破春秋社会鬼神信仰。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又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以为成事“在人”。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要改变乡村民众精神面貌。他向民众推广科学生活方式,不乱吃药,不吃腐肉,不饮酒过量。提倡简朴生活,而反对厚葬,反对人殉、俑殉等等,推行一系列改革。这跟现代破四旧、立四新有相似之处。还攻乎异端,杀少正卯,驱邪除恶。

乡村落后,根源之一是遍地文盲。孔子在阙里办起一所乡学,招来些贫民子弟教他们识字。住草棚,饭疏食饮水,修德进仁学知,扫除文盲,使文化下乡。向贵族统治者的文化专断宣战,造福桑梓,振兴乡村。

教化民众,让乡民知礼有礼。东周贵族实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在《论语·乡党》篇20章中,孔子一再为村民普及礼仪。他不但要民众学文化,还要使乡党知书识礼诵诗,提升文明素养。这是改变民众精神面貌、振兴乡村的根本策略之一。

重视可持续发展。孔子要门徒和庶民不用大纲钓鱼,不射宿鸟。“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重视提倡种养业。他青少年时期为贵族养牛放羊,学会繁殖牲畜。他提倡畜牧业、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关注农业病虫害。《论语·子罕》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说明孔子已开始探究农业病虫害导致麦苗不结实原因,只为减少农民损失,提高粮食产量,振兴乡村,改善民生。

提出安民、富民、均富目标。孔子虽然出身贫穷,生活简朴,反对奢侈,但他对民众过上好日子一直怀有理想期待。《礼记·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但他的第一步是要扶贫济困。《论语·雍也》曰:“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孔子要门徒把自己薪水的黍米分给无粮民众,解决穷苦者无米之炊。孔子的宏大理想和远大抱负是安民达于小康,还要富民,达到大道之行,整体富裕。人人过上好日子,那就是乡村振兴了。

孔子的乡村发展振兴是有躬行实践的。孔子在五十岁时担任中都宰一职。他青年时期就树立“为政以德”的志向追求,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次担任中都宰终于可以将理想付诸于实践而大显身手了。结果如何呢?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鲁定公九年即纪元前501年,孔子见用于鲁,被认命为中都乡镇之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民间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于是被由擢升为司空为大司寇。这是对孔子治理乡村的充分肯定和表彰。但孔子最终被鲁国变相罢官,他的乡村振兴梦想破灭了。

孔子乡村振兴发展思想源头在上古。孔子十分重视总结、弘扬前人为民治邦兴乡的好方略。一是黄帝部落治理发展的政纲。早在五千年前黄帝就提出:“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黄帝以道德为先,重视农耕,发展部落乡村。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二是炎帝一心为民。民众多患病疾。炎帝为解除氏族百姓疾苦上山亲尝百草,为民治病,开医药先河。三是尧帝协和万邦,敬德保民。《史记·尧本纪》曰:唐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敬授民时。”尧帝最大的贡献是根据天地运行规律,初步制定夏历,确立一年四季中的节令,让百姓不误农时。夏历沿用很久,为我国后世广大农村的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四是舜帝以身立德,为老百姓树立榜样。德自舜明,家国和谐。五是大禹帝亲自带领民众战洪水,疏通河道,安定家园。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六是周公重视人才,发挥士人作用。他一饭三吐哺,求贤若渴,使经济发展。孔子评价:“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孔子以为重视人才、依靠人才是國家发展、社会进步、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

乡村发展是一项千年伟业。五千年来,中华志士仁人矢志不渝,致力于此。世世代代,为发展乡村、造福乡梓,而一以贯之,艰难前行奋斗不止。但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发展,只有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才有可能。而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乡村建设,红红火火,面貌大变。中国已经实现小康,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亿万村民精神振奋、意气风发,要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原湖北长江教育报刊传媒集团编审)

责编:王晓静

猜你喜欢
贵族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Pygmalion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