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文学观的注解
——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言外之意”

2021-08-28 03:41赵婵娟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论战新文学源流

赵婵娟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260)

一、“言”外之意

关于1932年辅仁大学的这次讲演,原本定下的讲题是“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但演讲稿最终形成文字出版时,题目却变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源流》。为何更换,讲演者和整理者都没有作出说明,但是我们根据讲演的内容,可以判断更换的原因大概在于讲演内容对原定题目的跑偏。对比两个讲题可以发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实际上是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中的讲述重点进行了转移——前者的侧重点在梳理运动的起源及其流变,而后者则侧重于呈现运动发生时的过程。由此,周作人借着新文学运动历史叙述的外衣,开始了个人文学观既顺理成章又含而不露的表述。

不同于惯常由史实说开去的写史方法,这一场讲演别开生面地由“文学之诸问题”开始。在这一章节中,讲演者先入为主向听者与读者做了文学立场上的表白。首先是如何定义“文学”,周作人认为文学是美妙的形式和独特的思想、情感的结合,并认为文学属于艺术,应该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愉悦人的功能。其次是如何看待文学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问题,他认为文学作为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与政治经济一样,是在社会、民族的长期沉淀中积累起来的。周作人强调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应打破局限于纯文学的研究范围给予文学以文化整体的关照,也就是应将文学当成独立的研究对象。最后,周作人又再反复地声明了文学是无用与无目的的东西,应以对待艺术的眼光去对待它。

把以上关于文学诸问题的论述串联起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周作人自己的文学观的陈述,这种开门见山式点明自身立场的方式,虽则与“讲演”这一形式有些关系,更深意义上却是在向听者与读者暗示,这并非一场寻常的历史言说,这些对文学基本问题的陈述贯穿了整本书。

如果说讲演的第一部分是横向上的文学立场的标示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则可视为纵向上其文学观的表达:第二部分仍然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将中国历代文学的发展纳入“言志”“载道”波浪式起伏的模式中。将两部分结合起来看,即很容易明白周作人为何要设置这样对立的两派以及其彼此起伏的模式。首章中作者认为文学是无用的、无目的的东西,在第二章作者又提出“载道派”存在是因为文学与宗教密不可分,文学脱离宗教后往往还带着宗教的某些性质,有些人“于是便主张以文学为工具”,就形成了载道派。不难看出首章的观点恰与“言志派”的旨意吻合,这就意味着文学史发展中作者所赞成的正是“言志派”。如果说文章第一部分是周作人自己文学观的表达,那么,到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已经天衣无缝地将个人文学观表达装进历史讲述中。

顺着第二部分设定的“言志”与“载道”循环发生的模式,接下去的几部分完成了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源流的梳理。其中,清代文学中“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作为激起新文学运动的发生的原因被着重论述,而二者也因此具有“载道派”文学的身份。另一方面,在对“言志派”晚明小品的叙述中,作者又反复强调新文学运动与明末新文学运动精神上的相同,由此新文学运动与“言志派”文学对应起来,并使整条“言志”“载道”循环交替的发展模式被阐释得几乎无懈可击。

但对这条发展线索完美的阐释,仅仅是为了使新文学运动与传统相续接,进而取得其文学正宗的身份吗?显然不是。一方面,顺着“言志”与“载道”的发展模式,起于晚清的文学革命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末基本进入了尾声,代之而起的是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依照新文学是“言志派”文学的设定,革命文学则无疑就该落到“载道派”的轨道里去,因而该是被反对的文学。另一方面,在清代文学中,作者独独选取了“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也有其深意。周作人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表达中,多次出现了“复古”这一话题。可以说,对于“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的着重讲述,目的正在于提醒当时的人们该警惕历史的复活——即八股文在当下的复活。所以,对当下“载道派”文学的反对正是《源流》的“言外意”。

