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越现实:魔幻类小说全球走红原因分析

2021-08-27 18:18霍煜芝丁月明
艺术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哈利波特

霍煜芝 丁月明

摘要:本文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魔幻文学小说的文本进行分析,从其主题创造一个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将暗喻与伏笔交叉作为叙事手段,从塑造具有优秀品质的巫师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哈利·波特》全球走红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哈利·波特》;走红;魔幻与现实;僭越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J.K.罗琳以爱为主题创作的,它讲述了男孩哈利·波特与朋友们对抗黑魔王伏地魔的故事。这套畅销多年的小说涉及爱、心理、政治、历史、文化、种群等不同领域,引发了读者强烈的思考。很多人在阅读《哈利·波特》之后,赋予其新的意义,例如,他们认为伏地魔象征着纳粹希特勒,黑魔法象征着纳粹的恐怖手段,歧视麻瓜(没有魔法的人)和麻瓜出身的人象征着种族歧视,凤凰象征着和平永生……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领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爱是最伟大的魔法,坚持爱与正义,才有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这一主题具有普世意义。

1 主题:创造了一个魔幻与现实僭越的世界

从驰骋西方儿童文学到占领全球成人文学,《哈利·波特》系列在青少年读者间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在非英语国家也极受欢迎,实现了跨年龄、跨国界的华丽转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的出彩之处在于:不仅能够满足儿童天真的想象,还能满足成年人对文学深度和厚度的追求,实现了魔幻与现实的交织。作者J.K.罗琳将一个虚构的魔法世界描述得没有一点架空感和虚幻感,真实得仿佛人类社会之外的的确确存在这么一个魔法世界[1]。从魔法世界的宏观架构来看,大到他们的政府机关、国际外交、教育部门,小到规章法则、魔法理论知识等繁杂的细节,都有丰富而详尽的展示,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节刻画增添了魔法世界的真实感。《哈利·波特》文本内容逻辑严谨精准[2],作者以自信大方的文笔为受众构筑了一个仿佛真实存在的魔法世界:梦幻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乘着飞天魔法扫帚参加魁地奇比赛、精彩的魔法课程、食物丰盛的圣诞派对、奇货可居的魔法商店、充满童趣的魔法咒语、有严格守卫的妖精银行、送信的猫头鹰、拟人化的活点地图、隐身斗篷、三个头的大狗、鹰头马身的飞禽走兽、能够变换表情的照片,不仅满足了儿童的想象,也满足了成人对世界的浪漫幻想[3]。

这部世界级的畅销小说系列曾占据上千万人的童年,无数看过《哈利·波特》的成年人,在孩童时不止一次地幻想一只猫头鹰为自己送来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自己和書中主人公一样拥有了魔法,口中念着咒语,挥动着魔法棒。J.K.罗琳抓住了一类普遍的人类心理现象:所有人在本性中对于一些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塑造了一个可以寄托希望和梦想的精神空间[4],实现了从魔幻到现实的僭越。这种深层次的精神渴望与年龄、民族、地位贵贱等无关,而正是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了神秘与期盼的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却巧妙地迎合了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地区读者的心理,在文化上具有很高的融合度[5]。截止到目前,《哈利·波特》系列已被翻拍成8部电影,被华纳传媒(美国一家跨国媒体企业)所宣传、制作、放映,以及构造了完整的IP产业链,促进了这一系列作品的传播。

2 叙事:暗喻与伏笔交叉使用的写作技巧

《哈利·波特》所使用的创作手法类似于侦探小说的写作方式,将暗喻与伏笔相互交叉,丰富的情节线使故事人物的情绪和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1 暗喻

《哈利·波特》小说的明线是巫师战争,暗线则是以第三视角描述的二战和黑人问题。伏地魔象征着希特勒,二者在意象上有多重的吻合:同为独裁者,希特勒认为日耳曼人是天生的上等人,对犹太人横加迫害,而伏地魔对纯血统同样有着强烈的信仰,它大量屠杀麻瓜和泥巴种。书中对妖精的描述与犹太人颇有相似之处;聪明而又擅长算计的巫师,十分看重契约;黑魔法象征着纳粹的恐怖手段,麻瓜象征着黑人,歧视麻瓜(没有魔法的人)和麻瓜出身的人象征着种族歧视等,J.K.罗琳通过邓布利多之口隐晦地告诉读者要表现真正的自我,强调自身的选择比我们具有的能力更重要[6]。如在《哈利·波特与密室》第18章中,以勇敢著称的格兰芬多学院也会出现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之徒,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斯莱特林也会教出为爱牺牲自己一切的斯内普等等。出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7]。无论是伏地魔还是希特勒,他们犯下种种恶行的根源就在于种族歧视忽视人心。

