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背景下口袋公园实践

2021-08-27 06:23白红伟王立艳孟君贵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景观

白红伟 王立艳 孟君贵

摘要:在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济南市中区近几年围绕城市微更新进行了一系列不同类型口袋公园的建设。本文选取济南市中区不同位置的具有代表性的口袋公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特点,提出相应的口袋公园设计策略。

关键词:微更新;口袋公园;济南市中区;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为提升城市活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济南市近几年在全力开展拆违、拆临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老旧城区综合改造,建设集绿化、美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采取拆迁建绿、见缝插绿等修复措施实现旧城区改造的多元化与创新化。对济南市中区口袋公园的建设实践进行深入研究,能有效掌握高密度城市中心微空间建设实况,有助于发展城市口袋公园设计新思路。

1 相关概念

1.1 微更新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城市的不断更迭,城市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增量”带来了诸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部分老旧城区活力丧失、品质恶化,这都促使城市微更新相关课题研究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开启城市建设“存量”发展新时代。

城市“微更新”指小范围的改造和更新,以尊重文化、遵循场地肌理、民众参与为基础进行地块的设计和改造,以此形成触媒效应,催化大空间的绿地修复,从而完成旧城区的有机更新,以点及面地焕发空间活力,增强城市印象[1]。

1.2 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是英文“Pocket Park”的直译,指斑块状散布在城市中的小规模绿色开放空间。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罗伯特·宰恩提出“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用来解决纽约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匮乏的问题,这一提议奠定了口袋公园的发展基础。1967年,随着佩雷公园的开园,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正式诞生。佩雷公园面积仅有390平方米,但是其使用率远超纽约中央公园,可见其高度契合了高密度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2]。

目前对于口袋公园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袖珍公园、迷你公园、贴身公园等。我们身边散布的小型公园、拐角绿地等都可以称为口袋公园[3]。

2 济南市中区口袋公园建设概况

2018年,济南市中区“两会”决定开展“拆违拆临,建绿透绿”行动,打造口袋公园60多处。

2019年,济南市中区将口袋公园建设列入该区城市提升工程“十大行动”之一,已建成197处口袋公园,绿化面积达19.8万平方米。

2020年,市中区口袋公园跟进建设再添12处。济南市中区表示口袋公园这样的城市“微更新”工作将会继续下去。

3 市中區口袋公园改造实践

3.1 口袋公园分类建设案例

根据市中区口袋公园所处的位置及其承担的功能将其分为四类。一是城市道路型口袋公园,一般位于道路两侧或承担道路节点功能的口袋公园;二是商务办公型口袋公园,多位于办公区附近,供办公人员放松身心的口袋公园;三是居住区口袋公园,一般位于居住区附近或紧邻居住区的口袋公园;四是文化主题型口袋公园,此类口袋公园一般位于文化挖掘潜力高的区域,可达性强,辨识度高,市民活动频繁。

3.1.1 城市道路型口袋公园——六里山南路与英雄山路交叉口处口袋公园

(1)区位分析。本口袋公园位于六里山南路与英雄山路交叉口的东南角,绿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场地三面临街,背靠居民小区,人流量大、交通压力大、周边环境嘈杂。作为道路节点,场地使用人群多样,流动性大,使用功能定位为供行人停留与穿行。

(2)空间特色。根据道路交叉口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将此园功能类型定位为休憩交通导向型[4]。在满足公众社交、穿行、休憩的基础上,设计体现了街角一景的城市更新意向,承担了城市形象构建的重要属性。公园整体呈“L”型,布局形式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功能需求将巴掌大的空间分为三个部分:静谧游览区(毗邻六里山南路)、穿行衔接区(六里山南路与英雄山路交叉处)、休憩娱乐区(临近英雄山路)。

第一,静谧游览区。此区面积狭窄,呈规则的长方形,区域中心是一条宽为1米的笔直步道,步道西侧密植乔木与灌木,与熙熙攘攘的六里山南路形成隔离,同时阻挡市民视线。第二,穿行衔接区。穿行衔接区是口袋公园的视觉焦点,景观层次最为丰富,松石小景与单臂廊架是区域空间的主要景观节点,廊架下设有防腐木坐凳,满足市民的休憩需求,植物组团与廊架之间留有2米宽步道,形成半围合休憩空间,同时满足穿行需求。两种功能空间互不干扰,体现了场地的功能弹性,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第三,休憩娱乐区。此区由封闭空间与开敞空间两部分组成,封闭空间是由1.5米左右宽的游步道、行道树、植物组团形成的纵深空间,引导游人视线汇于前方开敞的小型广场,闭合两种空间对比强烈,营造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环境。