二、关于“言外意”的来龙去脉

新文学运动之初,周作人作为运动主将之一,连续发表《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多篇具有理论建树意义的文章,大力宣扬文学革命。在这些文章中,他以“人道主义”为中心,提倡创造普遍、真挚的文学,以期达到对荒谬、不自然的思想的彻底变革。1919-1920年间,周作人又积极地介绍并尝试引进日本的新村建设理论。倘仔细阅读这一时期对新村运动的介绍文字,可以发现,新村运动的精神,实际与其上一阶段“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理论文章中表达的思想一致。1919年,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发表《日本的新村》这一文章,介绍日本新村运动主导者所提的“新村”理论:“立起新村,实行‘人的生活’”。关于新村运动更成熟的介绍在《新村的理想与实际》这篇文章中,“新村的理想,简单的说一句话,是人的生活。”除了与“人的文学”基本理念相同的对“人的生活”的倡导之外,周作人还提道:“所以新村的理想,这将来合理的社会,一方面是人类的,一方面也注重是个人的。或者因此说新村是个人主义的生活。”此时周作人在对日本的新村考察之后结合中国实际完成了自己对新村的设想,其对新村的迷恋,不仅在于将之作为社会改造的一种办法,更在于新村与其实现消弭阶级、实现个人生活与社会达到极大和谐的理想的契合。遗憾的是,这场历来被归类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运动在中国只是昙花一现,面对各地成立的“新村”的相继破产和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运动很快便归于沉寂了。

但关于实现“人的生活”的理想却没有因为实践的失败就此消沉。1921年后,周作人文学观中个人主义的色彩愈加浓厚,他在《个性的文学》中强调,创作不应完全是模仿,个性的表现是人的天性。其实从“人的文学”到“新村主义”再到“自己的园地”,其中的变化可以是因果的关系也可以是发展的关系,也即其中有一根不断地线索——对独立的个人的关注。“我所说的人道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新村运动无疑是对其“人道主义”理想的实践,因而“新村”的破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失败。于是,他转而躲进了艺术的世界。但我们仍能从他为艺术而发的言论中听到对个人独立倡导的声音:“为艺术派以个人为艺术的工匠,为人生派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自己的园地”即是将思想上的个人主义移植至文学创作观的表现,周作人此后的文学观也在此基础上慢慢定型。由此,《源流》中“文学是无用、无目的的东西”以及“言志派”的主张,便可以很清楚地看明白是周作人“个人主义”观念形成并经过20年代发展后的面貌了。

然而,这种观念的表达在《源流》中以一种十分隐秘的形式存在,又是为何?这就不得不提道20年代末开始的周作人与左翼的论战了。

1927年1月成仿吾发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批判“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周作人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此后,周作人在《语丝》发表了多篇回应文章,论战的气味渐渐浓厚。双方的回应中频频出现“革命文学”的字眼,将“革命文学”等同于封建时代的机械人物,围绕“革命文学”之偏颇论证,激烈论战。

虽然期间周作人也发表过《闭户读书论》这样看似无心论战的文章,论战的气息却始终充斥在他的文字中。在论战还未完全平息时,1930年由黎锦明给周作人的一封信(《致周作人先生函》)以及周作人的回信(《半封回信》)在《新闻晨报》上的发表,又引起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论战。但与前次论战的锋芒毕露不同,这一次周作人的回应显得有些“隐晦”。一方面,周作人找到了“草木虫鱼”的新话题,写下了《金鱼》《虱子》等多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来回应攻击;另一方面,又有《论八股文》《介绍政治工作》等,旁敲侧击地回答来自“革命文学”方面的激问。而《源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采取的也是大致的策略。1932年,一方面在经过前几年的论战后周作人大概已疲于采取声讨的方式,另一方面日渐强大的“左翼”此时的力量已远大于前,面对“群攻”,回应也只好采取“言外意”这种相对安全的方式——如《源流》中以“言外意”表达自己的文学观。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周作人的文学观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批判左翼文学观和回击左翼对他的批判的一篇特殊的文学批评。”因而,被视为与“革命文学”对立的周作人自己的文学观在《源流》中的表达,既是其自己的文学观一贯的延续,也是对左翼攻击的一个较隐秘的回应。

注释:

①下文出现的书名简称《源流》.

②《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开头即交代“现在所定的讲题是‘中国新文学的运动’,是想在这题目之下,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源流,经过,和它的意义,据自己所知道所见到的,加以说明.”

③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3.

④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5.

⑤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7-18.

⑥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二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4-135.

⑦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二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7-238.

⑧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二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5-86.

⑨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二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08-509.

⑩成仿吾.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8-79.

(11)诸如《闲话集成》《闲话拾遗》《随感录》中的许多文章.

(12)黎锦明,致周作人先生函[N].新晨报副刊,1930-03-24(551).

(13)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1-152.

猜你喜欢
论战新文学源流
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曹刿论战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我与《源流》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