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合理性

2021-08-27 18:18路越
艺术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红楼梦

摘要:“钗黛合一”在红学界一直颇具争议。虽然探讨某个问题时,学界的观点是不可忽略的,但若拘泥于此,往往容易导致观点僵化。所以,本文在探究学界观点的基础上,又回归《红楼梦》作品本身,重新发现书中的“钗黛合一”思想。通过对其历史来源的总结、对钗黛优劣论的突破、对钗黛人物形象的分析三方面结合论证“钗黛合一”的合理性。

关键词:《红楼梦》;“钗黛合一”;钗黛优劣论;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1 “钗黛合一”的历史来源

1.1 “钗黛合一”的观点雏形

研究“钗黛合一”,俞平伯先生是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他在《红楼梦辨》中的观点被视作“钗黛合一”的起源。然而,事实上这一观点并不是他首创的。

其实“钗黛合一”观点最早的雏形应该源于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注“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即“二美合一”的观点。这个批注几乎是在《红楼梦》成书同时即有的。

由于社会环境相同且传播的时间短,通常距离作品写成的时间越近,往往越能更准确地反映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尤其是《红楼梦》这一具有特殊性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传至当今,书的后四十回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结局是高鹗续写的,自然无法真正代表曹雪芹的观点。然而,脂砚斋在当时却能读到《红楼梦》全本,所以他比后人更接近钗黛的全貌,对于曹公原本意图的理解自然也有着我们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脂砚斋的批注说明了《红楼梦》本身就带有“二美合一”这一观点。

1.2 学界对于“钗黛合一”的争议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认同了脂砚斋的观点,并对其加以解读和证明,他提出“钗黛双秀”“两峰对峙”,意思就是钗、黛并非对立,也不存在所谓优劣之分。他的这一观点被当时的学者总结为“钗黛合一”。然而,当时的学术界存在着“贬薛”之风,所以“钗黛合一”这一观点便被视作逆流,受到了抨击。

然而,笔者认为要客观地讨论“钗黛合一”,除了回溯学界的观点,还应回归《红楼梦》作品本身,分析钗黛的形象和人物命运,从而探究其合理性。

2 “钗黛合一”的形成基础:钗黛优劣论的突破

2.1 钗黛优劣论的片面性

要说明“钗黛合一”的合理性,首先就要突破钗黛优劣论。而钗黛优劣论无疑是片面的。

红楼梦的男主人公毋庸置疑是贾宝玉,但是对于女主人公的认定却一直都存在争议。部分人认为黛玉是女主人公,其余人则认为钗黛并为女主人公。这是因为人们的审美水平会随着时代发展变化[1],加之受自身生存环境的影响,就对钗黛二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

有人觉得黛玉哭哭啼啼,爱使小性,很“作”;有人觉得宝钗处变不惊,办事滴水不漏,城府深,是“心机女”。而且,受当下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又出于“对世俗功利心理的反抗”[2],被视作“封建社会卫道者”的宝钗常常受到批驳。

实际上,无论是“拥林反薛”还是“拥薛反林”,都是在人物中过多地寄寓了个人的态度,是对钗黛的片面理解,这样非黑即白的评价显然是不可取的[3]。要真正地走近钗黛,就要回归《红楼梦》作品本身,去体味曹公的用意、曹公对人物的爱,而不是拘泥于钗黛优劣。这也正是“钗黛合一”的基础。

2.2 判词唱曲中对钗黛并咏

作者曹雪芹对钗黛二人的态度并不存在褒贬之别,而是平等的,这在书中多处都有体现,甚至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借宝玉神游太虚,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听红楼曲,看画册,引出对全书主要女性人物的评价,并隐喻她们的命运走向。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其余十人都有单独的判词,而只有钗黛共用一个判词。判词的顺序其实是曹雪芹对于这十二钗的排序,钗黛共用一个判词,并位于第一位,正是说明了曹雪芹心中钗黛是不分高下的。两人共用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前两句是夸赞钗黛的,他赞叹宝钗具有封建女子的传统美德,而黛玉则具有稀世难寻的才华。咏钗在前,赞黛在后。而后两句则是暗喻两人的命运结局,“玉带林”就是林黛玉,玉带孤零零地挂在林中,无人管照;而“雪”谐音“薛”,同“金钗”一样指向宝钗,金钗埋在雪里,寒凉凄冷,曹雪芹对二人的命运都充满了同情。怜黛在前,惜钗在后。无论是咏词还是顺序,都是非常平均的。

