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1-08-27 18:16顾颖
艺术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治理乡村振兴

摘要:我国对于乡村建设的探索从未中断,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广泛参与到“艺术+乡村建设”的热潮中。探索立足于地域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设计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模式,事关国民经济效益及文化发展全局。本文以贵州省地方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为例,揭示农村文化产业建设驱动乡村振兴的困境,为促进创新,提升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与治理能力,提出从全局规划、资金融合、人才引入与培养、管理及品牌建立五个方面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治理;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且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旅游业发展势在必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与乡村的旅游诉求,怀旧情怀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巨大助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也是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驱动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文化复兴的有效途径。中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了地方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以此为基础,乡村文化旅游的生活化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传统的景点旅游也逐渐升级为乡村文化之旅。本文以贵州省的文旅融合发展为例进行研究,认为要合理规划发展战略、布局治理体系、主导高质量发展,才能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 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的困境

1.1 过度商业化与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商业化,急功近利,传统村落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现象十分常见。人们保护意识的欠缺甚至造成了许多古建筑被拆毁,破坏了历史风貌和原真性。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对经营模式的简单跟风复制造成同质化问题,民族地方特色也在逐渐弱化。例如,贵州民族村寨石头寨吊脚楼被水泥建筑取代;本普遍穿民族服饰的村民,改为穿其他服饰,如龙宫景区黄果树及彝族文化园区的原居民很少穿本民族的服饰;贵州本地的野菜等特色美食逐步消失等问题。随着古村落居民的迁出及商人和外地居民的迁入,商业活动导致古村落的文化不断商品化,对文化的传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旅游与文化产业没有深度结合,产品质量不高,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初具规模,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1.2 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不配套,文化体制改革进程慢

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前景广阔,发展迅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之配套的支持体系。虽然文化体制改革及政策支持已经取得进展,但部分地区的改革制度并不完善,其发展配套的税收、融资、财政、保障等相关政策存在跟不上进度的问题。例如,贵州六盘水市出台的文化产业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由于政策不配套等多方面的问题始终难以全面落实,还有其他地区有关于文化產业扶持政策甚至存在缺失的情况。文化体制管理和运营机制也存在改革不深入而造成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不统一,职能受限难以实施,缺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管理的规范。各个部门未能形成合力,政策导向不明确,因此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的支持可以提升乡村文化“走出去”的积极性。

1.3 文化产业要素投入不足

近几年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虽然通过宣传开发已经初具规模,但产业要素的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其长足发展的一个因素。一方面体现在资金上,投资规模平均较小,新产业、新模式的构建更需要技术及资金的支撑,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投入资金要求更为迫切,资金需求量大,但融资渠道面临瓶颈,并且外资水平不够高,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例如,贵州省文化产业投资的主体多为当地民间投资和个体商户融资平台搭建不足。另一方面是人才,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更是制约农村文化旅游推进全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瓶颈因素。“虹吸效应”造成人才流失,对于一些欠发达城市和地区来说,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都无法与其他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技术创新与管理型人才的发展与分配问题亟须解决。目前,贵州省缺乏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人才,并且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策划、组织的全方位人才少,大多数为技能单一的人才,与产业的发展极不匹配。

2 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和核心因素,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地方文化产业以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貌、气候文化资源等)、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包括民族节日、建筑、习俗、手工技艺等)为基础实现发展[1]。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2.1 大扶贫行动计划实施带来机遇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开启了扶贫战略的新思路。基于当地文化,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乡村振兴战略,多产业协同发展,开创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调整、扶贫与开发、扶贫与发展相结合的振兴之路。对于扶贫难度较大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更是重中之重。例如,贵州省为此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民俗文化,增加了贫困地区人民收入。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培育示范点及产业链为贫困人口的持续减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支点。

2.2 大数据时代带来发展机遇

现阶段,以通信技术为主要推进力的信息化浪潮正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掀起了广泛应用和创新建设的高潮。随着技术的更新,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展现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互联网+”文化产业出现之前,各种要素是分离松散的。借助互联网整合各种要素,形成一个系统,消除消费者与文化产业之间的隔阂,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需求融入发展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将“互联网+”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路径,弥补了传统旅游业的盲区,提升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智能治理水平,增加了科学决策的依据,有效整合了资源,提升了基础建设水平,提升了政府治理环境的绩效及价值水平。加快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将为文化产业带来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一系列机遇。