(3)植物配置。口袋公园地处道路交叉口处,来往车辆较多,噪音较大,因此公园用红叶石楠灌木丛与列植的红榉等高大乔木打造植被隔离带,将公园与道路进行分割,为市民创造穿行驻足的静谧空间。松石小景作为公园的植物景观视觉中心,植物配置种类丰富,层次分明,孤植的白皮松、鸡爪槭、红枫支撑起上层空间;红叶石楠球点植、藤本月季丛植,形成中层空间;麦冬铺地形成底层空间。凌霄攀附在廊架顶部,形成垂直绿化,能有效提高口袋公园绿地利用率,夏季凌霄枝叶繁茂满足休憩遮阴需求,冬季落叶,满足廊架下休憩人群的光照需求,践行了人性化设计原则。

3.1.2 商务办公型口袋公园——沁园

(1)区位分析。沁园位于英雄山立交桥西北角二环南路东侧,面积为4280平方米。沁园北侧是市政设计大厦,附近还有凯瑞大厦、瑞丽大厦等高层写字楼,服务人群主要为商务办公人士。

(2)空间特色。沁园总平面呈长方形,设计风格简约时尚,符合商务办公人群的审美需求;园内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设计形式,结合空间的开合变化将场地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健身活动区(开)、休憩观赏区(合)、休闲娱乐区(开)。

第一,健身活动区。健身活动区场地最为开阔处,为了弱化其空旷感,利用植物的围合,增添游览路线的趣味性。为凸显健身区的功能性,场地内布置了大大小小的健身器材,结合色彩明亮的塑胶铺装,保证安全的同时提升场地活力,为办公人士提供了户外活动、缓解疲劳的公共空间。第二,休憩观赏区。休憩观赏区分为主体空间和拓展空间。主体空间内布置白色异形景观廊架,此处廊架是整个园区中体量最大的景观构筑物,廊架将休憩观赏区进行围合,引导游人视线向前,梳理空间序列。廊架内布置多处防腐木座椅,满足办公人士的休憩交谈需求。玫瑰园作为休憩观赏区的拓展空间,不仅延伸了空间面积,还增强了区域功能的复合性,兼具生态教育功能与游憩功能。第三,休闲娱乐区。两处专类植物组团作为休闲娱乐区的主景,将区域分割成东西两个空间,组团边界与区域边界的围合宽窄变化有序,营造了多处适合人与绿地交流的个人尺度空间。

(3)植物配置。园内植物种类的选取与沁园“轻时尚”的办公设计理念相契合,运用片植、对植、孤植等多种植物配置形式围合成不同植物空间,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场地西侧靠近二环南路,环境嘈杂,通过乔灌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茂密的林下空间,阻隔路侧噪音的同时还能对游人视线进行遮挡;沁园北侧毗邻市政设计大厦,采用海棠等花灌木间隔种植,下层片植红叶石楠篱,石竹用以丰富地被空间,色彩鲜明,视线通透,有助于吸引办公人士在此停留观赏,使其主动涉入空间。

(4)公园设施。园内设施以白色为基调,科技感强,艺术品位高。座椅、廊架、雪浪石、鹿群雕塑等景观小品增强了场地功能的复合性,增加了场地活力。

3.1.3 居住型口袋公园——郎茂山三区口袋公园

(1)区位分析。郎茂山三区口袋公园位于郎茂山小区三区南侧,公园东侧与七里山西路相连,场地原为违建门头房,经过改造,建成面积为470平方米的居民型口袋公园。公园服务人群为周边居民。