2.2 伏笔

《哈利·波特》开头的伏笔预示伏地魔的魔法终将丧失并走向灭亡。他自以为最忠诚的仆人斯内普是他走向万劫不复的源头。如果不是斯内普慌慌张张地将预言告诉伏地魔,他也不会那么着急地想将波特一家灭门;如果斯内普没有向伏地魔求情不要杀掉哈利,那么伏地魔就不会有放过莉莉的打算。伏地魔答应放过莉莉,莉莉为了儿子选择放弃生命时触发了爱的魔法,导致伏地魔杀害不了哈利,甚至连触碰他都会痛苦无比。10年过去,斯内普又出现在哈利身边,在6年的学习生涯中,他无数次破坏了伏地魔的计划,比如第一部中他保护哈利不从扫帚上掉下来,第四部又坚决反对哈利参加三强争霸赛,甚至想把他从学校开除,第七部中斯内普将格兰芬多宝剑亲手交给了哈利,结合上下文看,他似乎并不知道宝剑能用来做什么,只是将它交给了哈利,伏地魔的又一片灵魂惨死于宝剑之下,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忠诚”的斯内普。

《哈利·波特》中最大伏笔在于邓布利多所说的爱,也是最大的隐喻,触发爱的魔法在于有人本来可以不死,但却为你选择死亡[8]。在整部小说中,产生爱的魔法不仅有最初的莉莉,还有最后一场战争中哈利面对伏地魔时亲口说:“今晚你别想杀死任何人了。”如果哈利同德拉科、扎卡赖斯、虫尾巴一样,他或许会选择偷偷活下去,但他是哈利·波特。伏地魔点名要哈利过来送死,就是因为他了解哈利不会逃走,但必须承认他也的确给了哈利苟且偷生的机会,这就为本来可以逃走的哈利仍然选择赴死埋下了伏笔,最终也第二次触发了爱的魔法。不同于莉莉的是,哈利保护的不是某一人,而是数以万计的人,因为所有人都因哈利的举动而被古老的魔法所保护,这才是这场战争胜利的终极杀器[9]。小说中伏笔迭出,增加了故事离奇曲折的魅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0]。

3 人物:优秀的巫师成为受众的偶像

追求真善美通常被认定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主题,而小说中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是表达这一主题最重要的方式[11]。故事发生的场景是一所魔法寄宿学校,除学习普通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与魔法有关的内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非刻画得完美无瑕,而是贴近于现实生活,人物角色立体而饱满[12]。例如,主人公哈利个子不高、瘦削、近视、头发总是乱糟,他常常把魔法药熬得一团糟,而且畏惧考试,有时还会逃课,甚至还会为了他的朋友而打架,但他始终不因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哈利本可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生活,但他选择了面对命运、挑战黑暗。在人生的前11年里,他没有得到过多少的爱与肯定,寄居在姨妈家里,受到虐待且不受重视,甚至差点错失去霍格沃斯学习的机会,他不亏欠任何人,但尚未成年的他已然做好了为他人的福祉坦然牺牲的准备。因为爱,他在世间有了羁绊,让他坚定地做了选择[13],并清楚地明白自己将会失去什么。哈利的伟大抉择使他不次于人类历史上任何英雄。