《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对全书的一个概括,总领全书。所以第五回中的判词极能说明曹雪芹对钗黛同等的态度,至少可以看出在作者心中并不存在钗黛优劣之分。相反,在判词和红楼曲中还多处体现了“钗黛合一”。

3 “钗黛合一”的具体表现:钗黛人物形象的互为补充和一体性

3.1 孤高出塵的林黛玉代表精神世界的出世

黛玉作为绛珠仙子的化身,带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她不喜世故,尤其体现在她的待人接物上。贾家上下都觉得黛玉的嘴巴很厉害,有时说话不留情面、尖锐刻薄。宝黛在薛姨妈那喝酒,宝玉在宝钗的劝解下放弃饮冷酒,黛玉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在丫鬟雪雁来送暖炉时,黛玉便道:“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这话状似是对丫头说的,实则是在借机奚落宝玉。所以,薛姨妈直言黛玉嘴巴厉害。

黛玉嘴巴毒,看似是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但实际黛玉在人情世故方面很通透。黛玉在刚进贾府之时,可以说是处处小心。在见王夫人时,她一眼看出哪里是贾政平日的座位,推辞不坐。王夫人留她吃饭,她回答,“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辞去不恭”,这一回答可以说是十分得体,既没有耽搁行程又照顾了王夫人的面子。第一次在贾母那用晚餐时,黛玉也一直推辞不坐在主位旁,可见她并非是不通人情世故之人。

黛玉对人情世故看得很透彻,这是她年少丧失父母、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而这也导致了她比较敏感的性格。在贾府时,她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因为无所依傍,内心隐隐感到自卑。初到贾府时,她总是十分小心谨慎,贾府有饭后饮茶的习惯,然而黛玉在家时听从父母饭后饮茶伤胃的劝告,并不如此,但她为了不与旁人不同,很快就改了过来。宝钗生日宴上,唱戏的龄官长得很像黛玉,史湘云心直口快地说了出来,黛玉心里便有气,因为她觉得大家拿戏子打趣她,是不尊重她。

从不少的地方都可以看出黛玉的心气很高。她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被别人看轻,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可以说是一个自尊和自卑的矛盾体。在旁人看来,黛玉爱耍小性子,比较刻薄,但其实这种尖锐是她自我保护的方式。她知世故而不世故,具有难得的真性情,在她身上能看到“真实坦诚的人性”[4]。宝玉爱的正是这样的她,远离世俗的丑恶,有一种出世精神。

3.2 理性世故的宝钗代表现实生活的入世

宝钗是典型的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女性,她一举一动都符合女性之德。相比黛玉在骨子里具有一种反叛精神,宝钗就相对显得中规中矩,但放在当时的社会观下[5],她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

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6],宝钗身上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仁”,贾府上下都称赞她宽厚仁德。有读者觉得宝钗虚伪,常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是假仁假义。实则不然,宝钗是一个真正能为他人着想的女子。她帮助经济不宽裕的湘云筹办螃蟹宴;得知邢岫烟因为银钱不够把冬衣当到自家店铺,便悄悄帮她赎回;黛玉生了病,她真心宽慰,并主动给黛玉送燕窝,成功转变了黛玉认为她内心藏奸的想法。这些都是她仁德的表现。

虽然宝钗给读者的感觉是比较“冷”,但这种“冷”的根本是一种理性。相较黛玉将内心比较完整地展现给读者,宝钗则更像是一个完美的机器人,有些不近人情。宝钗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她善于趋利避害。她总是头脑清醒,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几乎从不会因为一时的情感冲动而做出有失分寸或伤害自身利益的事。这也是很多读者认为宝钗攻于算计的原因。

金钏儿受王夫人刺激跳井后,王夫人心里内疚不安,宝钗却十分淡定地安慰王夫人,在言语上为她开脱,并毫不忌讳地把自己的新衣服拿出来给金钏儿穿上下葬。这一举动很好地讨好了王夫人,认为宝钗识大体。但宝钗对于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这般冷漠,就显得理性有余而人情不足了。她还喜欢谈论经济仕途,因为她非常在乎个人利益,这也正是宝玉所最反感的。虽然如此,从道德上指摘宝钗仍是不可取的。因为宝钗被封建思想禁锢得颇深,她的天性也被压抑得厉害,几乎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但这样的她却得到了贾府上下的认可,因为她的做法符合当时现实生活的需要,她的做派是“当时时代的特定产物”[7],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下是值得赞颂的,这些都是宝钗入世的体现。

