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带多点模式下的古诗表达技巧辨析例说

2021-08-27 02:41马宏石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借代琵琶行衬托

马宏 石杰

在语文高考备考中,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是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备考复习,内容繁复庞杂,过程浅尝辄止,结果必然收效甚微。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而一篇《琵琶行》能涵盖大部分重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下通过几组表达技巧的辨析来举例分析。

渲染与烘托。渲染本是国画技法,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运用浓墨重彩,使绘画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的一种技法,被引入诗歌创作后指的是对形象进行正面着意描写的一种表达手法。《琵琶行》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枫叶”“荻花”景象的细致描摹,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而作品的第二段借助一系列的比喻,正面描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为表现琵琶女才高而迟暮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是渲染。

烘托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指用墨彩在绘画形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的一种技法。烘托用在诗歌创作中则指对形象从侧面着意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所要表现的形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达手法。相对于在环境、场面描摹方面进行正面渲染,《琵琶行》也有大量的侧面烘托手法。如三次借江中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琵琶女凄凉的心境。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也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渲染与烘托的区别就在于描绘同一形象或场景时,前者是正面,后者是侧面。但很多时候渲染和烘托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一般情况下,诗歌作品的景物(场景)描绘,从营造意境的角度来说是渲染手法,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来说则是烘托手法。如《琵琶行》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用景物和场景描绘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目的是为了烘托出作者被贬谪居的失意落寞,为下文叙述和抒情做铺垫。

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利用甲乙两个事物间的相近或对立的条件,用乙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甲事物,使甲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的甲乙两个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是被陪衬和陪衬的关系。衬托常用于描写或叙述。衬托分正衬、反衬两类。如《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中用“无声”反面衬托“有声”来表现琵琶女演奏的艺术水平,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句则是用客人的稀少正面衬托出琵琶女的年老色衰。

对比则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甲乙两个事物,前后相叙,再加以比照,从而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对比一般用于作品的论述或者主题表现。如《琵琶行》第三段中“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两部分内容将琵琶女年长时期的色衰迟暮和青春时期的色艺俱佳做了鲜明对比。而第四段“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四句则将作者白居易听闻琵琶女演奏京城曲调的触景生情和振奋共鸣与在之前谪居生活中的苦闷和寂寥也做了强烈对比。这两个对比则被主题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很好地统摄起来,比较艺术地表现了悲己悯人的现实观照情怀。

以上结合《琵琶行》例举了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的异同,其实衬托和烘托的异同也很有必要澄清一下。衬托和烘托的相同点在于一个“托”字,即相对于主要事物的主要方面而处于陪衬地位。两者的不同点在于,烘托是通过对该事物(场景)的侧面描写来实现,衬托则是在两个相似或相对的事物(场景)中,用处于陪衬地位的事物(场景),来对照映衬处于主体地位的事物(场景)。

直抒胸臆与以景结情。这两种手法属于诗歌的抒情方式。前者是直接抒情,后者是间接抒情。以景结情从抒情上说是借景抒情的一种,是间接的抒情;从结构上看,则是结构手法,是一种独特的文段结尾方式。如《琵琶行》开头段结尾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中“惨将别”是直抒胸臆,“江浸月”则是以景结情。“江浸月”用景物描写代替了情感的直接流露,是间接抒情,又在结构上起到了收束文段的作用。这是《琵琶行》中直抒胸臆与以景结情相结合的例子。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则是以景结情和烘托手法的混合使用。

借代与借喻。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借喻是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原本要说的本体不出现,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代体。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本体与喻体或者代体之间的关系,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如果具有可替代性,就是借代。《琵琶行》第二段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摹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有本体又有喻体,是明喻修辞,“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只用珍珠、玉盘、莺语、泉流、银瓶、铁骑做喻体,则是借喻修辞。这些比喻修辞,同时沟通了视觉和听觉,则又兼有了通感的性质。通感是比喻修辞的一种特殊形式。

借代又分为这几种情况:用部分代替整体,用特征代替本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工具代替本体。《琵琶行》“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管弦”“丝竹”属于工具代本体,借指音乐;“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属于特征代本体,借指官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秋娘”屬于部分代整体,借指歌妓。这些修辞中的本体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或代替性,因此是典型的借代。

互文与顶真。互文是在内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对仗结构中,对举的词前后各省略一个,解释时要相互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都来到船上”。如果将它狭义地理解为“主人下了马,而客人却在船上”,便脱离了诗歌原本的意境。顶真是指两个分句中,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以达到节奏连贯的效果。如《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别”字重复,由情到景,引人入胜;“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凝绝”衔接上下句,环环紧扣,节奏铿锵。由此看来,互文与顶真虽然都是运用在上下句结构中,但互文注重的是上下句在语义上的错综凝练,而顶真只是注重上下句在音韵上的连贯衔接。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还有很多,笔者仅就《琵琶行》所能涵盖的大部分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来分析学生在知识点学习方面的盲点,避免以往诗歌表达技巧复习的弊端,为语文高考备考提供可以借鉴的途径。有不妥之处,敬请诸位方家批判指正。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借代琵琶行衬托
初识借代手法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借代句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
吴绪经水墨画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
灯谜中的借代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