英雄通常是孤独的,但哈利是幸运的,他有好朋友罗恩和赫敏的陪伴,他们是不可分割的“铁三角”。罗恩普通真实,在“铁三角”里总显得可有可无,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成了不可缺少的助力,他们一同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罗恩虽然不完美但他一直很努力,是小说中的搞笑担当,也总是闯祸。他真诚且没有距离感,仿佛身边的邻家男孩一般善良、幽默,但是又不乏勇敢和智慧。在《哈利·波特》第一部中,刚上一年级的罗恩为了让哈利顺利通过棋盘,主动牺牲自己,甘愿受到皇后的攻击。作为朋友,他选择了不争不抢,永远坚定、忠诚。正是有了罗恩的陪伴与支持,才铸就了哈利最后的成功。而赫敏·格兰杰是个优秀的独立个体,作为“铁三角”中唯一的女性,她也是最清醒理性和聪明的角色,没有她,哈利沸腾的热血就会缺少智慧与理性的“冷却剂”。赫敏在第一部开头表现得倨傲,后期虽略显叛逆却和善友好、勇敢无私。她三观正,对人平等真诚,对所交代的任务认真负责、高效完成,由于勤奋且执行力强,赫敏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经常沉溺于课本或已有书籍,偏向于把知识视为工具。赫敏最让人欣赏的一点不是她多么勤奋或成绩多好,而是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一旦认定就会尽自己所能去做,行动能力极强。赫敏正直、勇敢的性格注定了她将和哈利、罗恩一起走上抗击伏地魔的道路,她对哈利的帮助是无私、真挚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赫敏从未背叛、离开过哈利,她帮助了哈利,哈利成就了她。

特别是《哈利·波特》中很多优秀的巫师,他们或为正派或为反派,但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經历[14],给读者以不同的启迪。小说的成年读者通过阅读一个个惊险刺激的冒险故事,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和怀旧心理[15],可以从不同巫师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一个成年人都是从孩童时期过来的,都有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梦,而那些正直善良的巫师也成了每个成年人心中的偶像。读者从书中发掘无限内容,且有自己的理解,理解也就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感受,最终成了他们内心不可替代的世界。这些特色鲜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走红全球不可忽略的原因。

4 结语

《哈利·波特》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告诉读者要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值得爱与被爱,这是其要传达的永恒主题。在这个世界,无论性别、种族、肤色、智力、教育水平如何,任何人都不应被排斥和歧视。世界上所有的痛苦和罪恶大都来自恐惧,比如害怕被父母和家人拒绝,归根结底是害怕死亡,只有爱才能抚慰恐惧的灵魂,只有爱和尊重才能消除恐惧。在众多的畅销小说中,《哈利·波特》无疑是极富生命力的,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每个读者都坚信那个魔法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世界因为爱而美好。

参考文献:

[1] 王晓兰.《哈利·波特》中的善恶斗争与斯芬克斯因子博弈[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33(05):36-43.

[2] 杜彦洁.浅析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运用[J].戏剧之家,2019(06):75-77.

[3] 丁月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电影女性形象塑造分析——以电影《霸王别姬》为例[J].戏剧之家,2019(15):83-84.

[4] 位云玲.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走红的原因探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艺术评鉴,2019(07):169-170,76.

[5] 王灿.以《风味人间》为例探究饮食文化类纪录片传播新走向[J].戏剧之家,2019(15):79-80.

[6] 位云玲.法国电影《触不可及》的人物角色分析[J].汉字文化,2020(12):124-125.

[7] 杜彦洁.浅析美国电影新英雄形象——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J].大众文艺,2019(08):158.

[8] 冯广圣.互嵌与协同:社会结构变迁语境下乡村传播结构演变及其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1-101.

[9] 李惠敏.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涉农纪录片的当代价值研究——以记住乡愁为例[J].东南传播,2020(06):35-37.

[10] 张嫚.社会化媒体对家庭伦理剧的撕裂与弥合——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艺海,2020(08):96-97.

[11] 徐娉婷,冯菊香.大学生时尚杂志电子刊消费的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J].东南传播,2020(09):89-92.

[12] 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4.

[13] 位云玲,冯广圣.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J].新闻知识,2020(09):23-26.

[14] 王灿.基于营销3.0视角的企业整合品牌传播研究——以宜家家居为例[J].东南传播,2019(05):136-138.

[15] 冯广圣.报业“一体化”转型模型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8(03):94-96.

作者简介:霍煜芝(1997—),女,新疆阿图什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丁月明(199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广播电视。

指导老师:冯广圣

猜你喜欢
哈利波特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成为哈利·波特
好脏的哈利
勇敢的哈利·波特
谁动了我们的《哈利·波特》?
像哈利那样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