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以载道,教学相长

2021-08-27 09:17韦孟亭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真题文言研学

韦孟亭

摘 要 本节课延续“问题导学”的课堂设计思路,通过课前预习、分类筛选、合作研学、反馈促学四个模块,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实现对“道”的深切理解。

关键词 问题导学;合作研学

一、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有个性的发展。将“问题导学”这一教学设计理念、“学生合作探究”这一课堂执行原则与文本深度解读结合起来,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语文课堂体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感悟“道”在当今时代的内涵,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创意

《师说》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文言文,学生能相对容易地理清文章的论述结构,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师解释字词、翻译式教学,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教学,我尝试鼓励学生利用手头资料独立完成课前翻译和文意疏通,并在此过程中提出关于文本探究的问题,课上大家一起讨论。可以说,这是一次学生和教师共同备课的教学尝试。

同时,在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将语文教学融入具体的实践情境这一构想,强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独立自学

课前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大致框架、查阅手头资料,完成重点字词的积累和文段翻译,并邀请学生就文本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收集完成后,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呈现在课堂中,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分享。

预习检测:实词检测、虚词检测和句式判断。

学生抢答。

[出示课件1]

实词检测

下列句子中的“师”分别是什么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出示课件2]

虚词检测

下列句子中的“而”分别是什么意思?

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

2.分类筛选,问题导学

教师向学生介绍韩愈创作的时代背景——魏晋以后,玄学、佛学兴盛,相应地,儒学就有些衰落了。加上唐中期,门阀制度依然盛行,当时的贵族子弟不需要努力读书也有官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耻学于师”的风气。

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向学生展示最终筛选出的、有讨论价值的、分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五分钟,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陈述观点,其他成员可作简要补充。

[出示课件3]

问题导学

问题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姚志帆提问)

问题二: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分别找出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罗灏、胡鸿、庄凯婷、吕幼芬、彭依恒提问)

问题三:在文中,作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怎样的关系?(叶文屏提问)

问题四:《师说》在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进步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张恩琦、张世裕提问)

3.思维碰撞,合作研学

[出示课件4]

合作研学

问题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姚志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学生代表发言,阐述观点。

(2)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还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争议,并且双方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上统领全文;后者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經过论证后的结论,也和接下来的论述息息相关。

(3)教师进一步梳理思路,并就两句境界、适用性的不同予以点拨,并板书。

(4)此时让学生梳理第一段文本结构,并根据结构逻辑尝试该段落的背诵。

[出示课件5]

合作研学

问题二: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分别找出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罗灏、胡鸿、庄凯婷、吕幼芬、彭依恒)

学生代表发言,阐述观点,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教师通过追问,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辨析:“全文结构”和“段落结构”之别;

教师提问:示例段落选取了三组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其行为各有什么区别?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引导学生用原文回答,训练其定位原文的阅读能力。

[出示课件6]

[出示课件7]

合作研学

问题三:在文中,作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怎样的关系?(叶文屏)

学生代表发言,内容较为抽象,教师邀请其用比喻的方式再次进行表达;

该问题属于较深层次的逻辑辨析,因此有必要予以发言学生鼓励;

教师利用板书进一步厘清三个概念的关系:“传道”是目的,是宗旨;“受业”是过程,是手段;“解惑”是克难,是修正。如果把“传道”比作路程的终点,那么“受业”就是必不可少的地图,而“解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

[出示课件8]

合作研学

问题四:《师说》在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进步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张恩琦、张世裕)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

用超越阶层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生关系的动态转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两位学生代表发言,分别陈述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教师追问点拨;

在对于局限性的讨论中,“道”的部分是难点,给学生三分钟自由讨论时间;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所谓道者,即人生也,而人生又有无限的可能性。本文所谈论的道,更多是在儒家的语境下。在儒家看来,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要牺牲个人的喜好去成就家庭、集体和天下的利益,境界高,但也忽视了个人的生命体验。我们思考时,不妨试着跳出这个框架,比如试试道家的人生哲学:无为、自然;也可以试试佛教的人生哲学:万事万物皆有因果……并鼓励学生将这个问题与未来人生规划相结合进行思考。

4.真题练习,反馈促学

完成深度讨论后,教师展示历年高考理解性默写真题和省内模拟真题,检查学生文意理解程度。

[出示课件9]

(1)【2018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2019全国卷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七)】《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练习完成后,教师对本堂课作简单总结和升华。

教师:今天的这一堂课,不管是大家的课前预习、提问,还是课堂的讨论和分享,都给老师带来了深切的启发。无论今天大家讨论的结果如何,是否与其他同学、与老师的思考结果一致,都希望大家能将今天这堂课上所展现出的思辨的光芒延续到课下、延续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甚至延续到未来人生中的每一个面临抉择的关口。总而言之,祝你们成为具有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谢谢大家!

五、教学反思

《师说》是篇文言文,以说理见长。高一的学生已经逐步具备反思能力和一定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相对淡化了文言字词的解说,而着重于批判精神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反思本次教学,得失如下:

1.立足学本,把握学情

学生从初中开始不断接触文言文学习,他们已然拥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也习惯了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因此高中阶段的文言授课必须考虑到以上两点,不能仅仅满足于文言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在思维、思想层面予以相应的训练。

2.合作研学,教师点拨

作为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克服“教师的虚荣心”,真正把展示的权力让渡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严格把控导入阶段所占用的时间,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诵读、学生讨论和学生展示之中;同时,教师也要牢记自己“课堂组织者”的定位,在关键时刻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精要点拨。

在学本课堂的情境中,教师务必时刻反思自己的发言:是否足够必要?是否足够简洁?是否足够有启发性?

3.真题训练,即时反馈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高考之于每一位学生未来的重要性,因此在强调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也不可缺少必要的题型训练,否则前者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下,理解性默写就成为必须考查的一环。

本次课程选择近三年的高考理解性默写真题、近两年省内模拟考真题作为当堂考查的材料来源,让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近距离感受高考、体悟高考,同时赋予他们解答高考真题的成就感,实现正向激励的循环。

本节课尚有一些遗憾,比如:课前对学生督促不够,一些同学对文意尚有疑惑;课堂上未能和更多学生进行交流等,期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提升。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真题文言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