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而有味 浓而不炽

2021-08-27 06:11王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汪老木香味儿

王季

摘 要 本文以散文名篇《昆明的雨》为例,结合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观,提出他的散文语言风格具有“四味儿”:家常味儿,余味儿,情味儿,美味儿。作家善于在对比中捕捉印象叙写家常味儿,善于选择与叠加意象营造余味儿,善于使用“是……的”句式饱含情味儿,善于传递生活理念彰显美味儿。

关键词 汪曾祺;昆明的雨;语言风格;“是……的”句式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我们常用“淡而有味”来形容汪曾祺老先生(后文简称“汪老”)的语言风格。如果说,“淡”是指汪老擅长用平淡自然的方式叙述凡人小事,那么“味”呢?仅仅是教材上所说的趣味儿吗?还有其他味儿吗?这些味儿有形式上的标记吗?

基于此,本文以散文名篇《昆明的雨》为例,并结合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观,指出:汪老善于在对比中捕捉印象叙写家常味儿、善于选择与叠加意象营造余味儿、善于使用“是……的”句式饱含情味儿、善于传递生活理念彰显美味儿。

一、家常味儿

王荣生教授指出,散文是一种具有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的文学体裁。散文的关键点,不是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是在记叙描述中所倾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1]散文叙写日常生活,其实就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的独特感悟以及人生经验。汪老《昆明的雨》中高度个人化的主观感受就尤为丰富与明显。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这是散文3-5段的部分内容,作者极善于捕捉罕见的印象,仅用短短的几行,就抒发出自己独特而鲜活的具体感受。阴雨绵绵的天气,往往令人感到气闷烦躁,浑身的不自在。而汪老偏偏叙写出昆季的雨季具有“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使人动情的”的特点。这种和日常体验大为不同且使人舒服的具体感受,自然会令读者倍感亲切并心驰神往。从对比中带来的高度个人化的感受,在文章中处处可见:

(1)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2)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3)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4)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5)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不难看出,汪老观察事物十分敏锐细致,并擅于从对比中叙写自己的独特印象。昆明的仙人掌不是一般的大,是极肥大的。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和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也带来形与味儿鲜明的对比。而单单就干巴菌,初看时和入口时的感觉也大相径庭。还有火炭梅,从作者看来,一点都不酸,胜过洞庭山和井冈山的杨梅。前文的“舒服与否、动情与否、好吃与否、好看与否”……其实都没有既定的标准,都是作者“我认为、我觉得、我感受”等所带来的高度个人化的感悟与印象。个人独特而真挚的体验与印象,往往最能引起读者共鸣,无怪乎读者读汪老的散文有如话家常的感觉了。这与汪老“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的创作期待当然也是不谋而合的。

二、余味儿

一般人认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最是自然,所以不宜费尽心思,只管说就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不懂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入化,是至境,看似踏雪无痕,实际功夫在诗外。[2]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论述到,语言的美要看它传递了多少信息,暗示出文字以外的多少东西。平庸的语言一句话只是一句话,艺术的语言一句话说了好多句话。我们不妨以《昆明的雨》中第8和10段为例,看看汪老是如何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汪老在这两段中极为善于选择与描摹意象。在第8段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重点描摹苗族女孩子的形象。视觉方面几个短语“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阶石一角”的组合,听觉方面叠词“娇娇的”的运用,几笔淡淡的简单勾勒,苗族女孩子娇小甜美的形象呼之欲出。至于苗族女孩子的这个声音是怎么个娇法,她们是什么样的坐姿,她们是怎样的音容相貌诸如此类等,汪老惜墨如金,給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回味空间。

与第8段重点描摹一个意象不同,第10段选择的是多个意象的叠加。作者选择了“下大的雨、一动也不动的鸡、遍布河岸的木香花、被木香花遮掩得严严实实的院子、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白花”等多个意象,这些意象要么是毫无生机,要么是具有繁多细碎的特点,加以组合,渲染出阴沉压抑的整体氛围。相信读者读到文末的“木香花湿雨沉沉”的诗句时,不难体悟到,沉沉的其实不只是雨,更是沉沉的作者,沉沉的情思。无论是重点描摹单个意象,还是将意象加以组合,情在景中,意在言外,余音不绝,回味无穷。

