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志愿服务“指明灯”

2021-08-27 10:41乐雯
环境 2021年6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文明

乐雯

志愿服务既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又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亟需社会各界的深度参与。通过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能够有效激发公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轉变,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为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相关要求,生态环境部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国内首份专门针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全国性行动纲领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党中央关于志愿服务的决策部署,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丰富内容形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管理和强化保障措施六个方面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工作提供了指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要做什么、如何做、怎么保障?对此,生态环境部有关专家针对《意见》具体内容进行了解读。

丰富服务内容形式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广,既涉及生活领域,也涉及生产领域。《意见》首次明确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绿色低碳实践参与和国际交流合作五个方面,为各地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具体参考,有利于引导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和形式,制定实施计划,设计质量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品牌。

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组织策划有影响、有声势、有效果的志愿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和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开展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组织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监督、举报和曝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等。

在各个生态环境领域开展不同类型的绿色低碳实践活动,推动公众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倒逼和带动绿色发展。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组织志愿者参与文化交流、民间合作等相关活动,在国际舞台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分享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

整合培育服务资源

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是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涉及各类不同人群,既需要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人群广泛参与,也需要专业人才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生态环保知识技能宣传、生态环境社会调查和环境污染监督等专业性领域发挥作用。《意见》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加强队伍建设的工作任务,为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引。

动员整合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文明办,联合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广泛动员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列。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等结合自身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人才和公众人物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鼓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职工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发展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

鼓励各地组建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加强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持,鼓励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与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制度。

健全细化服务机制

制度化、常态化是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各项制度,并从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建立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完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个工作环节的重点任务和要求,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引导各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转变工作方式,提升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协同工作机制方面

建立由生态环境部门与文明办牵头,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及相关单位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围绕项目培育、队伍建设、平台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

提供服务平台方面

提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平台,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紧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

培育服务项目方面

围绕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立足群众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需求,大力挖掘、策划和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指导和扶持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品牌项目,发挥典型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

规范服务工作方面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各项制度,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提升专业化水平方面

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开展志愿者岗前基础培训、项目知识技能专项培训、志愿者骨干管理培训等,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典型示范引领方面

开展百名生态环境志愿者推选和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征集活动,结合重要节点表扬激励志愿服务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优秀项目,宣传生态环境志愿者的先进事迹。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方面

逐步建立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服务评价、星级认定、典型宣传、荣誉表彰、优先享受相关服务等方式激励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推广繁荣文化方面

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统一开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标识,设计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宣传和文化产品。

推动形成服务大格局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多类资源,很多工作都离不开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因此,《意见》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加强跨部门的交流沟通,逐步建立由生态环境部门与文明办牵头,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及相关单位参与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协同工作机制,联合制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为强化实施保障,《意见》提出四个方面工作要求。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文明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