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研究

2021-08-27 06:52张宇晴吴晓璐尚云
公关世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意识能力教师

张宇晴 吴晓璐 尚云

摘要:新时代,课程思政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笔者针对课程思政教师存在的内涵不清晰、思政元素不明确、思政元素不会融入等问题,从“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入手提出解决课程思政中教师现存问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教师 课程思政建设 意识 能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简称《纲要》)的正式出台,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实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笔者认为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教师是主体,是最关键的环节,教师是否认同课程思政这个任务使命,决定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是否能真正落实,具有利国利民的重大意义。

一、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即新高教40条)中明确指出,“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可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此外,在高校教育中存在“4个80%原理”:即在学校中80%以上的教师是非思政课教师、80%以上的课程是非思政课、学生80%以上的精力投放在专业课上,超过80%的学生认为对其人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专业课教师。所以,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上,仅靠思政课教师是不够也不可能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还必须把思政课之外的所有教师充分调动起来,与思政教师形成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只有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让所有教师都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育人责任,改变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育人培养的现状,将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做为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标准,才能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将全面协调育人落实落细。

二、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现存问题

纵观当前各高校的情况,发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就教师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畏难情绪严重,具体表现为:有些老师还没彻底明白到底什么是课程思政?不清楚“课程”与“思政”的关系是什么?到底哪一个是课堂教学中心?不清楚“思政元素”到底有哪些?不清楚怎么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担心进行课程思政会失去学生,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等等。对此,《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可见,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现存问题应从“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入手。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思路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一)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

(1)教师要有“大思政”的格局和视野,不要把“思政”狭隘化、机械化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核心涵义可概括为:通过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彰显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所有课程都具有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多重功能,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所有教师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教师应注重顺其自然的隐性教育

课程思政强调“育人细无声”的价值引领,反对生搬硬套,两张皮现象。主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然接受思政元素,既不能以牺牲专业课教学为代价,也不能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成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育人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实现思想价值指引。

(3)教师要先于学生感知思政温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程思政要靠教师去落实,它检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以及教师的人格修养。国家对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担起學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清华大学著名的张学政教授就非常注重身教言传,立德树人,其治学之严谨已到了令人震撼的地步。他常说教师要“身教重于言教”,强调“课比天大”!因此张教授的课程思政成效就十分显著。

(二)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1)教师要不断提升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

陈宝生部长指出:“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和真善美的结合”。人类的专业知识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一门专业课里都天然地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课程思政不是给课程做加法,而是要挖掘课程本身内含的思政元素,通过高度的融合提升课程的育人成效。

一般来说,课程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有两类:一类是通用的思政元素。如做人做事的道理,三观的塑造,理想信念,科学思维,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奋斗精神,思想引领等等;另一类是独具特色的思政元素,一般带有地域性的或职业性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勤于思考,发散思维,积极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的、国家的实际需要精准融入思政元素。

(2)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育人要求是不同的。课程思政注重的是育人细无声,“融入”强调的是渗透,即要进行隐形正面教育;而思政课程强调的是灌输,是需要大声讲出来的显性正面教育。

成功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必须要经历从“混合”到“融合”进而“化合”的过程。教师要先探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挖掘出来并经过“冶炼”和“提炼”,通过深度加工将其变成实实在在的思政元素,这样再将其和专业知识紧密融合就自然形成高质量的课程思政金课!

(3)教师还要不断提升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门课的内容和特点不一样,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也不一样。具体而言,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应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教师应遵循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融入的“思政元素”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应将具体课程、具体专业和自己的特长相结合进行选材,尤其要注意切入角度和时机,一定要顺其自然,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无缝对接思政元素,既不突兀,也不喧宾夺主,真正实现育人细无声。

二是要创新思维、形式多样。教师还要讲究教学策略,积极创新思维。同一门课、同一个任课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方法也应不同。如在融入“诚实守信”时,面对经济类的学生可用分析做假账的后果来强调要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职业初心;面对管理类的学生可用对学生论文进行查重的数据分析来强调要注重养成诚实守信的学术素养等等。其实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如案例熏陶、榜样示范、实践启发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采取不同的方法。

三是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教师应密切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注重德育的时效性。“思政元素”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同一门课、同一个任课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加以改进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用鲜活的事例去吸引人、打动人。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要加强对多元化思想和舆论以及伴随网络和社交媒体成长的00后学生的研究,在课程中做到精准思政,科技思政,國际思政。

教师还要学会顺势而为、借势发力。教师要自觉关注、研究国家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大政方针,结合国情、世情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刚性要求,落实于每门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基金项目:2019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GY05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3].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猜你喜欢
意识能力教师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