三、情味儿

除了上述这种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以外,常见的还有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诸如文中于开头和结尾处都出现的“我想念昆明的雨”。教师一般会通过这两种常见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汪老对昆明生活无尽的热爱与怀念之情。大多数教师把语言只看作是表现形式,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容易把文章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设为三个独立的模块进行讲解。其实,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广义)。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汪老对语言的本体性功能的认识尤为透彻深刻。[3]他在《揉面——谈语言》一文中指出“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言为心声,字字关情。那么,在《昆明的雨》中有这样的字句吗?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汪老特别爱用“是……的”这一特殊句式,全文共出现9次:

(1)“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2)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3)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5)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6)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

(7)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话是从缅甸传入的。

(8)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语法学界吕必松、张和友等学者普遍认为“是……的”这一结构表示肯定和确信的语气。近些年来,随着语法化、构式化等研究热点的发展,洪波、张艳玲厘清了“是……底(的)”这一构式(construction)的由来,认为它是一个超命题构式,作用是表达言者对命题的断言确认语气,也常常用来体现言者对待命题的立场或态度,属认知情态(epistemic)和语气(mood)范畴,相当于一个情态副词或者语气副词。[4]

我们知道,汪曾祺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在昆明先后待了七年,五年读书,两年教书。在那里,他不仅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除家乡高邮和北京外,那是他一生待的最长的地方。《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而这些40年前的记忆,融入骨髓,历历在目。也难怪汪老特别钟爱使用“是……的”这种表示确信、确认、断言语气的句式了。对昆明的具体感受、对昆明雨季的印象、对菌子的印象等等,汪老真得是太熟悉了。老同学宁坤的求画一下子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此时拥有丰厚岁月积淀的汪老只需要不急不徐地娓娓道来便是。如数家珍的记忆,融入骨髓的深情。

四、美味儿

那么汪老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抒发对往昔昆明生活的热爱及怀念之情吗?显然不是的。不难想象,抗战时西南联大的生活,衣食住行等条件是极差的。朱自清先生那时穿得是破得不能再破的大衣,曾昭伦教授穿着一双露着脚趾的鞋。联大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沙粒、耗子屎什么都有的“八宝饭”。学生们四十人挤一间草顶、土墙、用树棍做窗户的宿舍。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泥泞没足,极易滑到。

但在《昆明的雨》中,浓绿丰满的雨季、极其肥大的仙人掌、滑嫩鲜香的牛肝菌、娇娇滴滴的苗族女孩子、善良朴素的房东母女、深厚情谊的德熙……这些美好的人、事、物随处可见。通过阅读《汪曾祺全集》中的其他散文,我们还能看到温文尔雅的联大先生、勤奋且浪漫的同窗、悠闲自在的图书馆、明爽亮丽的翠湖、丰饶美味的花果……那么,为什么如此窘迫的现实在汪曾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的恬淡美好呢?

汪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散文中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作者曾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的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汪老乐此不疲地传递诗意与美的生活理念,无愧于“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称号。

汪老善于在对比中捕捉印象叙写家常味儿,善于选择与叠加意象营造余味儿,善于使用“是……的”句式饱含情味儿,善于传递生活理念彰显美味儿。需要补充的是,本文中语言的这四种味儿是层层深入的,次序不可随意调换。初读文章,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细细品读,寓情于景回味无穷;深入研读,一字一句总关情。群文联读,美与诗意贯始终。汪老的文章,确实越嚼越有味儿。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散文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何宁.画意之外趣味生——汪曾祺《昆明的雨》赏析 [J].中学语文教学,2018(06):35.

[3]杨晖.语言是文学之家——汪曾祺的语言本体观及其在创作中的验证[J].贵州社会科学,2006(03):119.

[4]洪波,张艳玲. “是……底(的)”的构式化、构式演化及相关问题[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9(10).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启秀市北学校]

猜你喜欢
汪老木香味儿
浅谈汪老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土味儿”拼多多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味儿
阅读木香
在汪曾祺家抢画
在汪曾祺家抢画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木香中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