现在很多人认为宝钗过于现实,这是因为受当下追求自由平等文化思潮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宝钗自身,而是把她视作一种封建的隐喻[8]。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宝钗的形象也只不过是一种顺应时势的表现。对待宝钗,我们更多的应该从人性出发,而不是借她来批判封建。

宝钗代表着现实生活的入世,是现实世界的典范。她“被传统禁锢了思想”[9],完美却失去了天性。虽然曹雪芹在作品中有意对一些封建思想进行影射和批判,但对于宝钗,曹公所寄予的更多的还是怜悯之情。

3.3 精神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对立统一

钗黛身上其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钗黛二人虽都生在富贵之家,却从小亲人零落,常有孤苦伶仃之感,二人最终的结局也都是悲剧。但黛玉的悲剧绝不是宝钗造成的,而是时代的悲剧。这种悲剧艺术以及其背后的反抗[10],正是曹雪芹所要寄予的力量。

宝钗和黛玉二人,从人物性格来看具有鲜明的反差,但立足全书,以兼容的眼光来看,就不难发现,这其中其实蕴含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11]。钗黛二人,一个入世,一个出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而这种对立统一也使两个人物极具艺术魅力[12]。黛玉象征曹雪芹所渴望的精神世界,而宝钗则是曹雪芹不得不回归的现实世界。二人各自是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典范,融合在一起则形成了曹雪芹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的意象。贾宝玉爱着黛玉的灵魂,却和薛宝钗生活在一起,所以钗黛形象是现实与精神的互相补充,形成了现实与精神的一体性,同时也是出世和入世的统一。而这种对立统一,具有一种交融的和谐美[13],是“钗黛合一”的最好表现。

4 结语

“钗黛合一”在红学发展史上,自出现伊始,就受到了很大的批驳。俞平伯认同脂砚斋的“二美合一”观点,并提出“钗黛双秀”,学界把他的观点总结为“钗黛合一”,并对此提出质疑。自此以后,“钗黛合一”这一话题就争议不断,且在各个时期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倾向性。故此,对于“钗黛合一”的讨论是有价值的。

本文总结“钗黛合一”的历史来源,突破钗黛优劣论,同时对钗黛人物形象作具体分析,说明二人形象的互补和一体性,以此作为“钗黛合一”的表现,论证了“钗黛合一”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孟令莉.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音乐研究[J].艺术科技,2021(05):111-112.

[2] 葛欣怡. 1994版和2019版电影《小妇人》的比较分析[J].艺术科技,2021(04):50-52.

[3] 徐萌.《陈情令》走红原因探析[J].艺术科技,2021(06):110-111.

[4] 张宸.論电影《活着》中的黑色幽默[J].艺术科技,2021(09):88-89.

[5] 李姝瑜.当代网络文学男女频作家创作差异探析——以起点中文网及红袖阅读2020年度榜单为例[J].艺术科技,2021(08):172-173.

[6] 颜雯.从《武林外传》谈郭芙蓉的女性意识[J].艺术科技,2021(05):60-61.

[7] 杨淑敏.想象的边塞:论陈叔宝文学集团的边塞诗书写[J].文化与传播,2021(02):6-9.

[8] 刘志豪.电影《误杀》中“羊”的解析[J].艺术科技,2021(08):89-90.

[9] 许家睿.打破黑夜禁锢:论《新娘》中的环境与心理描写[J].艺术科技,2021(04):143-144.

[10] 周清扬.女性视角下《半生缘》中的爱情与婚姻探析[J].艺术科技,2021(07):127-128.

[11] 包韵.中国古代逆挽诗浅论[J].艺术科技,2021(04):139-140.

[12] 周林晔.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语义演变与流行成因[J].艺术科技,2021(05):184-185.

[13] 华晔.人工智能文学中的美学意蕴探讨——以《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例[J].艺术科技,2021(08):166-167.

作者简介:路越(2002—),女,江苏宜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杨淑敏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红楼梦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别样解读《红楼梦》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