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诗歌鉴赏教学实践谈略

2021-08-27 09:17徐阳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徐阳萍

摘 要 现代诗歌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注重意象的营造和修辞的应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诗歌中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阅读并鉴赏現代诗歌,让学生在现代诗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内涵。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情感等多方面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的确,现代诗歌因其自由的形式、丰富的形象、凝练的修辞而备受高中学生喜欢,在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特点鉴赏其形式,对其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品味语言,抓住意象并体会情感,最终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诵读是获得对现代诗歌感知最为重要的途径。但从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情况看,不少教师并不关注诵读,因学生对诗歌诵读较少,甚至没有诵读,对诗歌的内容不了解,故而在鉴赏其意象、体会情感时也就不知所措。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让学生在读中对诗歌的内容获得感知,为深入体会奠定基础。如《天狗》(郭沫若)的诵读中,第一小节围绕“吞”诵读,体会“天狗”的豪迈气概;第二节围绕“光”诵读,体会“天狗”的气势;第三节围绕“飞奔”“狂叫”“燃烧”,在诵读中感受“天狗”所显示出的青春激情,个性和自由精神;第四节在诵读中,感受疯狂的飞奔、吼叫和燃烧;通过诵读,学生对“天狗”的形象有了感性的认知,为理解诗歌的主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中也不难发现,通过诵读,学生获得了对诗歌内容、形式和形象的感知。可见,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诵读为首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课前要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诵读,课堂中也要预留时间给学生诵读。在诵读中,要学会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如《天狗》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名篇,诗歌以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来象征五四时期觉醒的古老民族,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破坏性和大胆创新的时代新人的形象。同时,对于诗歌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在读中自主尝试概括,学生在诵读中归纳后,教师在课堂中稍加点拨即可。如《一个农家的暮》(刘半农)的阅读后归纳为“农妇夜炊”“农夫收工”“孩子观月”三幅画面。

二、抓住特点,鉴赏形式

闻一多先生强调诗歌应该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即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建筑美”更多体现在韵律和节奏感上。以《天狗》(郭沫若)的“建筑美”为例,诗人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旋律感,诵读时有一种急促有力、摧枯拉朽的气势。诗歌语言自由,押韵,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极强。再以《也许》(闻一多)为例,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整齐划一,极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提倡的现代诗歌的“三美”。现代诗歌虽然形式自由,但也讲究节奏和韵律,如《再别康桥》(徐志摩)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结尾以“悄悄的”收拢,首尾呼应。

对于诗歌的形式,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节、字数、节奏、韵律等展开赏析。以《蛇》(冯至)为例,整体上看,作者极其注重语言的内在和整合,由此而构建诗歌的音节美。每节诗歌四行,第二行和第四行押脚韵,各行的字数大致相等。如《死水》(闻一多)就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全诗讲究节和句的匀称,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都是十个字,故而也被成为方块诗。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形式进行鉴赏时,可先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基础上找出韵脚,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在节奏和旋律、节和句之间的关系,教师再给予相应的点拨。应该说,诗歌的形式只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现代诗歌形式较为自由,更多的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现代诗歌的形式自由的特点。

三、分析手法,品味语言

现代诗歌语言的巧妙使用让诗歌更加富有魅力。如《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中,在第一段中用“嫣红的火光”“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作者以颜色来刺激读者的视觉,不仅美化了诗歌的意境,也让读者能在读中感受这位妻子的美丽、温柔和贤惠,在“农妇夜炊”的画面中,利用颜色来营造一个农妇夜炊的画面,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女主人形象,画面感十足,意境丰富。又如《也许》(闻一多)的第一节中,“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用“咳嗽”“号”“飞”将动物的叫声和行动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二节中“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以“拨”和“刷”把阳光刺眼和清风拂面的感受表现了出来。仅仅就是几个字,但却极其讲究凝练,整首诗也就富有了灵性。

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所采用的修辞进行分析。以《蛇》(冯至)中第一节为例,“我的寂寞是一条蛇”,以一个奇特的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二是具体的动物,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表达了恋人不在身边,诗人倍感“寂寞”之情;“静静地没有言语”,“静静”既是蛇的特点,又是寂寞的特征;“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用“梦”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见”则似乎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对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后,要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如《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语言质朴无华,如写男主人的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动词的准确运用将农村悠闲的生活写得较为贴切。

四、抓住意象,体会情感

诗歌的意象是诗歌中具体的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时,可结合“意”和“象”而展开。所谓“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情感投射物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如《蛇》(冯至)中“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这是一个暗喻,“蛇”是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是直观的。诗人以“蛇”这一意象来暗喻寂寞,表现了恋人不在身边时的寂寞之情。所谓“意”就是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象”而可以揣摩和体会的。如《半棵树》(牛汉)中“半棵树”就是具体的物象,“半棵树”带给读者的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形象,这就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一棵树”的完整形象,从而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力。诗歌的第二节由第一节写树的地理位置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起了“象”和“意”之间的桥梁,让读者由“树”联想到“人”,深入体会“半棵树”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进行探究时,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到具体的物象,即“象”,再由“象”而探究“意”,体会作者借助意象所要抒发的情感。以《边界望乡》为例,通过诵读诗歌不难发现,作者以“登山”开篇,由“登山”而“望乡”,自然滋生“思乡”之情,于是想象家乡的各种情景,但最终“夙愿难偿”,思乡之情也就孕育其中。结合整首诗来看,作者选取了“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杜鹃”所表示的是凄婉哀怨的情调,在诗歌中则表现了诗人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和悲苦;“白鹭”象征的是对安静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在本诗中则表现了诗人想像白鹭一样飞回故乡的渴望;“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五、综合分析,领悟主题

诗歌的主题即诗歌的思想内涵,是诗人借助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抒发的情感。对诗歌主题的探究,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意象等展开综合探究。以《蛇》(冯至)为例,全诗以“蛇”这一意象的游走、相思和归来,寄托的是一个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但当无法看见自己的恋人,变得寂寞而苦闷,整首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是热烈的。整首诗中,“蛇”可以说是“爱”的同义词,诗人的寂寞和苦闷则是一种比喻和象征,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单相思情结。借助“蛇”这一意象,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

在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主题时,要引导学生通读全诗,抓住意象展开探究。如《井》(杜运燮)中,“井”象征着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象征着一种坚忍、高洁的品格;“你们”象征的是日本侵略者;“黑暗的地层”象征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垃圾”象征的是侵略者给我们的神州大地留下的创伤。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44年)来看,作者旨在借这首诗鼓励广大国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頑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现代诗歌对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知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诗歌的内容、语言、意象、主题等多角度展开鉴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现代诗歌的国度,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汲取丰富的知识。

[作者通联:江苏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