(2)空间特色。公园位于居住区附近,便捷可达,空间塑造满足游玩、休憩、交谈的功能需求。公园整体空间下沉,与七里山路隔离,保证公园氛围的静谧以及游玩居民的安全。由于场地面积小,公园游线不宜复杂,景观层次的转换以及空间尺度的把握是小型居住区口袋公园设计的重点。本口袋公园分为两个大小不同的空间:休憩活动空间(大)、安静游览空间(小)。第一,休憩活动空间。此处空间呈规则的长方形,场地设施丰富,空间塑造满足了休憩观赏和健身活动两种功能需求。三色单臂廊架与松石组景是空间的主要景观节点,廊架采取红黄蓝的配色,鲜明活泼,对居住区儿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廊架下布置同色系防腐木座椅,结合紫叶李、小叶女贞形成的植物背景,营造出私密且舒適的休憩场地。区域北侧安置健身器材,满足了小区老年人的健身需求。第二,安静游览空间。安静游览区处于整个口袋公园的地势最高处,平面布局呈六边形,通过植物围合形成半开敞空间,增强了空间的静谧氛围。设计者运用地势起伏将安静游览空间与休憩活动空间进行区分,实现“动”“静”空间的自然转化。

(3)植物配置。郎茂山三区口袋公园面积小,空间构成简洁,公园内运用大量色叶植物来丰富空间色彩,增加区域辨识度。场地内点植三株大型金叶榆形成空间骨架,奠定清爽明快的色彩基调。松石组景所用植物造型古朴,营造园内精致氛围。边界花坛中丛植藤本月季,间隔种植金叶女贞与冬青卫矛球,色彩层次递进,弱化边界僵硬感。

3.1.4 文化主题型口袋公园——长廊口袋公园

(1)区位分析。长廊口袋公园位于七里山南村小区东侧、英雄山路西侧,公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服务人群主要为周围市民。由于七里山附近的老济南人颇多,长廊公园在拆除违建的基础上进行了济南方言主题公园的建设。

(2)空间特色。长廊口袋公园总平面为长方形,采用规则式的布局形式,景观轴线由南至北纵向布置,由于场地地势低洼,整体采用下沉空间的设计手法,从而隔离城市道路,形成安全距离。场地宽度较窄,横向布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游览路线沿纵向展开。公园分为三个区域:缓冲过渡区、生态林荫区、方言特色区。

第一,缓冲过渡区。长廊公园与毗邻的居民区存在较大高差,为实现空间转换的连续性和自然性,根据地形变化设计区域空间作为公园与小区过渡的缓冲区。缓冲过渡区分为主入口空间与集散广场。主入口空间曲折迂回,空间转换应接不暇,边界线条流畅圆滑,同时两侧点缀大小不一的花境,形成曲径通幽的半开敞空间。在生态林荫区、入口空间、方言特色区交汇处设置小型集散广场,综合空间功能,缓冲场地过渡,分散人流通往不同功能区。第二,生态林荫区。通过木栈道的宽窄变化将生态林荫区分成生态休闲平台和生态林荫廊道两个空间。生态休闲平台空间开敞,与南侧次入口相连,布置三处凉亭,满足居民休憩需求的同时形成次入口集散场地,分散人流;生态林荫廊道空间狭窄,搭配高大乔木形成垂直空间,强化轴线序列感,增加空间景深感。第三,方言特色区。区域主体是围合感较好的私密交谈广场,场地内分布大型方言雕塑,色彩鲜明,引人注目,运用铜质雕塑还原老济南人的交流场景,增加空间趣味性,增强场地历史感;场地内采用铜质座椅,与雕塑融为一体,满足游人休憩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游人与场地的互动性。

(3)植物配置。第一,植物衔接高差。长廊公园整体低于英雄山路10余米,利用高大乔木与英雄山路进行衔接,实现下沉空间和上层空间的有机结合。第二,构建生态群落。场地内基调树种为女贞与白蜡,规则列植在生态廊道两侧,与玉簪、麦冬、诸葛菜等地被植物形成林下景观,构建自然生态群落,提升绿地生态效益。第三,柔和缓冲边线。缓冲过渡区运用自然置石和麦冬点缀台阶,自然衔接地被层与硬质铺装;将红叶石楠球、大叶黄杨球等灌木与白蜡、女贞等高大乔木进行错落式种植,自然过渡景观层次,体现景观时序变化。