2.3 新经济模式与农业农村新发展机遇

“强省会”建设带来新机遇,其中为特色文化“强省会”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省文化企业,利用本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内涵,推进“强省会”建设和创新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城乡一体的旅游空间拓宽了发展的道路[2]。并且旅游业也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及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并且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及可持续发展,同时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创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机遇。

3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如何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傳承相得益彰,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在确保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都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现存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成因分析,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创新的力量革新治理路径,吸引各方面人才,培育专业人才,使其参与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基础,立足于本地特色开发文化产业。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3.1 推动农村电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治理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期,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及环境。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致力于深挖、升华、保护和传承的发展思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完善发展过程中配套的税收、融资、财政、保障等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运营平台实现政府的目的,高效整合各层次、各渠道、各领域的资源,提升运营与管理水平,吸引投资及人才。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盘活固定资产,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企业存在一定的关联,政府应集中力量治理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抓好意识形态,并制定发展规划,把控发展大方向。对文化产业的督查应当由高效、负责、统一的管理行政机构实行,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宣传与倡导对文化的深挖、传承与保护,发展当地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3.2 数据驱动文化产业做大文章

推动互联网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电商模式快速改进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两者具有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旅游产品以线下体验为主,但通过互联网可以线上增加吸引游客的渠道,使乡村文化产品“走出去”,给旅游产业提供新思路,增发其发展活力。通过凸显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规划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系列宣传营销活动,不仅能吸引消费者,更能提升地方知名度,给品牌形象的树立锦上添花。“互联网+乡村”的模式,可以重新联结本土情怀,重建濒临解体的乡村关系,发掘开发乡村的价值,消除农村的数字鸿沟,辅助乡村振兴的实现,加强外部资源与乡村资源的融合协作,推动资源整合配置,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3 人才兴旺助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人才资源已经是当今时代的核心力量,人才资源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具有流动性。应制定完善的地方专业人才引入政策,打造良好的环境,打破限制人才流入的障碍,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切实解决人才就业待遇、生活质量的问题,引入标准化的办公体系,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实现人才留得住、分配优化的目标。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与高校院所拓展合作领域,推广科技帮扶途径,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能力。鼓励青年学生来乡村研学旅游,给予优惠补助政策,让青年学生在此过程中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增强文化产业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3.4 改善融资环境,建立融资平台

投入资金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迫切,对资金需求量大,但融资渠道存在瓶颈,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尽快建立当地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学习先进的体系结构搭建融资平台,树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理念。吸引当地资本投资,政银结合,科学合理地做好融资工作。协调金融机构与文化产业企业的衔接,以低利率帮助项目解决资金问题,同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金融机构可针对性地创建创新担保机制,对于有潜力但资金不足的文化企业推出未来收益权抵押、无形资产担保等形式。构建无形资产评估及企业评估体系,以扶持优秀产业的重点项目,为金融机构提供制度保障。

3.5 注重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建设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特色的、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业。深挖当地文化,并重点加以保护与传承才能增强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文化内涵的加持才是稳固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地位的根本,才能形成高质量与精品旅游产品,展示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如体验式和参与式旅游、农耕文化、红色旅游、茶文化、特色食品制作体验等将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打造品牌的关键。还要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宣传,开拓文旅市场,提升市场影响力。加强集约型农村文化旅游项目经营,培育本地领军企业带动发展,集合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铸造地方特色文旅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

4 结语

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个重要命题。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立足于当地文化推动当地的产业结构转型,集智力、资本、科技、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集各方面合力。利用本土资源及特色文化建设乡村,开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集合各方力量引入资源,并与当地资源融合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呼唤。本文以贵州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为例进行研究,揭示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建议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全局规划、资金融合、人才引入与培养、管理及品牌建立为抓手,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周瑜茜.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 丁仕潮,佘雯雯.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33(01):85-94.

作者简介:顾颖(1995—),女,贵州六盘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治理乡村振兴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