(4)公园设施。大大小小的方言雕塑散落在公园角落,将各个功能分区进行串联,强化方言特色公园主题,赋予场地文化视觉表征。

3.2 济南市中区口袋公园特点

3.2.1 特色凸显,因“园”而异

市中区的口袋公园注重地域空间的塑造,在因地就势的基础上,利用植物和公共设施打造空间特色,增强公园归属感。例如长廊口袋公园将“尔力”“老师儿”等方言转译成雕塑,实现语言实物化与可视化,游人能更加直观便捷地感受老济南方言的幽默和魅力;舜世路的悦来口袋公园,以地为卷,在塑胶铺装上绘画泉水,点缀锦鲤,形状不一的植物组团作为“荷叶”,尺度夸张的“荷塘月色”图景给予游人不小的视觉冲击力,展现泉城风采的同时加深公园印象,形成地方文化性格。

3.2.2 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调查发现,市中区口袋公园建设完成后利用率很高,居民的满意度也很高,首先得益于公园内布置的人性化设施,例如便民衣架、应急药箱、木质坐凳等;其次公园空间变化开合有度,围合强弱不一,营造了不同大小的空间尺度,满足市民活动的各类功能需求,提高了空间舒适度。

3.2.3 节约造园,持续发展

市中区口袋公园在建设时采用乡土树种作为基调树种,结合耐性强、本身造型优美的植物进行景观布置。例如长廊公园的生态林荫区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形式,形成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降低后期人工管理成本;郎茂山三区口袋公园的草坡地表裸露处用麦冬代替草坪草进行铺设,建立粗放管理模式,减少养护难度。在有限的空间里为了实现足够的绿化量,多处口袋公园采用立体绿化的形式,丰富种植形式的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达到节地目的。

4 微更新背景下口袋公园的设计策略

4.1 完善微空间织补,带动城区景观更新

交通的发展、拆违拆建的实行、老旧小区活力的衰退等导致了城市一部分失落微空间的形成。在了解城市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将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微空间进行串联,改造成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形成绿色城市景观网络,由口袋公园景观微更新促进城市自下而上的有机更新,从而带动更大空间的活力提升。

4.2 分析定位,突出特点,增强辨识度

口袋公园所处的位置不同,发挥的功能、服务的人群以及承载的人流量差别很大,因此在进行口袋公园建设之前,首先进行定位分析,明确周边环境和服务人群,安置相应的景观设施;其次挖掘场地景观原型,开展原型空间的文化定位,抓取原住民的记忆点,吸引过往市民体验空间景观,引起情感共鸣。

4.3 节约成本,增加景观弹性

城市空间的微更新在于运用景观改造的方式进行渐进的有机更新,经济实惠的改造形式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口袋公园建造应顺应地势,建立粗放管理模式,从硬质景观和植物种植方面入手,节约造园成本,降低管理难度,为口袋公园后期持续发展提供运行条件,提高公园灵活性,敏锐感知城市变化,及时做出弹性调整。

4.4 加强政府主导,鼓励居民参与

政策的实行有利于口袋公园建设的快速发展,公众参与有利于增强口袋公园建设的合理性,协调空间供给与功能需求之间的失衡。政府与公众共同协商口袋公园的更新设计,有助于增强公众文化认同感,提高公园使用率,促进城市微更新机制的有效实行。

5 结语

在城区建设趋于饱和的形势下,微更新的提出为城区活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口袋公园以经济、便民、灵活的特点成为城市微更新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口袋公园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公园设计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发。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地域特色,在人性化、艺术化的基础上,实现口袋公园“个性化”,科学规划区域整体发展,运用景观要素、轴线走向等造园要素实现人与环境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游园的过程中获得归属感以及美好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彦卜.微更新视角下的青岛市市南区樱花特色景观优化提升规划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9.

[2] 曾威,冯莹,曾李帼.基于AHP法的泉州7個口袋公园景观评价[J].园林,2020(12):54-58.

[3] 吴巧.口袋公园(Pocket Park)——高密度城市的绿色解药[J].园林,2015(2):45-49.

[4] 刘雨鸥.交通型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以上海宣桥下盐路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9(15):76-78.

作者简介:白红伟(197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王立艳(1996—),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孟君贵(1995—),男,湖北黄冈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景观雕塑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壮美的城市景观
奇妙的瀑布景观
综艺节目:景观繁华是否意味着文化繁荣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